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子彈飛

讓子彈飛
五嶺以南,百粵之東,在這片土地上,稻田、池塘、流水及人家,隨處可見。

然而,有一個地方,尋常的田野村落,忽然在數十年間“高樓”林立。這些高樓錯落有致地散佈在低矮田間,又或是在隱秘的竹林裡,共同構成了一幅幅奇特的鄉村景觀。
 
自力村碉樓群 | 圖蟲創意©
 
這裡,是四大僑鄉之一,江門五邑。而這些在田野間略顯突兀的高樓,則是深藏不露的世界文化遺產,開平碉樓。(五邑:指今廣東省江門市下轄新會、台山、開平、恩平、鶴山五個縣級行政區。)

碉樓建築,漢代以降已有,主要用於監測和防衛,也被稱作“炮樓”。碉樓作為一種傳統建築,在貴州、青海、雲南、四川和廣東等地均有分佈。

山谷裡的藏族碉樓 | 攝圖網©
儘管如此,提到碉樓,常常首先想到的還是廣東開平。
自2007年成功申遺以來,開平碉樓已經成為了著名的僑鄉文化名片。看上去略有些“平平無奇”的它們,憑什麼成為一項世界遺產?在這片鄉土之地上,緣何建起數量如此多風格“奇詭”的建築?
 
建築是凝固的歷史。

走進開平碉樓與村落,打開僑鄉文化群體記憶。

立園裡的華僑文化紀念館 | 圖蟲創意©

 

開平地處珠江三角洲西緣,自古河網密佈,地勢低窪,水利亦十分凋敝,一遇上暴雨,便洪澇災害頻發。然而,對當地鄉民而言,比無情天災更可怕的是貪婪的人心。
 

開平的稻田 | 圖蟲創意©

 
自明朝以來,開平地處新會、台山、恩平、新興四地的交界,反而成為了“四不管”地帶。因此,當地土匪猖獗,社會治安混亂,鄉民的財產和生命安全都受到了重大威脅。
與此同時,來自外省的客家人也在不斷進入五邑地區,常常與當地土著發生摩擦和鬥爭——土客械鬥加劇了這片土地的動盪和不安。

開平最早的碉樓便建於這個人人自危的時代。
 
根據《開平縣誌·卷四四·古蹟》記載:
“瑞雲樓……籍避社賊之撓。”
“迓龍樓……以避賊者。光緒甲申,大潦,村人登樓,全活。”
 
由記載可知,碉樓在防洪防匪上確有效果。這時,奇蹟的序幕才慢慢拉開。

開平早期的碉樓就是傳統碉樓的模樣,多采用磚木結構,外觀十分樸素。
 

三門裡迎龍樓,原稱迓龍樓,門兩邊刻有“迎貓瑞稔,龍虎氣雄”楹聯 | 圖蟲創意©

 

 
據統計,開平歷史上曾建有3000多座碉樓,風風雨雨過後,現存1833座。然而,比較引人注意的是,其中有1490座修建於1912-1937年間。開平碉樓進入了建造的興盛時期。
為何是此時?為何是此地?
1840年,英國一聲炮響轟開了中國的南大門。此時,清政府政治腐敗,民不聊生,開平治安也一直未有好轉。

林則徐虎門銷煙雕像 | 圖蟲創意©

由於地近南海,開平民眾比起內陸人,有著海洋民族的開放性格和冒險精神。根據記載,最遲在16世紀末,已經有開平人遠渡重洋前往東南亞謀生。
 
19世紀中葉,美國、加拿大發現金礦,隨後兩國又為了促進經濟發展修建鐵路,因此,兩國急需大量的廉價勞動力。由於本土人手不足,於是西洋大老闆們紛紛來華招工。
當時,江門五邑一帶除了治安混亂,歷經煙片戰火後更是飽受官府壓榨,農耕經濟崩潰,經商也不堪賦稅,對平頭百姓而言,這樣的環境實在是難以生存。
 
於是,那些大膽的開平民眾紛紛選擇告別親人,他們從香港、澳門登船出海,來到遙遠的美洲“淘金”謀生。殊不知,等待他們的卻是另一段血淚史。大老闆們的招募,不過是把青壯年“賣豬仔”到遙遠而陌生的國度當苦力。
 

中國苦力橫渡美國密蘇里河(1870) | 紐約公共圖書館

華工在金礦開採、鐵路建設中承當了最艱難的工程,為美、加等國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約翰·麥德高州長曾稱華人是“我們新獲得的公民中最有貢獻者之一”。
 
華工們通常把“買田、建房、娶親”作為人生目標,遠在海外,日夜勞苦,只是為了讓遠方的親人過上更好的生活。
 
然不久,隨著白人失業率升高,美、加等國的民眾排華情緒逐漸高漲,華僑的生存環境隨之日益艱難。而歧視性法令《排華法案》的頒佈,更是剝奪了華工入境、申請眷屬來美團聚、行業准入等多種權利。

由於辛勤艱苦的勞動沒有受到承認,華僑們期盼落葉歸根的情緒漸濃,急忙加快將血汗錢寄回家鄉的腳步,用以買田置地、修屋建樓、興辦實業。
 

僑批,海外華僑通過海內外民間機構匯寄至國內的匯款暨家書 | 圖蟲創意©

 
然而,樹大招風。


隨著僑匯的輸入,僑眷和歸僑的生活大為改善,這再次吸引了賊匪集中到開平搶盜。賊匪不僅劫掠財物,往往還擄人勒索,製造無數慘案。


鄉中的不太平讓遠在海外的華僑焦灼不安。

這時候,碉樓的優勢開始顯現。
匪風熾盛的日子,開平碉樓擔任著重要的防衛角色。

而這個時期的碉樓與傳統碉樓相比,大相徑庭,它們中西合璧,亦土亦洋,如今最著名的幾座碉樓也都建造於這個時候。
 

 
在20世紀上半葉,村的宏裔樓為碉樓的興建開了個頭。

“宏開基業富家國,裔傳道義衛鄉邦”,宏裔樓由鷹村旅美僑胞關氏一族二十餘人發起並帶頭捐築。建成後,裡面裝置了許多從美國購入的先進設備——發電機、探照燈、警報器及槍支彈藥等。

民國初年,因學校師生多為富家華僑子弟,學生們有什麼賊匪們紛紛把目光放到學校裡。
某日夜裡,一群賊匪大劫開平中學,擄走校長及師生共二十餘人。他們掠人回巢時路過鷹村。
 
當晚,在宏裔樓頂樓值班的團防隊發現劫匪後,立即打開探照燈,敲響鑼鼓,賊人在探燈下暴露無遺。鄉民們抄起武器前來圍追堵截。劫匪落網的時候,頭目喃喃自語:“為什麼去劫學堂,不是搵來書(輸)嗎?”
 
開中師生獲救的喜訊迅速傳遍海內外鄉親,這場勝利給予了僑胞們莫大的鼓舞,他們興建碉樓的熱情更高了。

赤坎鎮關族圖書館。關氏是開平兩大姓氏之一,另一為司徒氏 | 圖蟲創意©
這時候的僑胞,由於已經在西方社會生活數年,對西方文化開始有了一定的吸收和見解。因此,伴隨修建碉樓熱情而來的,除了匯款以外,還有西方先進的建造材料和技術以及西方豐富多樣的藝術風格。

中西合璧、亦土亦洋的開平碉樓逐漸如雨後春筍般建起,為這片鄉村注入了新的活力。
 

瑞石樓外觀上,既有中國傳統的雙喜裝飾圖案,還有古希臘柱廊等西方建築樣式 | 圖蟲創意©

 
碉樓按照用途可分為三類。
 
一是常建於村口或村外的更樓。它們多為獨立建造的單體建築,由全村成年男性晝夜輪班執勤,以監視村落附近的情況。如有異象,執勤必須及時拉響警報,打好防衛第一槍。如自力村的方氏燈樓,赤坎鎮的南樓
 

赤坎南樓 | 圖蟲創意©

 
更樓的佈局方式最為簡單,首層平面只設置出入口和樓梯,其餘的標準層僅設置休息用的床鋪或幾張桌椅。頂層用作防守瞭望,裝置探照燈、銅鑼等,同時還配有槍支、石頭等防衛武器。

赤坎南樓內部陳設 | 火華©

二是常建於村後的眾樓(又稱眾人樓)。由村裡人或同族人集資共建,或按股認購房間。當遇到劫匪或洪澇,集資者都可以進入樓內暫住。這採用的是由華僑傳入的西方國家股份制,體現了公平、公正、公道的原則,同時還保證了碉樓建設速度與質量。如馬降龍的天祿樓、立園的樂天樓
  

馬降龍天祿樓 | 圖蟲創意©

立園,由旅美華僑謝維立建造,左起第三幢即為樂天樓 | 攝圖網©

眾樓進門即為門廳,一層設置廚房,標準層樓梯間兩側是若干個3-5平米的小房間,開窗小或不開窗,封閉感很強。頂樓同樣用作防守瞭望。
 
三為居樓,居樓由眾樓拓展而來,通常由一家單獨出資建成,集居住和防禦功能為一體。因為要用於居住,樓內的用房和設備一般都十分齊全。
 
居樓的建造很能反映樓主的經濟實力、文化修養和審美情趣,因此,居樓常常成為樓主炫耀家財的方式。居樓一般樓體寬大,外部造型複雜、氣派,如自力村的銘石樓,錦江裡的瑞石樓等。
 
錦江裡瑞石樓,有“開平第一樓”之稱 | 圖蟲創意©
 
富裕人家的居樓,內部陳設和用品一般華麗又洋氣,有的甚至已經用上了馬桶、浴缸、留聲機等。

曾經在碉樓裡使用的留聲機 | 火華©

為何說碉樓固若金湯,易守難攻?
 
其一,碉樓門窗基本為鐵欄、鐵板,關閉後即形成一個封閉的空間,厚實的牆體和堅固的門窗可以抵擋槍擊火攻。

自力村雲幻樓,由旅居馬來亞華僑方文嫻所建 | 攝圖網©

碉樓的窗戶 | 圖蟲創意©


其二,樓內設有多個射擊孔,造型均為內大外小,有利於樓內的人進行觀察和射擊,與此同時,樓外敵人對這一切難以察覺。
 

赤坎南樓射擊孔 | 火華©

 
其三,頂樓四角一般建有突出懸挑的“燕子窩”,擴大了防禦空間。燕子窩設有多方位射擊孔,守衛者可在四角多方位對外射擊,形成交叉火力。
 

自力村銘石樓燕子窩外觀。銘石樓是電影《讓子彈飛》拍攝地之一 | 圖蟲創意©
燕子窩內部構造 | 火華©
面對防衛性極強的碉樓,匪徒往往束手無策,無功而返,碉樓很好地保證了僑眷及歸僑的財產和生命安全。
 

 
開平碉樓的建築風格,獨樹一幟,有人評價為“亦土亦洋”。
 
從外部上看,主體沿襲的是客家土樓建築特點——高牆、小窗、防禦性強。而頂部及外部則大膽吸收西方古典建築手法,如古羅馬式、巴洛克式、哥特式等,形成了起伏有致的聚落天際線。
 

自力村碉樓群 | 圖蟲創意©

 
開平碉樓與中國同時期的其他洋建築相比,雖然同樣是受西方影響的新式建築,之間卻有著很大區別。沿海發達城市所建造的西洋建築,多數是被動輸入的結果,而開平碉樓,是僑民對西方文化主動吸收並因地應用的成果。
開平碉樓在把西方建築風格融入碉樓時,並不會嚴格遵照西式風格下的尺寸比例,而是讓西式風格“遷就”我們。

馬降龍駿廬(西式別墅)外牆上,有西式風格的浮雕裝飾 | 圖蟲創意©

一般,新修碉樓要先聽“金主爸爸”樓主的意見,待樓主提完要求後就交給工匠施工。參與碉樓建造的工匠,大部分在廣州等地建造西洋建築時吸收過經驗,又或是從華僑寄回的明信片中對歐美的建築風格有所認識,因此,他們能夠滿足和實現樓主的要求。
 
即使樓主讓西方設計師畫好設計圖紙寄回開平,工匠們也不一定照做。

碉樓走廊柱子上的西式浮雕 | 圖蟲創意©


在施工過程中,這些由西方設計師操刀的圖紙常常會被鄉村工匠修改,出乎意料的是,華僑樓主通常不會反對這樣的改動,他們曾在書信裡提到:“要視乎實際環境而定,最好還是參照當地情況,承建商自己應有主意。”
 
從內部看,開平碉樓在佈局中依然採用傳統民居的“三間兩廊”式,傢俱也以傳統的木製傢俱為主,樓內還必須設有供奉祖先牌位的神龕、神臺,這些都是華僑以傳統文化為主的一面。
 

自力村碉樓某層廳堂 | 圖蟲創意©

碉樓內景 | 攝圖網©
這些看上去“不三不四”的建築風格,恰是開平碉樓的生命力所在。

不規範的西方建築風格“碎片”,背後蘊藏的是五邑僑鄉民眾的文化創新能力。

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是面對所謂“先進”文化最優雅的姿態。
 

 
走過那個華工被壓迫、排擠最嚴重的年代,中國進入了抗日戰爭時期。

這時,華僑已經不再大量興建華麗的碉樓,“碉樓熱”逐漸消停。但是,那些“過時”的碉樓,發揮了比以前更大的作用。
 

赤坎南樓七烈士紀念雕像及南樓 | 圖蟲創意©

 
位於赤坎鎮的南樓由司徒氏一族所建,南臨潭江,北靠東滘龍公路,是扼守潭江和陸路腳痛的要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前夕,數萬日軍沿潭江向廣州方向撤退。為了順利通過潭江,日軍必須要佔領南樓,攻陷赤坎古鎮。
 
在這場拉鋸中,日軍企圖偷襲,但他們的陰謀很快被司徒氏自衛隊發現了。
於是,樓內的七名隊員:司徒煦、司徒昌、司徒旋、司徒遇、司徒耀、司徒濃和司徒炳,以機槍、步槍和土炮為武器,經過兩天兩夜的阻擊,終於成功阻截敵人,日軍通過潭江的計劃失敗了。

南樓遭到日軍轟擊後留下的炮彈孔 | 火華©


見水路不通,他們改從陸路攻佔赤坎,包圍了南樓。在這樣的關鍵時刻,附近駐守的正規軍竟然棄守而逃,還在南樓的自衛隊得不到救援,只能困守南樓。
 
幾天下來,日軍不斷使用迫擊炮進行轟擊,但堅固的南樓依舊巋然不動,如同自衛隊堅守的決心。
 
面對日軍各種重金、不殺的條件,自衛隊員一一拒絕,到了第四天,自知已無法突圍,七人便在樓內寫下遺書,誓與南樓共存亡:
 
“我等保守騰蛟,歷時四日來,未見援救,敵人屢次勸我們投降,我們雖不甚讀詩書,但對盡忠為國為鄉幾字,亦可以明瞭。現在,我們擊斃敵人十六名,亦已有相當代價。……自殺於騰蛟南樓,留語族人,祈在敵退後,將此情形發表報紙上,則同人等死心甘矣。”
 
南樓裡,牆上寫有烈士遺書筆跡 | 火華©
 
遲遲難以攻下南樓的日軍終於在第八日惱羞成怒,向樓內發射毒氣彈,導致七名隊員中毒昏厥,落入了他們的手裡。

隨後,日軍對他們百般折磨。
 
根據軍事法庭起訴書記載,日軍在赤坎司徒氏圖書館前對自衛隊員們施以灌水酷刑,隨後分別肢解,並將殘屍斷肢棄於河中。鄉民們打撈遺體時,看到烈士們死狀慘酷,傷心欲絕,而隊長司徒煦的遺體更是永遠留在了潭江。
 

如今的潭江,架起了大橋,兩岸燈火璀璨 | 圖蟲創意©
 
望向如今的南樓,斑駁的炮彈痕跡,密密麻麻的子彈孔,無不向我們述說著當年的殘酷戰爭。

如今的和平,全靠無數烈士不惜性命的堅守。
 
 
開平碉樓作為一種實用型建築,在社會治安漸趨穩定的情況下,已慢慢退出歷史舞臺,如今,僅僅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旅遊景點供人們參觀。有的碉樓甚至在風吹雨打和疏於保護中變得有些破敗,黯然失色

有的本地人認為:
“都不知道碉樓有什麼好看的,都是那樣啊。”
“再爛也是祖屋,但世界遺產不應該是像故宮那樣的嗎?應該是歷史很久的,很寶貴的那些。碉樓我們從小住到大,看到大,到處都有,又破破爛爛的”
 
如今的開平已經不再需要碉樓的保護,它代表的是“過去”。但,這並不意味著它沒有“未來”。

只要碉樓還在,就能喚醒那些久遠的華僑歷史記憶,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在艱苦逆流中勇於開拓和冒險;在國家危難之時,心繫同胞,共同奮戰。
 

開平碉樓與村落 | 圖蟲創意©

 

參考文獻:
1.開平市地方誌辦公室:《開平縣誌》,中華書局,2002年
2.黃繼燁,張國雄等編著:《開平碉樓與村落研究》,中國華僑出版社,2006年
3.關燦雲編撰:《開平文史第32輯:碉樓之鄉》,2006年
4.開平市文物局:《開平碉樓與村落》,廣東旅遊出版社,2014年
5.錢毅:《近代鄉土建築——開平碉樓》,中國林業出版社,2017年
6.孫九霞,週一:《遺產旅遊地居民的地方認同——“碉鄉”符號、記憶與空間》,《地理研究》第34卷第12期,2015年12月
7.梁熊飛:《開平碉樓與村落防禦功能格局的時空演變》,《地理研究》第36卷第1期,2017年1月
 

撰文:軟癟癟的喵

編輯:美物君

艾公子  講歷史上16個懸疑大案,重磅更新中
上騰訊視頻搜“疑案裡的中國史”,收看完整版
👇

最愛歷史新書今日特惠價

噹噹五折封頂,點擊入手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