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4年,遼國蕭太后在率軍南侵北宋失敗後,與宋朝簽訂了《澶淵之盟》,從此開啟了兩國長達百餘年的和平。雙方能夠達成這樣的合議,主要是因為兩國實力對比大致相當。
但是在這次蕭太后率軍南下的過程中,宋朝君臣原本是有機會合圍遼國大軍,將其一舉殲滅的,可是卻被掌握一支宋軍主力部隊的大將摸魚怠工,給搞成了麻桿打狼兩頭怕的局面,最後被迫簽訂合議,這是怎麼回事呢?
澶淵之盟_圖
自從石敬瑭的後晉政權丟棄幽雲十六州給契丹後,中原王朝的北方就變得無險可守,契丹騎兵隨時可以南下進犯華北腹地。宋朝建立後,宋太祖就開始佈局收復幽雲十六州,宋太宗則在率軍攻滅北漢後,馬不停蹄地就前往攻打幽雲十六州,結果被打得大敗,自己拋下部隊乘坐驢車逃回涿州,被網友戲稱為“高梁河車神”。從此宋遼和平的局面被打破,遼軍屢屢南下進攻中原,雖然沒有打下多少城池,但是給華北大地的人民造成了巨大的苦難。而宋軍北伐也是無濟於事,雙方陷入了戰略相持的狀態。
當時的宋遼兩國,基本都處在君明臣賢的狀態,都是國力的上升期。遼國的蕭太后臨朝稱制,屢屢率軍南下侵宋。公元1004年,蕭太后及其子遼聖宗耶律隆緒率兵20餘萬,以收復瓦橋關(在雄縣南)失地為名,深入宋境,其實是為了學習當年遼太宗耶律德光滅後晉那樣,一鼓作氣消滅北宋,為兩國長達25年的拉鋸戰做個總結。
蕭綽(953年-1009年),小字燕燕,原姓拔里氏 (蕭太后)_圖
999年那次蕭太后率軍南下,宋真宗就曾御駕親征到大名府(今河北大名),擊退了遼軍。如今遼國大軍再度傾巢南下,有過親征經驗的宋真宗就想再度親征,召集眾臣討論。宰相寇準等四人商議,都認為黃河以北的澶州城(今河南濮陽)是適合宋真宗駕臨指揮全軍的地點。大臣畢士安和王繼英主張暫緩前行,而寇準和將軍王顯主張馬上出發。
寇準是出名的主戰派,對遼軍多年來屢屢南下破壞華北的行為深惡痛絕,早就想痛打他們一頓。作為軍事迷的他策劃了一個圍殲遼軍主力的大計劃:首先,在遼軍突破貝州(今河北清河)防線後,從定州(今河北定州)出兵3萬,由裨將桑贊南趨鎮州(今河北正定),河東副都部署雷有終由土門與之在定州會師,再由王超率領七萬大軍在定州翼城結陣牽制遼軍。其次,如果遼軍在鎮定二州之間擋住了宋軍行軍,就派魏能等將領率騎兵東下威脅遼軍後方,讓遼軍有所忌憚。最後,宋真宗親率十萬大軍北上,坐鎮澶州城,和其他幾路宋軍四面合圍,一鼓作氣殲滅遼軍主力。宋真宗批准了這個計劃,隨後開始部署行動。
從這個計劃我們可以看出,讓王超帶著僅次於真宗本部十萬大軍的10萬宋軍主力在定州蹲點,是給予了他極大期望的。王超在這之前的望都之戰中曾經賣隊友,看著王繼忠的部隊陷入遼軍重圍卻不發兵援救,導致王繼忠部全滅,王繼忠本人被俘。既然有這樣的劣跡在前,為什麼還要選王超率領這支部隊呢?
原來在當時的宋軍將領裡,威望足夠的年齡太大了,常勝將軍李繼隆因真宗即位時的站隊錯誤而坐冷板凳了,曹瑋等其他有能力的年輕將領威望不足不能服眾。而王超是宋太宗的潛邸舊臣,在軍中威望很高,又很熟悉河北邊事。上次宋真宗親征的時候,王超在京郊指揮20萬宋軍大閱兵,全軍號令嚴明,整齊如一,因而得到了真宗的誇獎,讓他擔任了河北地區的主將。由此可見,真宗對他是寄予厚望的,也沒有因為那次賣隊友的事情而責罰他。
遼軍一路南下,輾轉攻打河北各州縣,遭到北宋軍民的堅決抵抗。遼軍在野戰中擊敗了幾部宋軍,但是攻城能力欠佳,幾乎一座城關都沒有拿下,只是一路燒殺搶掠,荼毒生靈。遼軍打到定州,王超派部隊前去交戰,遼軍知道這一部宋軍不好惹,就繞過定州南下。王超見遼軍離開,也不派軍前去攔截,堅決貫徹之前朝廷讓他“伺機而動”的命令。朝廷下令讓他阻截遼軍,他以慎重為由,就是不出兵。
當年十月,遼軍攻打瀛州(今河北河間),還分兵試圖圍點打援。瀛州守將李延渥堅守城池,與遼軍鏖戰多日,遼軍戰死3萬多人都沒能拿下城池,士氣大挫,只能再度轉移南下。這時候如果王超率軍抄遼軍的後路,夠遼軍喝一壺的了。可是不知道王超是忌憚遼軍的騎兵戰力,還是想繼續觀望,就是沒有任何行動,看著遼軍一路抵達澶淵,此地離北宋都城開封只有一日的行軍路程,隔著黃河天險了。雖然一路損兵折將,遼軍仍然還保持著20萬左右的大軍。
在這個過程中,宋真宗多次下詔讓王超率軍前來牽制遼軍。等到遼軍抵達澶州附近時,詔命已經變成了前往澶州勤王,王超仍然無視,繼續擱那兒摸魚。這個事件讓宋真宗越發不安,因為這不只是一支主力援軍不來助戰的問題那麼簡單。想當年耶律德光南下,後晉出帝石重貴也曾前往澶州抵抗契丹,結果前線大將杜重威臨陣投敵,帶著契丹軍南下讓石重貴做了俘虜。這樣的“五代遺風”讓宋真宗脊背發涼,現在又不能下詔將王超替換下去,怕他真的投了遼國。
用人失誤的問題已經無法挽救了,那麼接下來該怎麼辦?此時宋真宗手下只有10萬宋軍,要到澶州硬剛20萬左右的遼軍,按正常邏輯都知道勝算不大。再加上不知王超是否要投敵或者給自己來個黃袍加身,所以宋真宗原本熱情地要趕赴前線指揮作戰,現在是十分為難了。而王欽若和陳堯叟建議宋真宗放棄東京城,南下江南或巴蜀躲避遼軍兵鋒。
在這樣的關鍵時刻,還是積極主戰的寇準嚴厲駁斥了這一意見,勸說宋真宗:“如今陛下英明神武,將臣協和。如果御駕親征,敵人就會逃走。如果敵人不走,那我們可以堅守城池,出奇計讓敵人疲於奔命,這樣我們就可以找到戰機打敗敵人。現在如果陛下南遷到江南或巴蜀地區,丟棄宗廟,就會導致人心離散,天下就再也保不住了!”宋真宗被寇準的言語感染,終於決定北上澶州,迎擊遼軍。
宋真宗一邊派軍進攻遼國境內的易州(今河北易縣),牽制遼軍,另一邊重新起用李繼隆,前往澶州做準備禦敵。李繼隆利用澶州城西南東三面環水的地形,在城北挖掘壕溝,放置鹿角做防禦工事,再以大車結成營壘,埋伏步騎。遼軍前來進攻,李繼隆派將與遼軍血戰,擋住了遼軍兵鋒。
在之前的宋遼戰爭中俘虜名將楊業的遼軍主將蕭撻凜,此時正在澶州城前巡視。沒想到遼國內部有人將蕭撻凜在前線的情報報之宋軍,宋軍在城頭展開巨大的床子弩,對著蕭撻凜一箭射去,正好完成爆頭。宋軍士氣大振,都在等著宋真宗前來。十一月,宋真宗一行抵達黃河南岸的澶州南城。在遼軍騎臉輸出的時刻,王超依舊摸魚不動,身邊很多大臣也反對再前進,所以宋真宗又猶豫了起來。
寇凖, (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_圖
於是這是歷史名場面發生了:寇準進言道:“陛下如果不渡過黃河,人心就會畏懼,敵人的氣焰也會越發囂張。現在四方軍隊都在趕來勤王的路上(除了王超部),您還有什麼可以擔心的呢?”大將高瓊則進言道:“陛下如果不進入澶州北城,百姓就會像爹媽死了一樣難過啊!”馮拯作為寇準的政敵,在旁呵斥高瓊無禮,結果高瓊反唇相譏道:“您靠寫文章的才華做到了兩府眾臣,今天敵人打到家門口了,還在這裡怪我無禮。你怎麼不當即寫一首詩去退敵呢?”
馮拯啞口無言,看著宋真宗被將士們抬過了黃河。澶州城內的軍民看到了皇帝的傘蓋,紛紛歡呼起來,士氣頓時爆棚。宋真宗被軍民的熱情感染,拒絕了李繼隆讓他待在更安全的南城樓,而是走到直面敵人的北城樓檢閱將士。宋朝軍民的歡呼聲震天動地,聲音大地將前來試探的遼軍都震得腦子嗡嗡的,隨即被宋軍擊敗。
士氣高漲到這個程度,宋軍可以來場大決戰了吧?宋真宗這時候又想起了王超這個不省心的玩意兒,沒有他的10萬大軍在這兒,真宗終究沒有足夠的底氣以少打多。這小子到底是不是想做第二個杜重威呢?而王超的摸魚行為不僅讓宋軍這邊懵逼,讓遼軍那邊也摸不著頭腦了。蕭太后和遼聖宗不確定王超在定州的十萬宋軍在後面要幹嘛,怕它在背後捅自己一刀子。遼軍打到這兒沒有補給,也是檣櫓之末了,所以也不敢開啟決戰。
就這樣,摸魚的大將王超成功地讓雙方都陷入了巨大的不安狀態下,都把王超當成了自己可疑的敵人。雙方領導經過之前的多場大戰,都不想再打下去了,這就讓兩國的主和派找到機會,推動和談。在王繼忠的幫助下,宋遼兩國在澶州城下反覆談判,終於達成了“澶淵之盟”,以遼軍撤軍,宋朝每年給三十萬歲幣的結果,終結了宋遼戰爭。
事實證明,王超的摸魚行為並不是想叛變,只是單純的平庸怯戰。他這下可是把宋真宗和群臣都得罪光了,放其他朝代可以直接下獄處死了。可是這次憑藉之前的背景,加上真宗本身寬仁的性格,他得到的處分僅僅是罷免統帥之職,改封為地方節度使,後來死在了知州的任上。
如果王超能夠聽從詔令,率領大軍前來圍攻,那麼以宋軍的高昂士氣,擊潰孤軍深入的遼國大軍是很有可能的。如果能夠逮到蕭太后母子,那幽雲十六州也基本就到手了。可惜歷史就是這樣,常常因一兩個人的選擇而導致了全局的改變。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