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於中國,被日本視為“國寶”

源於中國,被日本視為“國寶”
中國人對一些顏色,似乎有著世世代代的執著與迷戀:

一種是汝窯“天青色等煙雨”之“青”,龍泉青瓷之“青”,則是另一種。

一抹梅子青,奪得千峰翠色來。

早在2000多年前,浙江龍泉人就在敘寫造青的傳奇:純淨的青色在窯火中生出無數變換,無論是層疊細膩的青釉色澤,還是深淺交錯的冰裂紋理,總讓人想起老莊那句:

“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

元龍泉窯青瓷玉壺春瓶
泰順縣博物館藏

宋代五大名窯汝、官、哥、定、鈞各有其精妙之處,而哥窯指的正是龍泉青瓷窯。
龍泉青瓷之美,美在釉色的微妙多變,“梅子青”、“粉青”、“灰青”、“豆青”……不但有冷暖變幻,還因窯焰而濃淡各異,像不同季節裡的天空、山川、湖水一樣,充盈著流光溢彩的美學意境。

萬物藏於一器,玄妙而靈動。

  古畫裡的龍泉青瓷
走出國門,龍泉青瓷依然是“萬人迷”。

在亞洲,日本是頭號粉絲,如今日本留存的八件“國寶級”中國瓷器中,龍泉青瓷就佔了3件。

 螞蝗絆/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整個歐洲,尤其是巴黎更是為之傾倒,找遍法語中所有華麗的辭藻,都找不出一個詞能準確形容龍泉青瓷的美。
 
當時,法國流行一個愛情小說改編的舞臺劇,男主是個英俊樸實的牧羊人,名為Céladon(雪拉同),常穿一件碧青色華麗衣衫。
 
浪漫的法國人竟神乎其神地將龍泉青瓷喚作“雪拉同”,自此響徹歐洲。

法國盧浮宮內的雪拉同
英國大英博物館內的雪拉同
埃及出土的雪拉同碎片

“一部中國陶瓷史,半部在浙江;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龍泉。”
只可惜,這顆中國瓷器史上璀璨的“明珠”,在明清時期便逐漸走向衰落,精於青瓷燒製技藝的人也所剩無幾。
直到1958年,由8位專家組成的仿古小組,點燃了恢復龍泉青瓷的第一爐窯,失傳已久的青瓷燒製技藝,才得以重現人間。

龍泉縣城老照片
可以說,新中國文化發展的70多年,也是龍泉青瓷重生的70多年,這其中閃現著無數大師、泰斗和制瓷匠人的身影。
生於龍泉長於龍泉的鄭原斌,就是其中一位。

一份深情,一種痴迷。
因為從小接觸青瓷文化,鄭原斌對龍泉青瓷彷彿有種與生俱來的熱愛,不僅大半輩子都在與青瓷打交道,還和妻子一同成立了“御泥堂”。
他的痴迷,更是收穫了“青瓷雕塑宗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董炳華的欣賞,並主動收他為徒,傾全力教授青瓷燒製技藝。

鄭原斌與師傅董炳華大師
傳承之路,往往都是充滿荊棘的無人小道,一帆風順幾乎是不可能的。

那時為了燒製出滿意的青瓷,鄭原斌沒日沒夜的嘗試,一次次推翻重來,因為對作品極致的追求,他的工作室早已堆滿了小山似的“瑕疵品”……看似吹毛求疵,實為堅守匠心。

儘管這樣的堅守,讓他整整兩年沒有任何收入。
工作中的鄭原斌老師
好在曙光總會降臨,他的釉水鐵胎被市場認可,越來越多的青瓷作品在大賽上嶄露頭角,他的名字也慢慢在內業傳開。
就連師傅董炳華都忍不住稱讚:“我這個徒弟啊,做青瓷確實好。”

有時,董炳華大師還會把他的作品當作禮物,送給遠道而來的友人。
沒有傳承無續的苦惱,實在是龍泉青瓷之幸。
2009年,龍泉青瓷的燒製技藝入選世界非遺的陶瓷類項目。

青如玉、明如鏡、聲如磬的龍泉青瓷,再一次驚豔世界。

比起遠遠望上一眼,如今鄭原斌老師要做的,是讓龍泉青瓷走入尋常百姓家,讓更多人領略它“似玉非玉而勝於玉”的美。
    
“同行認可我的作品,但都覺得定價太低,可如果價錢低一點,能讓龍泉的青瓷被看見……

那我所做的一切,就是值得的。”
點擊下方圖片即可瞭解詳情↓↓↓
鄭原斌老師作品
正因為這份傳承之心,我們才有機會為大家帶來這幾款匠心之作:從桃花紅到梅子青、從鐵骨美人到傳世冰花……
皆為鄭原斌老師手工親制,嚴格挑選。

說實話,這些年我們也算“閱瓷無數”,但見到龍泉青瓷的那一刻,還是被震撼到了,那是一種用文字無法描述的美,只等你親自體會。
作為非遺大師,平時鄭老師的作品在實體店zui便宜也要四五百,且只在線下售賣;一些作品甚至要等上好幾個月才能拿到手。

所以這次的合作非常難得。

更讓人驚喜的是,針對這次挑選的8款“王牌”作品,價錢低至168元。

點擊下圖
搶先進入合集頁查看
作品數量有限,先搶先得
01
鄭原斌大師親制
桃花紅丁香杯/桃花紅百褶杯
青瓷桃花紅系列,是經過我們的反覆挑選。
此款桃花紅丁香杯80毫升,內裡紅胎,外施月白釉

月白,是古代帝王封禪時禮服的著色。《史記·封禪書》曾曰:“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太一祝宰則衣紫及繡。五帝各如其色,日赤,月白”。

與豬油凍對比,這一款款釉色更加白皙,白裡透紅,紅裡透白,宛若明月光與硃砂痣完美結合的絕世佳人。

沐浴著月的光輝,溶進了等候千年的顏色裡,然後一轉身,驚豔了世人。

想在清風明月下陪你喝一點清茶,也想在桃花樹下寫一封書信,載著春天的浪漫,寄給你,寄給溫柔本身。

桃色與月色之間,你就是第三種絕色。

這款桃花紅丁香杯剛到辦公室時,同事們都搶著入手,直感嘆“顏色真的太絕了!”
月白釉本就是官窯器中的高級釉色,傳世數量極少,眼下能用198元的福利價拿到手,機會真的很難得。
你的一切顧慮,都會在親眼見到實物,觸碰到杯身的那一瞬間,煙消雲散。
另一款桃花紅百褶杯,60毫升的精緻容量,滿施月白釉,近看釉色肥厚,玉質感強。

月白色,名為白,卻似藍。

在古人眼中,高懸的明月,沾染過薄雲的透,浸透著夜色的涼,於是泛出了淡淡的青,取一段月中的色,便將這抹青命名為“月白”。

相較於器型簡約的丁香杯,百褶杯則更為精細。

陶瓷工藝中有一句話“一方頂十圓”,說的就是方形的器皿比圓形更難做,百褶杯的條條稜邊都需筆直挺括,否則就算是瑕疵品。細看桃紅色稜邊,線條均勻優雅,這是仿品很難模仿到的細節。
杯身線條流暢飽滿,杯型玲瓏有致,不僅拿捏舒適,容量也足以勝任日常茶事,大小恰盈一握。

置於席間,亮眼的桃紅配色絲毫不顯突兀,無論是古樸雅緻的茶席,還是現代辦公室的桌面…...

都如清風拂面一般,叫人心生歡喜。
杯口底足紅潤亮澤,底部還落有鄭老師的底款。

眼下,從江南水鄉到藏地高原,一樹一樹的桃花正如醉霞緋雲般爭相鬥豔。此情此景,真的太適合帶上這款桃花紅青瓷杯,擇一處秘境,喝茶賞花,感受人間美好,安放自在靈魂。

數量有限,穎寶已經下單了一套,就等花開了!

02
鄭原斌大師親制
鐵骨美人鬱金香杯/鐵骨美人菊瓣杯

離開紫金土,就莫談龍泉瓷。

在鄭原斌老師的作品裡,鐵骨美人系列一直是其作品裡的大熱門,精選龍泉當地特有紫金土,含鐵量高達6%-7%。
鐵胎本就是所有瓷器中很難燒製的瓷胎,燒製過程中容易變形、縮釉;更為難得的是,它還是一款不開片的鐵胎青瓷!

正所謂:鐵胎難,不開片更難。

哪怕在龍泉,會這項技法的師傅都是少之又少,鄭原斌老師不斷試驗,扛住了無數次的失敗,才終於打造出你所看到的鐵骨美人系列。

鐵胎為骨,釉層肥厚,釉面光澤如美玉。

“鐵骨”與鬱金香一柔一剛,竟意外地搭配:遠看巾幗不讓鬚眉,如傲骨女將軍,近看楚楚動人,如冰清玉潔的美人,直叫人移不開目光。

杯口底足光澤感突出,附上底款也更顯價值。

從設計到出品,均由鄭老師親制,自帶收藏證書與絨面精緻禮盒。
自用品茗,越看越喜歡;當作贈禮送給珍重之人,更是此間難得。

龍泉青瓷不僅勝在釉色,亦美在造型。
菊花一直以來都是中國人心裡淡泊明志的代表,陶淵明就曾道:“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而這款鐵骨美人菊瓣杯,正是賦予了器物與世無爭、大道至簡的溫度與美感,用蕞簡練的藝術手法,做出蕞為出彩的作品。

釉層飽滿,墜沉如玉,拿在手裡的分量感十足。
盈握於指尖,不大的容量溫雅可人,同時深腹聚香,適合香氣更為濃郁的茶湯。
兩款鐵胎美人杯薄胎厚釉,喝熱茶時不怕燙手;敞口的杯型,散熱更快,小小一隻卻足夠實用。
愛茶人的心中,永遠缺一隻品茗杯,或許合你眼緣的“她",此刻就近在眼前。

03
鄭原斌大師親制
梅子青圓井杯/梅子青鈴鐺杯

一抹梅子青,何以潤千年。

梅子青色如梅子泛青之色,有所謂“梅子正青,色如掛枝初梅,青翠碧綠,瑩澈剔透”之說,屬於青瓷釉色的zui高境界。

溫潤如玉的釉色,質樸天然的底色,簡單的器物也能生出自然的意趣。

盡覽大自然蒼蔥潤澤的釉色之上,更有跳刀這一技法與之相配:它曾與彩陶、繩印、色釉、青花……並稱為中國古陶瓷裝飾技藝,在我國陶瓷歷史中佔據著相當重要的地位。

飛速旋轉的轉盤上,師傅手裡的刀片在瓷坯上急速的彈跳,如同歡快的火苗,又如巖間流淌的清泉,瞬間便浮現出抽象有力的浮雕式刻花。

這種技法聽上去容易,實際卻難以把控,可謂輕一分則無痕,重一分則無器。

跳刀舞青瓷,龍泉養清氣。

細細端詳這款杯子,外部有豪邁的跳刀紋路,內部是細膩的梅子青釉色,如此強烈的視覺反差,也將帶來獨一無二的美。

不同於普通的跳刀杯,它還暗藏了一個小驚喜:底部藏有一顆夜明珠。
夜明珠看似簡單,但成品率較低:需要有經驗的老師,嚴格控制好釉滴的量,然後精心點制。

稍有不慎,燒製的時候釉滴就會變形,不能成圓;或者溫度燒高了,釉滴還會完全滴落在硼板上,導致整個杯子報廢。

看上去簡單,注入的卻是大師數十年的功力。


平時昂貴,遠遠看著就已經知足,眼下198元的重磅福利價,不要錯過!
另一款梅子青鈴鐺杯,採用雙色釉,內施梅子青釉,釉厚處可見蚯蚓走泥紋,外施灰釉(草木灰),古樸自然,盡顯刀紋。

這一杯型又是美觀且好用的典範:杯口外撇,深腹圈足,秀氣而精巧,倒置似鈴鐺,特別適合啜飲香氣細膩的生普、白茶……

仔細看,表面的刀紋是大刀紋與小刀紋的結合,這也是鄭原斌老師的一大特色。

正所謂“器具精緻,茶愈為之生色”。
百元的價格甚是難得,不少讀者驚喜之餘,還會選擇多買幾個,好湊齊一整套鈴鐺杯飲茶待客,在茶桌上驚豔四方。
04
鄭原斌大師親制
傳世冰花六方杯/青點冰花葵口杯
每當數九寒冬、冰凍三尺之時,深邃的水面便會出現一種名為“藍冰”的奇蹟,裂紋猶如藍色星球的血管般壯麗,那是破碎晶瑩的天空之境。
“閒觀窯變神韻色,靜聽哥窯開片聲。”
開片原是瓷器燒製過程中的缺陷,但在宋人眼中卻是難得的殘缺美,久而久之,竟意外促成了一種流傳千年的審美情趣。
今天兩款開片杯,正是這“美麗意外”的化身。
一片瓷花,浸染了春秋;
一朵牡丹,銘刻了流年。
手握這款傳世冰花六方杯,貌似牡丹一般的冰裂開片,肆意綻放在杯身與杯底,美得驚心動魄。
80毫升的容量,品茗恰到好處。

遠看古雅溫潤,細看線面清爽,方中帶曲,這是流行於清代的經典器型,如今看來依舊挺拔。

倒入茶水,杯底冰花即無,而蚯蚓走泥紋立現。
蚯蚓走泥紋是一種必須釉厚才有可能出現的特殊紋路,因此非常考驗老師的噴釉經驗,釉薄不起紋片,釉厚坯體容易拉裂、變形、嚴重剝落……

稍有不慎便要重新來過。
因為含鐵量較高,此款青瓷杯胎骨處還呈現出一圈焦糖色,既與杯底交相輝映,又似一圈“花邊”圍繞,是斷不可缺少的一抹點睛之色。

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另一款青點冰花葵口杯,則呈現出更為神秘的青中泛藍之色,猶如站在江面孤舟上深藏不漏的女俠客,美得驚心動魄。
釉色美不勝收,細看冰裂紋路更是過人:

要想將開片做得驚豔,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匠人精湛的技藝與非凡的創意,缺一不可。

如你所見,這款青點冰花葵口杯由鄭老師自主研發,無論是釉色還是做工,都極具個人特色,別人想模仿都模仿不來。
6次噴釉,2次燒造,方可雙開片。
我們都知道瓷器都很怕驟熱或驟冷,要在溫度未降之時施以“點水”手法,很容易導致整個瓷器開裂,所以這款杯子在製作時,報廢率頗高。

出品有限,卻也讓這種不確定的美,更顯難得。

杯身有三朵繡球似地冰花,杯底開片則似牡丹,層次疊疊,花開富貴;青中泛藍之色,猶如萬丈碧波,蒼翠欲滴。
冰花杯的觀賞性一向很強,空杯時如星河碎裂;而倒滿茶水時,紋路又會慢慢隱身,形成消失的假象,頗有趣味和神秘感。
炎炎夏日正在來時路上,用這樣一款杯子喝水、飲茶,視覺上宛如凝望藍冰,無需加冰,也能帶來一絲絲涼意。
喜歡的朋友可以入手了!
點擊下圖
再次進入合集頁查看
作品數量有限,先搶先得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