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是泉州?

為什麼是泉州?

◎ 作者:南朝子云
◎ 全文約5900字 閱讀約需14分鐘
◎ 圖片:圖蟲創意、攝圖網、部分來源網絡
◎ 首發【錦繡人文地理】公號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2021年7月25日,

這一天,泉州被世界看見。

第4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審議通過,

“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

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這意味著泉州歷經20年的申遺之路,

終於成為福建第5項、中國第56項世界遺產。


圖片|泉州人文地圖:申遺項目的遺產整體由22處代表性古蹟遺址及其關聯環境構成審圖號:GS(2019)3773號 · 中國地圖出版集團 ©


為什麼是泉州?

她曾身處“世界首個海洋貿易體系”的中心,

在農耕文明的東端與海相伴。

宋元時期,各國商人、旅行家和傳教士

經由海上絲綢之路來到這座東方第一大港,

千年風華凝結成22處代表性古蹟遺址。

她是愛拼敢贏的開路先鋒。

改革開放後,泉州發展各具特色的縣域經濟,

成為民營經濟大市,

多年來領跑福建省,經濟規模突破萬億。

圖片|泉州崇武古城 · 圖蟲創意 © 

泉州,對話海洋,向海而生。

人、神與海在中國東南一角交響,

譜寫一曲跌宕起伏的海潮音。


點擊欣賞《泉州》

音樂:猴子音悅授權,素材:攝圖網授權



倚山為險,濱海稱雄

  

2007年,宋代沉船“南海I號”打撈上岸。

這艘出海運送瓷器時失事的南宋古船,

共出土18萬餘件文物精品,

其中有大量來自泉州的貨物,

包括德化窯出產的瓷器、安溪青陽的鐵器,

可見當時泉州製造業已經“興販入海”“遠泛蕃國”。

 

德化瓷在古代被老外稱為“中國白”,

其窯址遍佈德化全縣,瓷火千年不滅。

散落各地的瓷片,

俯拾皆是滄桑,也是泉州歷史的見證。

圖片|清代德化窯觀音菩薩坐像 · 圖蟲創意 © 

 

歷史上,福建是一個“兵家不爭之地”,

別人家打得不可開交,風景這邊獨好。

由武夷山、玳瑁山等綿延而成的古閩道艱難閉塞,

難度係數不亞於蜀道。

全省山地佔大部分,“八山一水一分田”,

在福建形成惡劣的農耕環境。

 

但是,背山面海的福建

佔據全國海岸線總長度的20%,

造就了諸多港灣、灘塗和島嶼。

福建人勇於奔向大海,逆天改命,

用現代的歌唱,

叫做“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愛拼才會贏。”

泉州,正是與海搏鬥的佼佼者。


圖片|福建省地圖審圖號:GS(2019)3333號 · 自然資源部 ©

 

泉州,古稱“溫陵”,因城池形似鯉魚,

又有“鯉城”之稱。

五代十國時,佔據泉州的節度使為了擴建城郭,

曾經環城遍栽刺桐樹。

枝繁葉茂、花紅似火的刺桐

讓這座古城有了“刺桐城”的美譽,

也繪成了風光如畫的山川之美,為“東南之最”。

從海洋文化的角度看,

泉州地理位置優越,往北可為江浙藩籬,

向南通往廣東商埠,東面則是浩瀚大海。

在海浪的撫摸下,三面群山如同天然避風港。

晉代,衣冠南渡的北方士民遷至福建後,

在開拓荒地的同時,也將對故土的思念寄託在異鄉,

將流經泉州的兩條河流

分別取名為“晉江”與“洛陽江”,

也為東南沿海打上了中原的烙印。


圖片|泉州市地圖審圖號:閩S(2018)44號 · 福建省測繪地理信息局 ©

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年),泉州正式定名。

這也是中外交流轉變的關鍵時期。

安史之亂後,大唐帝國盛極而衰,

外國通商、朝貢之路從中國西部的“陸上絲綢之路”

轉向閩粵海上通道。

泉州由帝國邊陲城鎮,

轉變為海外商貿的四大港口之一,

前後共有1500多年對外開放史。

 

圖片|泉州古城航拍,圖中為朝天門 · 圖蟲創意 © 

 

到了宋元,泉州港進入最輝煌的時代。

公元1087年,北宋在泉州設置市舶司,

主管中外商船的出入境簽證、貨物檢驗、稅收等。

到南宋高宗在位時,

泉州所交稅金相當於當時全國收入的1/10。

 

此後,泉州港風檣鱗集,海舶穿梭,

取代廣州成為宋元時中國對外貿易的中心,

躍居“東方第一大港”,號稱“漲海聲中萬國商”,

也憑藉世界先進的造船業,

成為後來鄭和下西洋的重要港口。

 

圖片|鄭和下西洋紀念郵票 · 圖蟲創意 ©

閩商的海外貿易網絡遍佈亞洲,

東起日本長崎,西至馬來半島南端的馬六甲,

日後更是延伸至南北美洲,

以茶文化為代表的海絲文化傳向世界各地。

 

彼時的泉州,讓旅行家馬可•波羅流連忘返,

他在遊記中寫道:“阿拉伯的港口

有任何一艘滿載香料、藥品和珍寶的船

駛向天主教的世界,

就一定有十艘在駛向中國的刺桐。”

圖片|航拍泉州古城城南:天后宮與德濟門遺址 · 圖蟲創意 ©


另一位外國旅行者雅各·德安科納於1271年到訪泉州,

更是為其不夜城般的繁華景象所震撼。

街上眾多的油燈和火把,

將夜晚的泉州映照得無比燦爛,

陌生的旅行者將其稱為“光明之城”。

 

新航路開闢之後,

當葡萄牙、荷蘭和英國的航海者陸續來到東南亞時,

他們發現,雄踞於泉州的福建商人

已經領先他們幾個世紀,

甚至各地貿易市場實際上也由閩商所控制。

 

圖片|石獅市六勝塔,始建於北宋政和元年 (1111 年 ),元至正二年至五年(1336—1339 年)重建,見證泉州昔日繁華 · 圖蟲創意 ©

 

船舶來貨和外銷產品通過德濟門進出泉州城,

外來船隻駛入泉州時,

可遠遠望見泉州港的地標萬壽塔,

向古老的東方文明致以第一聲問候。

位於泉州城郊西北的九日山如同天然門戶,

是泉州灣進入晉江後江面最窄的位置,

宋代官方主持祈風祭海,地點就選在此處。

圖片|萬壽塔,又稱“姑嫂塔”,是宋元泉州港的航標塔 · 圖蟲創意 ©

泉州港內,

安平橋、順濟橋、洛陽橋等等古橋

連接起水陸轉運系統。

這些現在看來平平無奇的橋樑,

是古代基建狂魔的世紀工程。

 

地處晉江市安海鎮

與南安市水頭鎮交界海灣上的安平橋,

是現存最長的海港大石橋。

千年前,來自阿拉伯、印度、越南、非洲等地的蕃客

走上這座石橋,

滿載茶葉、瓷器、絲綢、香料等貨物而歸。


圖片|泉州安平橋,俗稱五里橋,是現存最長的古代石橋 · 圖蟲創意 ©

洛陽橋又名萬安橋,位於泉州洛陽江出海口,

是古代著名的跨江、跨海大橋,始建於北宋,

由書法大家蔡襄主持修建。

為了鞏固橋樑基石,

設計者首創了“養蠣固基”的方法,

利用牡蠣附著來穩固橋體。

到如今,歷經千年的洛陽橋已不需要牡蠣來加固橋基,

但人們仍然在橋下養了一大片牡蠣,因為可以吃。

 

圖片|泉州洛陽橋 · 圖蟲創意 ©

 

出海經商的泉州商人,為了等待季候風返航,

常寓居異國他鄉,甚至久居數年,

在當地娶妻生子,繁衍後代,

久而久之,形成一支不可忽視的海外移民,

深刻影響東南亞歷史。

圖片|九日山,在南安境內,著名海外交通史蹟,相傳有晉代南遷者,每年農曆九月初九在此登山高瞻遠望,故稱之 · 圖蟲創意 © 

 

11世紀初,僑居在越南的閩商後代李公蘊,

在內亂中被推上王位,成為越南李朝的開國君主。

到了13世紀,越南陳朝的開國國王陳煚,

也是一個福建人,在位期間還曾抵禦蒙古人的入侵。

有學者考證,李公蘊和陳煚祖籍都為泉州安海。

 

隨著大量蕃商來華,

泉州也成了當時外國人最集中的地方。

宋末元初,阿拉伯人蒲壽庚“提舉泉州市舶司”,

以蕃商的身份掌管中國最大的貿易城市,

並利用這個職位壟斷泉州港香料貿易近30年,

聚斂了無數財富。


圖片|南外宗正司遺址,原是掌管宋代外居宗室事務的官署 · 圖蟲創意 © 

 

世界宗教博物館

  

元代以後,歷經戰亂、倭寇與海禁的接連打擊,

泉州在明清時期逐漸走向衰落,

從“東方第一大港”的寶座上跌落凡塵。

 

朱元璋開創了大明王朝,

金庸小說將其描寫為明教(摩尼教)信徒。

但在歷史上,朱元璋是摩尼教的剋星,

稱帝后曾下令禁止傳播明教,將其列為“旁門左道”。


圖片|泉州草菴,我國僅存的摩尼教寺廟,寺中有摩尼光佛造像 · 圖蟲創意 © 

 

摩尼教作為中國古代繁盛一時的外來宗教,

已然銷聲匿跡,

唯獨在泉州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足跡。

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的草菴,

安靜地坐落在晉江華表山南麓,

有著世界上唯一保存下來的摩尼光佛像。

泉州成為摩尼教最後的消亡地之一,

更是一個“世界宗教博物館”。


圖片|泉州文廟 · 攝圖網 © 

宋代大儒朱熹說泉州:

“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

據統計,泉州有6000餘間廟宇,

主祀神明達500餘位。

中國傳統獨尊儒術,泉州卻有眾神護佑。


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蘭教、

印度教、摩尼教、猶太教等東西方宗教跨越時空,

在一座城因緣際會,

媽祖、孔夫子、關公、佛陀、上帝等各路神仙,

在同一片海洋和諧共處。


圖片|泉州開元寺 · 圖蟲創意 ©

號稱“泉南佛國”的泉州,

歷代建造佛寺有名稱可考的

多達800多座,現尚存300餘座。


位於城中心的開元寺,

作為宋元時期規模最大、官方地位最突出的佛教寺院,

距今已有1300餘年。

大殿斗拱上二十四尊飛天樂伎翩翩起舞,

須彌座上卻飾有印度教獅身人面像石雕。

殿後簷明間兩柱亦為印度教石柱,

據記載,這是明代重修時,

從一座已坍塌的印度教寺廟移至此地。


圖片|泉州開元寺弘一法師紀念館 · 攝圖網 © 

 

近代高僧弘一法師在泉州留下人生的最後足跡,

承天寺、開元寺、百源庵等數十座寺院都是他駐錫之地。

平日裡,他身著一件親手自補的衲衣裳,

一菜一飯足矣。

弘一圓寂後,後人緬懷其慈悲心懷,

根據他的遺願建塔於清源山彌陀巖。

據說,當時其弟子豐子愷悲痛欲絕,

集淚研磨,繪下一塊“淚墨畫”,嵌於塔上。

圖片|泉州鎮國東禪寺(南少林寺) · 圖蟲創意 ©

 

泉州清源山東麓的另一處佛教勝地,

為鎮國東禪寺,俗名“南少林”,

相傳為曾救唐王十三棍僧之一的智空入閩所建,

開閩僧武派之源流。

但清源山也是一處道教聖地,

左峰羅山和武山下的宋代老君造像,

系全國最大的道教石雕,

當得起石碑上寫的一句“老子天下第一”。

圖片|清源山老君造像 · 圖蟲創意 ©

 

更令人稱奇的是,

伊斯蘭教也在泉州的山川中紮根。

相傳,穆罕默德門徒中的三賢、四賢,

來到泉州傳教,

後卒葬於泉州東郊靈山,世稱“靈山聖墓”。

這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伊斯蘭教遺蹟,距今已1300多年。

此後,仿造大馬士革清真寺建造的清淨寺,

在當時泉州城南牆外拔地而起,

見證了阿拉伯商人的海外拓荒史。

圖片|泉州清淨寺 · 攝圖網,圖蟲創意 © 

 

距離清淨寺不遠處是關岳廟,

善於經商的閩南人對武財神關公推崇備至。

泉州關岳廟極富閩南建築風格,

每逢節日,前來燒香點燭和求籤的人絡繹不絕。

關岳廟旁還保存有幾幢錫蘭(今斯里蘭卡)僑民舊居,

深藏當年跨海遠航的往事。


圖片|泉州關岳廟 · 攝圖網 © 

福建人最重視的媽祖信仰,

也為泉州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泉州天后宮,地處晉江之濱,

已經有800年的歷史,

是當地人心中“護航庇民”的聖地。

被航海者尊奉為海上保護神的媽祖,

自古為四海商賈和泉州子民尊崇,信仰遠播海外。

圖片|泉州天后宮,中國年代最久規模最大的媽祖廟之一 · 攝圖網 ©  

 

有人說:“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

走在泉州的街上,

三步一廟,五步一堂,

鼻尖飄過陣陣香火味,

這場無與倫比的世界宗教文化盛宴,

似乎也在告訴世人,

千年前,泉州就是世界中心。

 

圖片|泉州永春,一個被香氣籠罩的地方,全國大概四分之一的香出自這裡。阿拉伯大商人蒲氏後裔,將祖先傳下來的制香手藝帶到永春。如今他們依舊生活在這裡並傳承著手藝 · 圖蟲創意 ©


一生至少要去一次

 

一位知名媒體人在泉州師院演講時說,

泉州,是一座你一生至少去一次的城市。

泉州之所以讓人嚮往,更在於泉州的人,

以及他們千年不變、向海而生的風氣。

 

漫步泉州城中,從西街向鐘樓的方向一瞥,

開元寺的東西塔靜默相望,

紅磚古厝鱗次櫛比。

一條街上,盡是唐宋元明的史蹟。


圖片|泉州西街 · 圖蟲創意 © 

 

茶館之中,講古人神采飛揚地說著熟悉的掌故,

三三兩兩的竹桌前,是偷得浮生半日閒的茶客。

發源於泉州的南音,在舞臺上生生不息,

那是消失千年的中原古樂與河洛語的融合,

堪稱漢族傳統音樂文化的“活化石”。

圖片|新年裡去關岳廟祭拜祈福的泉州人 · 圖蟲創意 © 

 

原泉州市舶司所在地早已不復當年風光,

但周邊的水門巷、竹街等古街巷依舊熱鬧,

在那一聲聲夾雜著普通話與閩南話的叫賣聲中,

依稀可見當年世界大港的車水馬龍,

稍作駐足,尋覓海蠣煎、土筍凍、

面線糊、燒肉粽等小吃的風味。

圖片|泉州鐘樓 · 攝圖網 © 

 

時至今日,泉州保留著海港城市的傳統,

大到政府舉辦的文化活動,

小到里巷鄉村的民間慶典,

都帶著古城印記。


圖片|在泉州開元寺拜佛的老人 · 圖蟲創意 © 


福建三漁女中的蟳埔女、惠安女

分別來自泉州豐澤區與惠安縣

她們是海的女兒,

以獨樹一幟的髮飾與服裝聞名遐邇,

在海浪中群芳爭豔,被選入非物質文化遺產。

圖片|頭戴簪花圍的蟳埔女 · 攝圖網 © 

 

忽然之間,一眼千年,

彷彿看見古人乘著泉州港的海風,

在開元寺、清淨寺、關岳廟或天后宮祈禱平安,

從石湖、江口碼頭揚帆起航。

圖片|泉州祥芝港 · 圖蟲創意 © 

 

雖然泉州早已失去“東方第一大港”的稱號,

但泉州人繼承祖上海外謀生移民的風氣,

近代以後加入“下南洋”的浪潮。

勇立潮頭的泉州人始終不忘故鄉,

出海經商,是為了衣錦還鄉,

華僑發家致富後,

在故鄉建起具有南洋特色的洋樓“番仔樓”。


圖片|泉州五店市莊氏家廟 · 圖蟲創意 © 

 

閩南人把故鄉喚作“搖籃血跡”。

嬰兒落地,身上還帶著母體的血跡,

故鄉就像遊子的母親,

那血跡永遠都不會褪色。

 

大大小小的宗祠歷經滄桑,

濃縮了閩南建築的精髓,分佈在泉州鄉鎮。

無路走多遠、身居何職、家財幾何,

每年清明、春節等節日,泉州人都要回鄉祭祖。

一炷香,一叩首,是泉州人對故土的眷念,

也象徵著家族的團結。


圖片|泉州樟腳村彩色石古厝 · 攝圖網 © 

 

如今,泉州人在開拓商業版圖時,

也保持著共同富裕的凝聚力。

改革開放後,泉州敢為人先,

重現宋元“市井十洲人”的盛景。


曾經窮得叮噹響的晉江陳埭鎮,

1978年就申請了20張集體企業牌照,

全鎮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合夥做生意,

成為福建省首個億元鎮,

開啟“晉江模式”的濫觴,

走出特步、安踏等知名企業。


圖片|晉陳埭鎮,號稱“中國鞋都” · 圖蟲創意 © 

 

晉江、石獅、惠安、南安等縣市百花齊放,

書寫縣域經濟奇蹟,

享有中國鞋都、石材之都、

雕藝之鄉、水暖之都、茶都、瓷都等驕人稱號。

鴻星爾克、貴人鳥、七匹狼、

達利園、盼盼、恆安等各類耳熟能詳的品牌,

全部來自泉州。


近年,民營經濟為泉州市貢獻了82.1%的GDP、

81%的稅收,

泉州經濟繼續領跑全省。

城市飛速發展,社會日新月異,

古老的泉州卻呈現出新與舊的完美融合。


圖片|泉州灣大橋,連接石獅市與惠安縣的跨海通道 · 圖蟲創意 © 

 

詩人余光中在耄耋之年回到魂牽夢繞的故鄉泉州。

刺桐的花、開元寺的塔,

喚醒他一如既往的鄉愁,詩人寫道:

“刺桐花開了多少個春天,

東西塔對望究竟多少年,

多少人走過了洛陽橋,

多少船駛出了泉州灣?”

 

人、神與海奏響澎湃天籟,

願雲散月明、疫情退卻之後,

那個熟悉的泉州依舊,

迎接八方來客,呼喚異鄉遊子,

千載風華,濤聲親切。


圖片|在海邊勞作的惠安女 · 圖蟲創意 ©


…   完   … 

 

參考文獻: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中華書局,2005

吳文良,吳幼雄:《泉州宗教石刻》,科學出版社,2005

李冀平,朱學群,王連茂:《泉州文化與海上絲綢之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周焜民:《泉州古城踏勘》,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

陳篤彬,蘇黎明:《泉州歷史上的人與事》,齊魯書社,2010

蘇基朗:《刺桐夢華錄:近世前期閩南的市場經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

李大偉:《宋元泉州與印度洋文明》,商務印書館,2015

丁毓玲:《閩商發展史·泉州卷》,廈門大學出版社,2016

範亞昆:《地道風物:閩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9


艾公子  講歷史上16個懸疑大案,重磅更新中
上騰訊視頻搜“疑案裡的中國史”,收看完整版
👇


最愛歷史新書今日特惠價

噹噹五折封頂,點擊入手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