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區三月,雪域高原上依然覆蓋著皚皚白雪。浙江省寧波市第十批援藏人才的援藏醫生從2022年傾身投入藏區疫情防控後,繼續在那曲市比如縣人民醫院開展醫療援藏工作。
比如縣位於西藏自治區那曲市東部,平均海拔4000米,全年平均氣溫2.2℃。寧波醫生們克服嚴重的高原反應,在當地日夜堅守,只為兩個目標:一個是帶著浙江和寧波的囑託,弘揚援藏精神,做護佑當地群眾的健康使者;另一個則是授人以漁,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衛生隊伍。
3月底,怒江第一灣周邊山脈依舊被冰雪覆蓋。(資料圖片) 攝影 張培堅
胎盤早剝、早產、體重低、併發感染……比如縣首次成功搶救了一名危重早產兒,在寧波援藏兒科副主任醫師黃鋰新的努力下,比如縣新生兒診斷、治療和隨訪工作都上了一個臺階。
與其他援藏醫生不同,來自寧波市婦女兒童醫院的黃鋰新副主任醫師還擔任比如縣人民醫院副院長。“除了儘快融入當地生活,發揮自身技術優勢外,幫助當地醫院開展新項目,完善醫院質量管理體系也是我的援藏目標。”黃鋰新醫生說。
8個多月來,他始終按照既定的目標開展工作,發揮寧波援藏醫生的技術優勢填補當地醫療服務空白11項,組織開展“專業崗位大練兵”,梳理管理體系,推進績效改革等,使得當地醫院在運行管理上更為規範。
“醫生,每天都感覺天在轉地也在轉,噁心嘔吐,我是不是得了絕症了!”一個年輕病人對援藏醫生任建軍哭訴。這是任建軍入藏不久後遇到的一個眩暈病例,該病人發病3天,天天視物旋轉,不能起床,多方診療無果,聽說援藏醫生來了,趕緊通過醫院聯繫到了任建軍醫生。
經過詳細問診後,這個病人被診斷為良性位置性眩暈,經過任醫生的耳石復位,他的眩暈症狀神奇地消息了!
任建軍副主任醫師來自寧波市醫療中心李惠利醫院。入藏後,他克服種種困難,完成了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門診的開診工作,該門診目前可完成耳鼻喉科多發病、常見病的診療及鼻內鏡、喉鏡、耳內鏡檢查,包括眩暈及頭頸部腫瘤的診療工作,填補了當地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及眩暈治療的多項空白,耳鼻喉科的手術室準備工作也在安排準備階段。
“據當地醫生介紹,之前比如居民如果要看耳鼻喉科就要去幾百公里的那曲市或拉薩市,有些病人因為路途遙遠沒能及時就診導致病情加重。比如有8萬人口,一定要把耳鼻喉頭頸外科發展起來!”任建軍經常這麼講。
“今天是我援藏接生的第30個孩子,感覺哭聲特別大,雖然手術不復雜,但有兩個特殊意義。一個是數字上的意義,另一個是我自己全程沒有動手,比如縣本土醫生獨立完成剖腹產手術!”婦產科的張多毅醫生中午吃飯時興奮地說道。
來自寧波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張多毅副主任醫師是這批援藏醫生中電話最多的,因為生孩子是不問時間、不管風雪的。“召之即來”是張多毅醫生入藏後的工作常態,加之入藏後接二連三有孩子出生,所以藏族同事們親切地稱他為“高原爸爸”。
“現在我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帶教,根據手術的難度進行不同的安排。除了手術上的手把手教學,科室的業務學習、門診病人帶教等都是我現階段非常想做的。”張多毅表示,他不光想在產科方面帶出本地醫生,在婦科方面也希望有所突破。
“老沈,走了,有手術!”
“沈老師,麻煩您這裡過來看一下。”
“沈老師,我需要幫忙。”
來自寧波市第二醫院麻醉科的沈華春醫生常常被這些呼喚聲淹沒。忙的時候,他要在多個手術室之間穿梭,尤其是一些棘手的手術,更是少不了他的身影。
去年8月入藏不久,沈華春就幫助比如縣人民醫院完成了一位88歲高齡患者的外科手術,創醫院手術患者年齡之最。之前,該院外科手術患者最高年齡不到70歲。
如今,沈華春醫生不但做手術和帶教,還根據醫院現有的條件開展新的項目。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就是比如縣人民醫院一項新的可視化技術,該技術已成為當地麻醉醫生的“第三隻眼”,顯著提高了醫院的麻醉質量。
END
編 輯:曹 歆
責 編:孫美星
來 源:寧波市衛生健康委
請點擊“在看”
讓更多人獲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