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時間臥床玩手機,缺少運動,再加上水分攝入量少,極有可能是導致小宇腦梗死的病因。”
來源:浙江新聞
01
運動,是孩子學習和成長的基石
《運動改造大腦》一書中,作者分享了一個真實案例:
“運動會促進孩子大腦神經元連接,連接越多就越聰明。”
2019年廣西高考狀元楊晨煜以730分突破廣西狀元紀錄,平時他喜歡打羽毛球,踢足球;
2020年武漢理科狀元唐楚玥,她的爺爺是體育老師,常常帶著小楚玥打球、游泳,讓她愛上了體育鍛煉,連續兩年參加學校運動會200米跑均獲得年級第二名;
2021年武漢高考黑馬屈安琪,從小愛好體育,乒乓球還在區裡拿過冠軍,體質非常好,上學期間很少生病。
在人們的刻板印象中,學霸往往都是隻會學習的“書呆子”,現實並非如此,他們的體育興趣比普通學生還濃厚,這也是他們學習成績更出色的秘訣之一。
02
我國患抑鬱症人數有9500萬,18歲以下抑鬱症患者佔總人數的30%,50%抑鬱症患者為在校學生。
神經學科顯示,青少年的大腦,邊緣系統已經發育成熟,這意味著孩子有強烈的情緒感知能力。
“每次置身籃球場,我都能忘卻爸媽離婚那晚大打出手的殘忍畫面,使我不再憂慮和畏懼前方的路。 感謝籃球這項運動,讓我卸下父母離婚的枷鎖,現在我覺得自己可以允許一切不好的事情發生,大不了,多投幾個籃唄。”
運動,是孩子一生必須要結交的朋友之一。
“好的情緒可以使一個人跑得更快,而壞的情緒則會拖累他。”
那些能將負面情緒像汗水一樣蒸發在運動場上的孩子,勢必會成為情緒的主人,在未來行的穩、走得遠。
03
運動,是對孩子最好的投資
作家歌德說過:
“孩子是可塑的,教育就是塑造的過程。”
父母給了孩子怎樣的教育,孩子就成為怎樣的人。
清華附中的曹越銘,從小體弱,經常半夜三更感冒發燒,那時候他的父母最大的願望就是孩子身體健康。
為此,小學期間父親一有空就帶他去跑步、玩拳擊。
在父母的引導之下,初中時曹越銘更是痴迷運動,愛上了中長跑、羽毛球、跳繩和游泳,並開始有計劃地進行體育鍛煉,還為此戒掉了遊戲。
因為經常運動,他的韌勁超越了很多同齡孩子。
高中三年,考試不理想或者遇到什麼困難時,他都能堅持克服,不找到解決的方法誓不罷休。
正如他的父親所說:
“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絕不是靠金錢,而是靠父母的心血去澆灌。”
如果你每天無精打采,回家就躺在沙發上玩手機,孩子自然也會學著你的樣子,關上房門沉溺於網絡世界。
如果你每天神采奕奕,周內陪孩子打打羽毛球,踢毽子,跳繩,週末帶孩子跑步、爬山,等孩子長大離開你時,他們會在你看不見的地方熱愛著運動,成為一個內心強大的人。
父母一生中最划算的早期教育投資,就是讓孩子愛上運動。關於運動,這裡有兩點建議供大家參考:
1、培養正確的“運動觀”。
父母首先要認可運動也是一種教育方式,而不是否定運動的價值。
運動場上有輸贏,父母要教會孩子面對挫折,當孩子想放棄時,鼓勵他們堅持練習,給予孩子積極的反饋,強調比賽結果並不是一切,讓孩子享受運動的過程。
前期重在引導孩子發現自己所擅長的運動項目,後期要讓孩子自主安排運動時間和計劃。
加強安全意識,和孩子一起在網上學習正確的運動姿勢和方法,比如運動前不宜吃喝太多,要穿運動鞋,運動後不能立即休息和洗澡,夏天打完籃球不能立刻大口喝涼水。
保障孩子在安全的環境中進行運動,避免孩子受傷。
2、遵循發展規律,要運動更要科學。
孩子在不同的年齡段可以選擇不同類型的運動。
3-5歲:幼兒可以進行基礎的跑步、跳躍、投擲等活動,這些運動能夠幫助他們建立基本的體能和協調性。此外,一些團隊運動,例如足球、籃球等也可以提高孩子社交能力。
6-9歲:學齡前兒童可以嘗試稍微複雜的體育活動,例如游泳、田徑、體操、擊劍等。這些運動有助於進一步加強孩子身體素質和協調能力。
10-15歲:這個年齡段是進行多種運動組合的好時機,例如足球、籃球、排球、網球、游泳等,同時可以嘗試一些團隊運動。
有句話說的好:運動不僅能改變人的體質,更能改變人的品格。
漫漫人生,孩子的成長道路不會總是鋪滿了玫瑰花,有時也會荊棘叢生。
從小培養孩子的運動習慣,就是培養孩子在生活中抵禦未知風險的能力。
點亮文末【在看】,願所有孩子都能從運動這本“成長之書”中:
學會“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頑強意志,擁有“亂雲飛渡仍從容”的絕對定力,收穫“直掛雲帆濟滄海”的非凡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