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小夥體檢查出“肝囊腫”,複查時醫生說:錯了!有癌變風險

30歲小夥體檢查出“肝囊腫”,複查時醫生說:錯了!有癌變風險
醫生治病,有時就像福爾摩斯探案。很多時候,複雜的病因隱藏於蛛絲馬跡之中,一不小心,線索就會從眼皮底下溜走。
醫學“福爾摩斯”的“破案秘籍”在於見微知著、詢問再三,通過“視、觸、叩、聽”,在複雜的臨床表現中找出有價值的線索,從被忽略的細節中,為病人找到癥結所在。
患者到醫院就診,如果能夠遇到一位經驗豐富、耐心細緻、責任心強的“福爾摩斯”為他們明確病因,解除病痛,真的是莫大的幸運。
浙醫在線推出“醫學神探”探疑案——醫學“福爾摩斯”系列報道,讓更多人認識瞭解這些明察秋毫、心細如髮的醫學“福爾摩斯”。
今天講的是浙大二院肝膽胰外科副主任、浙大二院城東院區副院長丁元的故事。

眼下正值體檢季,不少人在體檢中查出肝囊腫,大多數情況下醫生會告訴你:“定期隨訪,問題不大”,但有些“肝囊腫”卻不能掉以輕心。30歲的小金就經歷了這樣的情況,以為只是普通的肝囊腫,不料竟是罕見的囊腺瘤,還有惡變風險。

體檢查出“肝囊腫”

複查後竟是罕見的囊腺瘤

今年30歲的小金,是個高高的帥小夥,從事時尚媒體工作。去年體檢中,小金在當地醫院查出了“肝囊腫”,囊腫有七八釐米大小,當地醫生診斷是“肝囊腫”,但由於體積較大,醫生也囑咐小金再去大醫院複查一下。

小金聽後,第二天就拿著體檢報告單來到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肝膽胰外科門診。接診的是浙大二院肝膽胰外科副主任、浙大二院城東院區副院長丁元。

丁主任看了小金的B超檢查結果後發現異常,注意到小金的B超和CT檢查顯示:肝臟內的囊性腫塊信號混雜,回聲不透亮。臨床經驗豐富的他馬上就意識到:這很可能不是單純的“肝囊腫”。

“單純的囊腫結構相對簡單,其囊內的主要成分一般是組織液。這種結構在B超下均一且透亮,就像一汪‘清水’;可小金的檢查結果可以看出囊內部分區域是有血液流進去的‘實體組織’,這顯然和肝囊腫的典型影像學表現不符。”丁主任介紹。

丁主任和影像專家討論後一致認為:小金肝臟的腫物是較為罕見的肝囊腺瘤。“腺瘤其實是肝臟裡的腺體細胞異常增生,作為一種實質組織,就需要供血。”丁主任說,這也是小金的報告中可以看到血流信號的原因所在。

由於肝囊腺瘤有潛在惡變風險,惡變率大約為3%-10%,因此丁主任建議小金及時手術處理。

微創手術精準切除腫瘤

發現及時對生活無影響

得知診斷結果後,小金一時間很難接受,自己年紀輕輕,怎麼會和腫瘤扯上關係呢?在丁主任的耐心勸導下,他慢慢調整好了心態,仔細回想,自己平時後背偶爾會有墜脹感,可能就是因為肝囊腺瘤引起的。

小金是從事時尚媒體行業的,職業原因,對外形要求比較高。但是他的囊腺瘤長在肝臟的右後葉,位置藏得很深,暴露困難,手術空間也小。

小金不禁擔憂,那麼大的腫瘤要切除,如果做開放手術,肯定會留下很大的刀疤!猶豫再三後,他向丁主任提出要求,“能不能不要留下明顯的手術刀口?”

“患者的需求就是我們努力的目標,我們儘可能採取微創手術的方法,將腫瘤安全切除!”丁主任向小金承諾並寬慰道。

隨後,丁主任利用多學科討論平臺(MDT),將肝膽胰外科、影像科、病理科、肝膽內科的大專家齊聚一堂,為小金“量身定製”個體化的手術方案。會議中,浙大二院院長、肝膽胰外科學科帶頭人王偉林教授評估了患者的情況,並指示團隊通過腹腔鏡下微創手術為小金摘除腫瘤。

經過三個多小時緊張的手術,小金的腫瘤被順利切除。術後病理報告和術前多學科團隊的判斷完全一致:肝臟囊腺瘤,切緣陰性。

“我真的很幸運,囊腺瘤發現得早,在還是良性的時候就切除了。而且還是用腹腔鏡微創手術,少了很多皮肉之苦!”術後躺在病床上的小金依然難掩激動和感激之情。小金後續恢復很好,不到一週就順利出院了。上週來複查時,小金說自己一切都正常了,又恢復了以往忙碌的工作和生活。

肝臟的癌變往往沒有典型症狀

高風險人群建議半年體檢一次

“肝囊腺瘤是一種罕見的腫瘤性肝囊腫,多發生在40歲以上女性,臨床中肝囊腺瘤病人其實不多見。”

丁主任介紹,肝囊腺瘤的生長一般比較緩慢,因此一旦發現時,囊腫已經比較大了,像小金就是這樣的情況,之前沒有什麼明顯的感覺,偶然一次體檢中發現,腫瘤已經有七八釐米大了。

“儘管肝囊腺瘤屬於良性腫瘤,但有一定的惡變幾率,一旦發現一定要引起重視,及時手術,否則後期一旦惡變會危及生命。”丁主任說,肝臟作為實體器官,內臟神經分佈相對較少且定位模糊。這也決定了肝臟上如果長了腫瘤,早期症狀不太明顯,患者自我察覺性較低。等到出現肝臟區域疼痛、疲乏無力、腹脹、消瘦等症狀時,往往已是中晚期。

對此,丁主任建議,一定要定期做體檢。肝臟的專科篩查主要有兩個項目,肝膽的B超檢查以及血清學腫瘤標誌物檢查。

目前肝癌常用的腫瘤標誌物包括甲胎蛋白(AFP)和異常凝血酶原(DCP),具有較高的特異性和敏感性。正常情況下,甲胎蛋白的指標一般小於20ng/ml,異常凝血酶原一般小於40mAU/ml,如果這兩個值中有一個持續升高,就要提高警惕。但臨床中也有一部分肝癌患者,檢查發現腫瘤標誌物並沒有升高。因此,除了關注甲胎蛋白和異常凝血酶原外,每年還需要定期行肝膽胰B超等影像學檢查。經過嚴格的定期檢查,有助於早期發現肝癌,手術預後也會更好。

此外,對乙肝、丙肝感染者或攜帶者、長期肝內結石伴反覆感染的患者、有黃麴黴素長期接觸史、長期酗酒,或有中重度脂肪肝的具備高風險肝臟致病因素的高危人群,建議半年做一次肝臟的專科篩查。

橙柿互動·都市快報 見習記者 吳雙

記者 俞茜茜 視頻 周文銳

通訊員 方序 魯青


點點點,贊和在看都在這兒!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