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 媽媽Amie和先生從國內來到澳大利亞,歷經艱難創業成功,和創業一樣難的,還有教育。她之前一直覺得來到寬鬆自在的澳洲,教育問題可以隨之解決,但真實情況卻超出了她的想象。在認清現實擺正心態後,她發現最好的學校和教育根本不存在……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童書媽媽三川玲 (ID: tongshuchubanmama)
文丨Amie 編版丨Leon
*以下為Amie第一人稱講述。
創業失敗、被廠家律師逼債
支撐我們的是遇到挫折不放棄的韌勁
先叨叨幾句我和先生的家庭和教育經歷哈。
我和先生是英國讀書時候的校友。我們倆和很多家庭一樣都很普通,原生家庭也來自經濟狀況穩定的工薪階層家庭,家中都沒有礦。
我們倆的教育經歷也是沒什麼閃瞎眼的地方,國內的大學是211,英國的碩士就讀的也只是英國排名前15的大學,外加一些普通孩子求學路上的磕磕絆絆,比如高考失利,比如由於被調劑而無法就讀心儀的專業等等。
如今回過頭看這些經歷,的確是豐富了我們的人生,也教會了我們無論生活是怎樣的糟心,都要拍拍土再往前走。
從英國經濟學碩士畢業之後,我到了北京做了“北漂”,在一家500強美國企業做財務分析和控制,每天早出晚歸地奔波在北京的地鐵上。
而先生比較有膽量和魄力,從英國畢業直接去了深圳創業,並且在深圳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但由於市場和產品利潤空間越來越窄以及管理模式上的問題,外加一些家庭變故,先生第一次創業宣告失敗離開了深圳。
之後,就是經歷了再創業再失敗,不停地嘗試各種項目又不停地跌倒……存款也是折騰得見底。
直到我和先生偶然接觸到目前我們從事行業的一些人脈和資源,才開始一點點在新的行業裡從零學起。從站穩腳跟、慢慢發展壯大到目前國內和全澳都有分公司,企業年產值達到州行業排名第二,我們用了十幾年的時間。
創業的路上,我們氣餒過、崩潰過,被廠家律師逼債時,曾在深夜裡抱頭痛哭,但是我們選擇一起面對,無論是抵押汽車還是房產,總之想辦法並且熬了過來。
姐弟倆和先生
支撐我們的是遇到挫折不會放棄的韌勁、咬緊牙關的勇氣和決心。
如今的我們,依舊按照自己設定的創業目標勤奮低調地耕耘著。
來到澳洲才知道
我對西方教育有不少誤解
我和先生有兩個孩子,姐姐11歲上六年級,4歲時跟著我和先生定居澳洲,弟弟5歲半剛剛上小學,出生在澳大利亞,是名副其實的小土澳(Aussie)。
12年前,我挺著8個半月的肚子去南京大學考點考移民雅思,提交移民資料。
我移民的初衷,只是單純地想給肚子裡的老大一個更簡單快樂的童年,以為到了國外,所有擔憂的教育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後來才意識到,我對西方教育缺乏真正的瞭解,更是抱有很大的誤解。
但話說回來,移民是我深思熟慮後的自主選擇,自然也會義無反顧地承擔結果。現在看當時這個決定,我和先生也並沒有後悔。
只是在澳洲生活7年,我愈加認識到,並不存在完美的學校,外部環境更不是絕對因素。反而是家庭氛圍、父母的格局眼界、孩子自身的學習能力和自律習慣,比在哪裡接受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更大。
接下來,我先分享一下我對澳洲教育的觀察與體驗。
姐姐和弟弟
1.普通公立學校魚龍混雜,女兒曾在學校受過欺凌
眾所周知,西式教育體系分為公立學校(State School),私立精英學校(Private School)和教會學校。而公立學校又被分成公立普通中小學和公立精英中小學(Selective School)。
普通公立中小學,是澳洲教育部撥款用於保障所有孩子教育義務而設立的學校,無入學考試成績要求,無任何就讀學費(除了每年很少的學校捐款),只要家裡有符合年齡的孩子,在政府劃定的學區內憑租房或者買房合同,填表即可入學。
我和先生聽從華人前輩建議,住進了一所比較好的小學的學區房,姐姐最開始都就讀於學區內的普通公立小學。
當時上這個小學,是本著讓孩子接觸各類型同學的目的,但是經過了姐姐在裡面6年的體會,我和先生一定不會選擇再讓孩子去上普通公立中學(好的公立小學是可以上的)。
主要原因是由於公立學區裡的家長和家庭背景魚龍混雜,很多家庭都靠著澳洲政府福利吃著低保或失業救濟。在我們勤勞的華人看來,這種白人家庭是懶惰的,而且子女教育上也不可能有很好的約束。
要說小學時候,大多數孩子都天真爛漫,即使女兒也遭受過欺凌,但也侷限於種族歧視的語言上(還有一次,白人孩子嘲笑我女兒帶的中式午餐,並且把蟲子放到她的飯盒裡)。
可是到了中學,就不會那麼簡單了。
隨著青春期荷爾蒙爆發,學校裡的逃課、校園欺凌、打架鬥毆、拉幫結派、早戀早孕以及混社會吸大麻的現象,在普通公立中學裡,就顯露得淋漓盡致。普通公立中學的老師薪資待遇比較低,所以對於學生缺課也並不會那麼嚴格負責地通知監護人。
曾經有新聞報道,一個排名還算比較好的普通公立中學裡,一幫男孩竟然把另一個弱勢男孩打到腎破裂進了ICU。這個中學已經連續發生過三起類似事件了。
但公立精英中學卻不同。雖然也屬於公立,每年會在固定時間安排考試擇優錄取,孩子們需要通過四個小時高強度筆試,包括英文閱讀、數學、邏輯推理、文字推理和寫作,筆試成績過關後才有資格參加面試,擇優選拔。
公立精英中學的校園人文環境和氛圍偏學術。學校的學業安排緊湊,課業任務重,沒有時間拉幫結派混社會,當然這些考入精英中學的孩子也沒興趣,大家都在為了幾年後的高考而努力。
公立精英中學的師資力量也會集中政府教育資源的精英團隊,注重發掘學生的學習天賦,因材施教,目的就是培養未來社會的精英。
這些孩子是最有可能通過知識和勤奮實現階層上升的一批孩子。
2.傳統西方思維裡,私立精英各方面都優於公立學校
私立精英中學可以說是西方文化濃縮的精華,是物質文明極大滿足後的一種表現。
澳洲頂尖的那幾所私校,學費很昂貴,綜合費用每年估計在5-6萬澳元(約25-30萬人民幣),並且還在逐年增加。所以一般的澳洲工薪階層的家庭很難負擔得起,即使舉全家之力入學了,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也會多少有自卑感。
但是還有很多排名也不錯的私校,相對來說學費要親民很多,而且提供獎學金名額,這批私校就成為華人很多中產階級和一些拿到全額獎學金的家庭的首選。
私校的老師們會鼓勵孩子嘗試新鮮事物,鼓勵團隊合作,鼓勵領導力(leadership)。計算機編程、飛機設計、藝術欣賞和音樂修養,豐富多彩的課外課程應有盡有。
在傳統西方思維裡,私立精英各方面都是優於公立學校的。有些私校從剛出生就要拿著出生證明去排隊入學了,可見不差錢的和有一定社會階層的西方父母,對於私立精英學校的推崇。
提到學校的比較,首先就不得不提到每年的高考成績(是的!你沒看錯。澳洲也是有高考的!),那幾個每年高考成績排在我們州前五的中學,全都是頂尖的私立精英男校女校和響噹噹的公立精英中學。
本以為帶著娃移民跨越千山萬水就可以笑看雲捲雲舒,享受快樂童年的時候,最終還是被捲入精英中學的入學考試競爭大軍中(臉真疼!哈哈哈),不過真香定律適用於全球~
下圖我截取了2019年昆士蘭州高考成績排名,在前五名裡,精英私校佔了三所。
昆士蘭OP/IBD School Ranking-2019
3.無論在世界哪個角落,想要成為精英都需要付出巨大努力
很多國內的朋友,包括當年移民前的我,都認為國外是快樂的素質教育。這種觀點是非常片面的。
我們國內所謂的“快樂教育”,估計所指的其實是不需要任何進入成本的公立義務教育學校,那裡面的孩子的確沒有太多課業壓力,也沒有培訓班,但是裡面學生家庭的社會階層基本是顯而易見的。
我常跟朋友開玩笑地說,只要看看每天放學後孩子做什麼,就可以判斷家庭階層了。鋼琴課、長笛課、網球課、馬術課、國際象棋課……都是西方精英家庭的課後選擇。
澳洲的優質教育資源都是要通過昂貴的代價進行換取。凡是有經濟能力和社會階層的家庭一定是用盡全力讓孩子享受最好的教育資源。西方社會用這樣的教育資源分層的方式,自然而然實現了階層固化。
唯一和國內高考擠獨木橋的區別就在於,這邊的精英教育推崇個性化和百花齊放,而非簡單流水線上用成績作為單一的衡量成功的標準。西方社會的教育可以說是全面德智體美勞素質教育,但是素質教育絕對不等同於快樂教育。
“快樂教育”本身就是個偽命題,任何學科想要到達一定深度,挖深的過程一定是不快樂的。這個過程本身就是要求很強的學習能力和鍥而不捨的精神,這一點就和人性的貪圖輕鬆是相悖的。
多年在海外求學和定居的經歷告訴我,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如果想成為精英,都同樣是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汗水的。
教育是家長和孩子共同學習成長的過程
因為意識到普通公立小學存在的問題,我們很早就取得了一所私立中學的offer,打算讓姐姐小學畢業後去私立讀書,所以並沒有為競爭激烈的公立精英中學的入學做準備。
直到截止日期的前兩天,才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報名參加了一所當地排名第一的公立中學的考試,沒想到姐姐竟然順利通過了,讓我們非常驚喜。
知道女兒考上後,身邊很多朋友都讓我分享經驗,我想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女兒平日的努力。
她熱愛閱讀,愛好也比較廣泛,很多課程都是她主動要求學習的。
從小學二年級她就參加了每週日的一個數學和英文的精英班。當年參加這個班的初衷並不是為了應試,只是覺得學校裡提供的內容無法滿足孩子的求知慾,在徵求她的同意下報了名。
5年來的每一個週末,姐姐從來都是在中文學校和精英班的學習中度過。小學幾年來的學校成績報告幾乎都是全A。
她和很多華人小孩一樣,比較勤勞和努力,腳踏實地過好每一天,日積月累也讓她得到了相應的回報。
如果一定要說作為家長我們做了什麼,大概就是和孩子們一起學習吧。
比如,多年來我家的一個規則,就是週一到週五不能有電子設備的使用。爸爸如果工作需要,會提前和孩子們打招呼。晚飯後,我們全家圍坐在大餐桌周圍,看自己的書或者完成自己的作業,閱讀或學習,互不打擾。
我一直相信,教育是家長和孩子共同學習成長的過程,而父母的榜樣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
朋友為我們放棄私立學校而惋惜
但人脈和資源重要嗎?
那天,我們把兩所中學的錄取通知書都擺在桌子上,一個是之前已經為她拿到的私立女校,一個是成功通過考試的公立中學,很鄭重其事地告訴姐姐:這是你自己的人生,你來做這個決定。
經過了大概一個月的實地考察和調研工作,女兒自己內心也做了一些掙扎和思想鬥爭,終於,在接近最終回覆期限日的一天早上,女兒告訴我們:“媽媽,我決定了,我要去公立中學”。
她還說,這所學校是她憑自己的努力和實力考進去的,她體驗到了成就感,那是一種高級成就感!
至此,塵埃落定。我們尊重女兒的意見,寫信回絕了私立精英女校,並繳納了公立精英中學的入學定金。
有人為我惋惜,這麼重大的決定怎麼能交給孩子呢?應該去私立女校,那裡會結識很多高階層的人脈與資源啊。
但是我告訴女兒的是,人脈與資源不是刻意去結交的,而是一個人本身優秀吸引過來的,唯有進取精神和持久努力,才能為自己贏得尊敬與尊嚴。所謂“我若盛開,清風自來”。
我們也經常告訴孩子,父母創造的財富是父母勤勞與智慧的回報,你們若想過上自己認可的生活,同樣也要靠自己的智慧和勞動獲取。
林則徐曾經說過:“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我和先生都高度認同這個家訓。
為此,我們從小有意識地培養他們自力更生的能力,兩個孩子在家裡都被要求做自己年齡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弟弟三歲半就會自己操作洗衣機,並能夠把衣服從洗衣機中取出晾曬。
姐姐和弟弟幫我洗車
我們相信,自我奮鬥精神,謙遜踏實善良的人格,遠比家境和外在資源更重要,這些品質才能幫助他們在漫長又未知的人生路上,勇敢地走下去。
結語:找到最適合自己孩子的路
寫下這篇文章,我的內心是忐忑的,不敢談有什麼好的經驗,因為教育並沒有標準答案。
正是因為沒有標準答案,我才認同:教育孩子不能從眾,而是要選擇適合自己孩子的道路。
如果孩子熱愛學習,我們會盡力提供優質的資源幫助他們成長,如果他們的興趣和天賦不在此,從不要為此焦慮、勉強“雞娃”。
也就是說,我們所做的每一個教育選擇,都要基於真正的看見孩子。
畢竟,每個孩子都是特別的、擁有獨特個性的,帶著只屬於自己的使命來到這個世界的。
家長的職責更多的是發現和挖掘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幫助孩子選擇適合自己的道路、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而非盯著別人家的孩子做什麼,簡單粗暴地進行橫向比較,這才是我們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