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願意婚後和公婆一起住嗎?”網友們的回答真相了……

“你願意婚後和公婆一起住嗎?”網友們的回答真相了…...

01

和公婆同住,

90%只因沒得選

前幾天刷視頻,一位博主發起話題:你接受婚後和公婆同住嗎?

大多數網友內心是不接受的。

畢竟兩代人兩種生活觀念,住在一起難免不磕碰,有條件還是分開住。

哪怕住在同一個小區,小距離也能規避不少矛盾。

但是呢,這不過是理想的狀態。

許多網友分享了自己的故事,才是現實生活。

雙職工家庭,孩子小需要照顧,僱不起或者不放心保姆,只能和公婆同住。

對很多丈夫來說,父母能幫忙看孩子,同住之餘還能盡孝,沒什麼不好。

這種狀況下,妻子心裡再不願意,也沒理由拒絕。

其實,說來說去,很多時候,不是我們接不接受和公婆同住,而是大部分人礙於現實,沒有選擇。

很多人會說,沒有條件就別結婚、生子,再不濟孩子可以放託管……

我卻想說,理解、尊重比批判更重要。

對大部分普通家庭出身的我們來說,沒有背景、資源、財力,也沒有天賦異稟,過上當下的生活,已經拼盡全力。

既然現實走到這,無力改變之餘,改變能改變的,才是解決“同住心結”的關鍵。

02

兩代人同住的矛盾,

大多源自總想改變對方

《金牌調解》有這樣一個家庭,是許多家庭關係紛爭的縮影。

因為婆婆來同住的事,夫妻倆爭論不斷,甚至大打出手。

丈夫覺得自己母親來,既能盡孝,還能照顧孩子,丈母孃不用和老丈人分離,犧牲孃家生意,妻子也不必放棄10年工作經驗,和社會不脫節,一箭三雕有什麼不好。

《金牌調解》劇照

但妻子寧願辭職、離婚,也不願讓婆婆再來。

據妻子說,坐月子期間,婆婆總想搶孩子,動不動就讓丈夫把孩子抱走。

雖然丈夫解釋,我媽不過想讓你多休息,但妻子根本不相信。

後來,出了月子,妻子想和丈夫下樓取快遞,順便透透氣,但婆婆卻讓她去陽臺取衣服。

妻子去了才發現,衣服是溼的,這不是婆婆故意支開我是什麼?

正因種種不愉快的經歷,妻子非常牴觸和婆婆同住。

但其實,正如現場觀察員指出的,我們在控訴對方問題時,每個人自身都有責任。

就像這個家庭,丈夫覺得自己想得周全,妻子就該執行。

他考慮不到妻子的感受,所以無法理解妻子的刁難。

而妻子不擅長溝通,疙瘩不結,放在心裡發酵,等矛盾變大了,又覺得自己是受害者。

《金牌調解》劇照

婆婆呢,也沒接住兒媳婦的情緒,反而在親戚面臨挑剔兒媳婦,導致婆媳矛盾進一步被激化。

最後,每個人在家庭中充滿怨恨、苦苦掙扎。

為了減少自己的無力感,多些對關係的掌控感,用“我對你錯”的評判規則,要求對方改變。

只不過,從人性上說,沒人願意承認自己有錯。

道德綁架也好,指責哭訴也好,經濟控制也好,在關係對立中求勝,都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03

同一屋簷下的圓滿,

一個家需要“開放”性溝通

心理學有個詞叫“哈格里窗格”。

它形象地指出人際關係的一種溝通誤區,即:我知道的,你也應該知道。

如果對方不懂,我們便有“他不理解我”的幽怨。

但其實,正如哈格里窗格用“2✖️2”矩陣提醒大家,所有的溝通都存在四種可能,即:

我知他也知,他知我不知,我知他不知,我他都不知。

哈格里窗格用“2✖️2”矩陣表格

這個心理學現象放在婚姻關係中,可以詮釋為:

每個人都是帶著原生家庭烙印走進新的家庭。

由於經歷、環境、養育方式不同,價值觀與認知也不盡相同。

因此,很多問題的問題,只是理解的不同,沒有絕對的好壞。

而想讓婚姻和睦、幸福,我們不妨用“開放”的角度接納這3件事。

第一,不是每個人都在用我們能理解的方式愛你

有這樣一個視頻。

一位婆婆每天不敲門,輕手輕腳地走進兒媳婦房間,給孫女穿衣服、送上學。

圖片來自抖音@直播日照

在很多人看來,婆婆疑似沒分寸、不敲門,但不禮貌的背後卻是婆婆用自己的方式在關照兒子、兒媳婦,讓小兩口多睡會。

要知道,社會也好,關係也好,不是每個人都會用“合我心意”的方式表達愛或關心。

雖然我們有些不理解,但不能否定這不是愛。

人要有多求證的思維,而非下定義,我們對愛才會有多些瞭解、理解。

第二,比起猜忌,不如把話說開

抖音上有個視頻,夫妻倆每個季度在家開“坦白局”。

一是可以向對方表達某件事的不滿,二是有機會聽到對方的想法。

圖片來自抖音@市場新聞報道

其實這個方法真的不錯,關係中很多矛盾都是誤會造成的。

拿我舉例子,一次我角膜炎犯了,老公並不知情,回家後看到我冷臉流淚,便以為我給他臉色看。

好在他求證了,我也如實告知,真相大白,雙方都很輕鬆。

很多人成長中經歷過或大或小的情感創傷,由於缺乏足夠的安全感,無法篤定地相信伴侶也好、婆家也好,是真心真意地接納我。

因此,潛意識害怕自己不被愛,習慣調用過去經驗來論證當下這份愛,導致關係在猜忌中疏遠。

所以說,我們是不是婚姻中的受害者,比起猜忌、驗證更需要求證。

表達自我真實想法的同時,問問對方是怎麼想的。

或許,對方和我們的想法的確有分歧、有出入,沒關係,這就是關係走向親密的功課——和而不同。

第三,不必向對方妥協,但卻可以協商

就像上面故事中,要不要讓婆婆同住的事。

丈夫礙於各方面考慮,不希望妻子辭職,而妻子寧願當全職媽媽也不想婆婆來。

後來,妻子承認她明白丈夫的心意。

擔憂她10年工作經歷白白扔掉太可惜,而且長期和社會脫節對未來發展也不利。

而妻子也承諾了,雖然在家,等孩子大些,會繼續學習,保證不與社會脫節。

《金牌調解》劇照

這就是協商,拿出解決方案,既達到自己目的,也儘量讓對方滿意。

丈夫也可以和母親協商!

如果同住的話,多考慮妻子感受,做事前多表達意圖。

把事做到明面上,既不會引發誤會,又能讓對方感受到被尊重,自己的付出也能被看見。

很多人說了,凡事都要請示、回報,生活也太累了。

可婚姻也好,人生也好,本來就沒有躺平,事事需要經營。

溝通、表達、處理分歧、解決矛盾也是一種經營!

只要我們想建設預期之內的婚姻,就像自己開公司,協調好各項事務,公司才能順利運轉。

人生也是如此。

想要對它負責,就要進化出經營關係的能力。

這時無論是否同住,都不影響我們家庭關係的和諧、圓滿。

04

國際級NLP大師李中瑩曾在《愛上雙人舞》中提到過“託付心態”。

這是很多人走進婚姻、選擇婚姻的理由。

對女性而言,家庭是一種託付,丈夫更是一種託付。

而男性也認為,女人託付給自己是一種責任,天經地義,義不容辭。

但我們忘了,肩負兩人的快樂在一人身上,責任會變成壓力和無力。

為什麼很多人形容婚姻是找戰友。

因為我們需要對方分擔的同時,對方也希望我們能夠承擔。

所以,每個人都是普通人,接受瑕疵、能力有限,以及不完美的現實。

不必苛責對方有多盡善盡美,我們也做不到盡善盡美。

我們能做的,就是在不盡如人意的生活中,儘量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如果工作是我們的命脈,就去工作,不去糾結公婆同住帶孩子的不如意。

如果孩子是我們的命脈,就選在家帶娃,不去理會別人的非議。

如果什麼都想要,那就多進化出強大能力。

總之,放下幻想,改變能改變的,接受無法改變的。

否則,除了抱怨,什麼都得不到。

〖歡迎轉發、評論和點在看

親愛的,如果我們的文章對你有幫助,就把我們設為星標吧!這樣就不會錯過每天推送啦!點開公眾號名片,點擊右上角,再點擊“設為星標”即可~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