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ush Up Life
重啟人生
是幻象也是日常表象,是零零碎碎也是完整一生。
日劇《重啟人生》夾帶著充滿慰藉的妙趣,飽含平凡人的簡單情愫,兜兜轉轉中指引我們去體認人生的寡淡與繁複。
年輕一代在劇中尋找人生哲學,但現實顯而易見且讓人掃興——我們借不來多餘的人生,也不存在重啟人生的可能(除非龐加萊迴歸成真……)。
“我們只有這一世”,湛廬君的同事在追劇中忍不住吐槽,她繼續說“無法像局中人那樣置身婚姻之外,孩子和家庭已經構成了此時的結局。”
就過好當下吧!無論是孜身一人,還是融於家庭或承擔養育之任。
不管是觸及友情、愛情、親情,都希望以下3本書能帶給你更多思考,讓僅有一次的人生更自如、自洽、自由,每一天都自得其樂。
出於愛與瞭解而行動,
不要出於恨與無知而行動。
——《鹿智者的法則》
這本書在引進中國之前,已經在全球暢銷25年,愛讀書的演員劉亦菲在2017年3月接受《時裝L’OFFICIEL》採訪時,坦言自己最近一直隨身攜帶這本書。
在書中,作者是循著林中鹿踏出的足跡,遇見了隱居的山居女智者——在西方神話中,林中鹿通常都是智慧的代表,女智者睿智的表達和豁達的身影,如同我們在神話傳說中遇到的充滿智慧與能量的林中鹿一般,迷人又神秘。
丹·米爾曼跟隨著鹿智者在山中漫步,這一路恰如蜿蜒的人生道路,智者與他交流了十二個人生道路上終將掌握的哲理:
尋找中庸之道,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平衡
決定不是用語言變大的,而是用行動表示的
看到不同階段的每一個步驟,而不要只看到遠期目標
關注當下,投入此時此地的體驗
出於愛與瞭解而行動,不要出於恨與無知而行動
宇宙並不評判我們,它只給我們後果和教訓,並提供糾正和學習的機會,此乃因果循環的法則。
共情意味著認識到,無論是朋友還是仇敵,我們都應在自己的思維和能力範圍內盡力做到最好。
接受生命中的不確定性,用心感受你的道路
在做到之前,先相信自己能做到
即使有相反的衝動,也要按照你的高標準行事
去做,去實踐,永遠不要等待時機到來
準備做出改變,與你的生命進程配合
放下執著,心甘情願地擁抱發生的一切
謹記自己與萬物的聯繫,用一體的眼光看世界
不要去背誦這些法則,去實踐它,將它們融入自己的生活。這些法則就像種子,一時之間難以開花結果,但如果你好生栽培,總有一天會有收穫。
人生是一道又一道終點線,
我想在死前10秒覺得這一生很快樂。
——《拼命活在順其自然的瞬間》
作者中野善壽的人生準則就是“今天就是一切,什麼都不擁有,才不被過去束縛,不為未來煩惱,可以專注於今天”。
“我想出版一本不談商業秘訣,而講一個人的生活姿態的書”。日本商界傳奇中野善壽,在75歲時寫著了《拼命活在順其自然的瞬間》一書。
憑藉著書中一條條態度鮮明的哲思,中野善壽贏得了世俗的財富和地位。更重要的是,他據此在每個年齡段都能瀟灑自如。
如果你疲於工作與生活,不妨花幾分鐘聽聽這位“前輩”的真心話。一點頓悟,換來透亮的人生前景。
1.
拜託了別人就要信任和放手
做得好就給予褒獎,做不完也只能等待。如果不這樣,就永遠無法將事情交給他人。要是一個人扛下所有,反而不能專注於真正該做的事。想要有所作為,就必須學會用人。
2.
不用事事報告,也不用企劃書
要的只是結果
將具體的工作盡數交給員工。在作者看來,員工不需要事事聯繫你,隨時向你彙報、同你商量,也沒必要為了徵得同意,特意寫一份企劃書,只要打聲招呼、聊一聊就行。人與人彼此期待,才能開展工作,要不斷考察對方是否能勝任現有的崗位。
3.
把握現金流,簡單判斷
清楚地記得公司的銷售額、利潤,把握它們的流動情況。會計有各種各樣的技巧,但整體金額是增是減卻做不了假。增減背後必然有原因。
4.
公司和團隊能生存下來才是王道
無論是公司還是團隊,只有生存下去,才能日後報恩。常言道,死後萬事空。正是這個道理。如何生存下去?如何才能成為被別人期待、看好的公司?經營者應該首先考慮這些。如果總是看別人臉色,想著“別人會怎麼看”之類的問題,就會耽誤時機。
5.
根本談不上培養下屬
而是努力追上他們的步伐
做個隨意的領導者,不必說出“培育人才”這種話。對上級不需要怎麼客氣,與此同時,對下屬也不需要什麼威嚴。與其說培養下屬,不如說希望他們能拉著你更上一層樓。和比自己優秀的下屬們一起工作,努力追上他們的步伐,盡己所能,共同進步。
6.
永遠聆聽現場的聲音
那些似懂非懂的數據,多半都是雜音,最好不聽。到你的業務現場去,在那裡發幾個小時的呆,聆聽那裡的聲音。為此就要給生活留出空白,如果太過匆忙,就會錯過真正重要的聲音。
7.
沒有想做的事也沒關係
誠實面對,必會柳暗花明
我曾經有一段時間沒有想做的事,也沒想去的地方。但最慶幸的是那時的自己比較誠實——正因為老老實實觀望著身邊其他人,才有了日後意想不到的轉機。
8.
擁有並不會產生穩定
捨棄才能自由
“與其捨棄,不如不擁有,無論車、房,還是手錶”。事業有成卻仍然租房、住賓館並無不妥。大概房子能給人一種安定感,覺得“無論什麼時候,我都能回到這裡生活”。但換言之,這也意味著“無論何時,我都被這裡束縛”。“無論何時都能搬走,無論在哪裡都能馬上開始全新生活”,正是我秉持的生活態度。
9.
故鄉的束縛,不過是一種幻想
人很難捨棄的東西之一就是故鄉。因為出生在那裡,與那片土地結下了不解之緣。不只是故鄉,越是美好的回憶,越不能過度沉迷。不回顧過往,要始終追逐從未見過的景色。
10.
不留有形之物
而無形之物又能留下多少?
在一個月收入四五千(人民幣)的時候,我就差不多拿出一兩千進行捐款。將資產一點點整理,簡簡單單就好,也幾乎沒有給兒子們留遺產,不留有形之物,反而能讓家人更和睦吧。真正應該留下來的,是無形的想法。這就得靠人的能力了。
社交人脈,買房買車,要思考規劃,要看PPT,要度假攻略,要成為“有用的人”……許多不必要的事物,都揉進去了短暫人生,消耗著我們的精力。
透過中野善壽豐富且獨特的實踐和經歷,你會窺見更貼近人生的“本質”,掌握更適合當今世界的“活法”。
也許你真的喜歡咖喱的辣味,
喜歡《someone like you》傳遞出的悲傷。
——《苦難的意義》
為什麼那麼多人念念不忘於自己吃苦、受凍、流淚的經歷?為什麼那麼多人的關鍵性成長都發生在重創之後?
多倫多大學心理學教授保羅·布盧姆基於心理學、腦科學、認知神經科學等領域的眾多新發現,為我們帶來了關於苦難與幸福的全新闡釋。
在關於“痛苦”的問題上,我希望我們能有更豐富的詞彙,便於人們對不同程度的痛苦做出區分。但事實上我們沒有更好的選擇,因此我仍將使用“痛苦”一詞來描述全譜系的消極體驗。
正如你的舌頭碰到你發炎的牙齒的那種疼痛屬於疼痛一樣,各種各樣溫和的痛苦也是痛苦。但如果你不喜歡我談論痛苦的方式,只需在腦海裡將我用的這個詞轉化為更怪異但或許更準確的表達——出於生理或心理原因,那些通常令人感到厭惡的體驗,如此一來,我們對痛苦的理解就能達成一致了。
本書將探討兩種不同類型的自願受苦。
第一種與享受辛辣食物、過燙的熱水澡、恐怖電影、劇烈運動等有關。我們會看到,這類體驗能帶來快樂。它們可以增強未來體驗的快感,讓人遠離自我意識,滿足好奇心,提高社會地位。
第二種與登山和生養孩子等體驗有關,這類行為需要付諸努力,通常也並不那麼愉快,但它們也是構成良好生活的一部分。
這兩類自願受苦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差異。燙得人發痛的熱水澡、辛辣咖喱帶來的不適感是主動追求的結果,我們期待它們發生,如果沒有這種期待,它們就不會發生。另一類痛苦則有所不同。在為參加馬拉松比賽做準備時,沒人希望自己受傷,也不想因為退賽而感到失望。
然而,搞砸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你不會希望成為一個遊戲的輸家,但如果知道自己每次都會贏,你就體會不到任何樂趣。
事實上,從更寬泛的層面上講,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保羅·布盧姆《苦難的意義》
保羅·布盧姆還在書中駁斥了流傳已久的關於“人類天生就是享樂主義者,只追求快樂”的人性觀,揭示人類傾向於追求更深刻、更具超越性事物的本性,從而為我們指明瞭通往真正幸福而有意義人生的方向。
正如消極情緒和積極情緒都是進化贈予我們的寶貴禮物,苦難和快樂也是支撐我們生命的兩股中堅力量。
#互動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