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國家癌症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在《中華腫瘤雜誌》發表文章,公佈了2016年中國惡性腫瘤流行數據。數據顯示,大腸癌已經成為我國僅次於肺癌的第二高發惡性腫瘤。
高動物蛋白、高脂肪和低纖維的飲食習慣,家族病史,有腸息肉等均是大腸癌的高危因素。其中,腸息肉是“罪魁禍首”,大多數大腸癌是腸息肉演變而來。
大腸癌是指在環境、遺傳等諸多因素作用下,大腸黏膜發生的惡性病變。大腸分為結腸和直腸,因此大腸癌又稱結直腸癌。大腸癌的發病率,男性高於女性。大腸癌是可防可治的“笨”癌,發病率隨年齡遞增,只要足夠重視,就能防控它。
早期篩查
謹防腸息肉“變壞”
世界衛生組織研究表明,1/3以上的癌症可預防。其中,大腸癌被列為適合篩查的癌種之一。這是因為大量研究表明,約80%以上的大腸癌是由腸息肉演變而來,所以也有專家將腸息肉形容為大腸癌的前身。腸息肉“變壞”一般經歷這個過程:正常黏膜—小息肉—大息肉—高級別上皮內瘤變—癌。這個過程一般需要5~10年。90%以上處於腸息肉階段的人症狀隱匿,容易被忽視。只要在這期間發現並及時切除腸息肉,就能夠有效阻斷其演變為癌。早檢查、早發現、早治療可以有效降低大腸癌的患病率、癌變率,甚至死亡率。
腸息肉家族有很多種病理類型,與大腸癌關係密切的主要包括鋸齒樣息肉和腺瘤樣息肉。另外,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比較常見,癌變風險相對較低。在臨床也能見到第一次做腸鏡發現腸息肉,複查時腸息肉消失的病例,這種多是炎性息肉。隨著患者生活方式的改變,正確飲食習慣的建立,腸道內環境的改變,炎性息肉也隨之變小,直至吸收。
此外,是否易發生癌變還與發現時腸息肉的大小、外觀、生長速度,乃至患者的遺傳背景等有關。體積較小、帶蒂的腸息肉多屬於良性,而寬基廣蒂的腸息肉容易癌變。生長速度快、有遺傳傾向的腸息肉容易癌變。腸息肉數目越多,癌變風險也越高。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種遺傳性疾病。患者十幾歲時開始出現腺瘤,如不及時治療,至40歲左右,轉變為大腸癌的概率可達100%。所以,家族性多發性息肉症的患者需要密切隨訪。
另外,有炎性腸道疾病,如潰瘍性結腸炎及克羅恩病的患者腸道細胞反覆病變,患病時間越長,越容易讓腸黏膜發育不全而轉成癌症,發生大腸癌的危險性高出一般人4~20倍。
高危人群
定期篩查不容忽視
只要完整做一次篩查,基本就能成功發現腸息肉,甚至大腸癌。
目前,專家推薦大腸癌篩查年齡段是40~74歲,從40歲開始定期做便隱血檢測,並填寫一份“大腸癌高危因素問卷”。便隱血檢測和問卷中的其中一項為陽性或者兩者均為陽性的,即可確定為“大腸癌高危人群”,建議在一年內做全結腸鏡檢查。
“大腸癌高危因素問卷”中的高危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項:
★是否有腸息肉病史;
★是否有其他系統癌症史;
★是否一級親屬有腸癌史;
★是否有慢性腹瀉史;
★是否有慢性便秘史;
★是否有慢性闌尾炎或闌尾切除病史;
★是否有慢性膽囊炎或膽囊切除病史;
★是否有不良生活事件史等。
提醒大家注意,如具有其中一個症狀即為高危人群。
凡屬上述高危人群,應每年做一次防癌檢查。有症狀時,不要輕易判斷為腸炎、痔瘡等疾病,應及時就診,定期做便隱血試驗和全結腸鏡檢查。
40歲以上人群,就算沒有症狀,也應每年做一次便隱血試驗,並按醫生的建議定期進行全結腸鏡檢查。
被篩查出的高危人群,如果因為各種原因不能接受全結腸鏡檢查,也要每年檢測便隱血,決不能疏忽大意。
文:天津市人民醫院副院長、肛腸外科主任醫師 秦海
編輯:劉洋 於夢非
校對:楊真宇
審核:徐秉楠 陳飛
喜歡就告訴我們您“在看”
本文經「原本」原創認證,作者健康報社有限公司,點擊“閱讀原文”或訪問yuanben.io查詢【TQQREFYD】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