跳至主要內容


每年的三四月份,雨水漸多,尤其是南方到處都是溼漉漉的。
在這樣的環境中,人體容易變得不清爽,整天身困體乏、昏昏欲睡、精神不振、大便溏稀。

圖源:壹圖網
俗話說得好:“千寒易除,一溼難去。溼性黏濁,如油入面”。因此,中醫認為,溼氣不除,後患無窮!
在解決溼氣問題前,我們得先知道溼氣是從而何來的——
溼氣,有“內外”之分!
外溼來自外界,如春天雨水多,人體長期處於潮溼環境,溼邪就易侵襲人體。

圖源:壹圖網
溼邪內生,則主要是體內水液運化障礙,導致溼氣滯留。
如本身脾陽不足,或因過吃生冷、暴飲暴食等損傷脾胃,削弱了脾胃對水溼的運化能力。人體就容易出現睏倦、胃口不佳、皮膚黏膩等溼重症狀。
防外溼,可在環境溼度過大時關閉門窗,使用抽溼機等工具除溼,及時更換汗溼衣服等。
防內溼,重在健脾。中醫認為,脾能運化水溼,若脾功能失調,則會導致水溼內停。
想要祛溼健脾,不妨試試這“除溼花”“祛溼粥”來調養。
溼氣最怕這2種“除溼花”“祛溼粥”!
木棉花,祛溼頂呱呱
3~4月,紅豔豔的木棉花在南方街頭爭相盛開,祛溼正好可以派上用場。
中醫認為,木棉花味甘、淡,性涼,歸脾經、大腸經,具有清熱利溼、解毒止血的功效。
在民間,木棉花也廣受歡迎。尤其是多溼多熱的嶺南地區,常有人去撿拾木棉花,回家曬乾後,用來煮“祛溼茶”。
經過曬乾或烘乾的木棉花,的確是一味藥食兩用的祛溼佳品。
用木棉花來煲祛溼茶、祛溼湯,便是嶺南人地道的健脾化溼食療法。
做法:取木棉花10克、金銀花5克、槐花10克、雞蛋花10克、野菊花5克,洗淨後沖泡,代茶飲用。
營養點評:五花茶具有清熱解毒、消暑祛溼的功效,可用於防治春夏時節常見的風熱、暑溼感冒,但虛寒者不宜飲用。
茯苓粥,祛溼健脾樣樣行
春季溫度及溼度變化大,健脾除溼去濁是這段時期的重點之一。
能祛溼的中藥有很多,如薏苡仁、冬瓜皮等,但中醫師最愛用的還是茯苓。
這是因為,像薏苡仁、冬瓜皮等藥物多寒涼,脾胃不好的人不可多吃;而茯苓性平,脾胃不好也可吃,而且足夠百搭。

圖源:壹圖網
茯苓又稱為雲苓,味獨甘淡,甘則能補,淡則能滲;藥性平和,既可祛邪,又可扶正。
這就意味著,它利水而不會傷正氣,實為利水消腫之要藥。
茯苓具有利水消腫、健脾安神的作用,可用於各種水腫、小便不利以及痰多的症狀。
同時,它還兼具健脾的作用,可用於治療脾胃虛弱、食慾下降、身體乏力、大便溏稀等情況。這可比薏米強多了!
難能寶貴的是,不論是寒、熱、虛、實諸證,茯苓配合其他中藥服用,均可發揮其獨特功效。
也正因為如此,茯苓成為醫家最常用的中藥之一,有“十藥九茯苓”之說。
茯苓可分為白茯苓與赤茯苓(紅茯苓)。兩者都是茯苓的一部分,白茯苓是白色部分,赤茯苓是皮裡面淡紅色部分。
一般認為,白茯苓,擅長利溼健脾、安神;赤茯苓,擅長利尿、瀉心火。
作為藥用時,根據不同的病情需要選取白茯苓和赤茯苓。
如果平時煲湯,選白茯苓更好些,更適合大部分人用來利溼健脾。但尿頻、遺尿者,或者陰虛火旺、口乾咽燥者不宜服用。

做法:先將山藥和茯苓搗碎,再用清水浸泡30分鐘,後加粳米同煮至粥爛,加冰糖適量調味,放涼後即可食用。
營養點評:茯苓利水又不傷脾胃,山藥滋而不膩、溫而不燥,兩者搭配做成粥,對脾胃大有益處,還能祛溼安神。

人體自帶 “排溼口”,常按溼氣嘩嘩排
陰陵泉穴,是脾經上管理身體水液的穴位,同時也是人體重要的排溼大穴,在臨床上有“健脾利溼第一穴”之稱。
經常按揉陰陵泉穴,可健脾化溼,解決體內有“溼”或者水腫的問題。
取穴:在膝蓋下方,沿著小腿內側骨往上捋,向內轉彎時的凹陷處。

圖源:家庭醫生自制
操作:以陰陵泉穴為中心,用拇指順時針、逆時針旋轉各揉3~5分鐘。同時,若能配伍按揉足三里穴、承山穴、豐隆穴,健脾祛溼的效果更佳。
Tips:按揉以上穴位時,會有明顯的酸脹感,堅持按揉一段時間後酸脹感減輕,這是溼邪漸散的徵兆。
-《中國家庭醫生》雜誌社新媒體中心原創出品 –
轉載須得授權,侵權必究

在留言區留下你的答案吧

編輯:魚躍
點個贊點個在看,一起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