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的門診接待了一位新病人,她一坐下就說:“朱醫生,我來配藥粉!”我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一問才知道,有個病人叫胡××,因為嚴重失眠,影響工作,到我這來就診,我僅用了一味價廉的外敷藥粉,她的失眠就神奇地好了。現在在南京路一家商店做營業員,一天站幾個小時都沒問題!而這位是她又介紹的新病人。
噢,原來這樣!我的病人中,這樣的故事很多。老的病人服了藥,病好了,卻在外面做“醫托”,介紹別的病人來,有的是在公交車上為我做“廣告”,有的是拖了鄰居、親戚來,最過分的是有一次一個腦梗死的病人竟然在某醫院急診補液室帶了五個病人,都剛拔下靜脈輸液針頭就過來要我開中藥,病人那信任的語言,那期盼的眼神至今一直留在我腦海裡,讓我鍾情中醫藥事業,迷戀中醫藥的魅力。正是這樣,我們在臨床實踐中體會著中醫藥的科學性,我們才腳踏實地、默默無聞地為病人精心治療。
言歸正傳,在病人的敘述中我知道,那位姓胡的病人是我用“引火歸原”法在足底湧泉穴敷肉桂粉治療的病例之一。
這名胡姓病人是一位55歲的女性患者,自訴月經停止近一年,乏力,面部常有烘熱感,汗出溱溱,汗後微有怕冷,晚上睡覺不踏實,上半部熱,下半身冷,白天沒精神,常伴咽喉乾燥,大便先幹後溏,胃有飢餓感,又不能多吃,吃多反而不舒服。舌質暗,舌苔白,脈沉。
病人吃過中藥,苦寒藥吃了胃也不舒服,溫熱藥吃了口乾咽燥,病人還告訴我,她家庭負擔重,最好藥便宜些,療效快些。我思忖片刻,決定用外治法。給她配了2克一包的肉桂粉共7包,叫她每天晚上洗腳後外敷於足底湧泉穴,7天為1個療程。看來毫無懸念,引火歸原法起作用了。
中醫中藥的神奇功效,就在這一個個活生生的醫案中體現出來了!
記得在我大學讀書期間,經常發作胃痛,以至於聽課時手捂著胃脘部,愁眉緊鎖,講課的老師何傳毅見了,很關心,他問清楚我喜暖喜按,病已十年,住校期間,又不方便吃中藥,就給我配了個方子。有高良薑、附子、三稜、莪術等搗碎後用紗布做成肚兜,緊貼中脘。印象最深的是內有肉桂,因為一用,我的身上就散發濃郁的桂香,敷上以後,胃脘就轆轆有聲,明顯地感覺裡面在蠕動,多年的胃脘痛就神奇地治癒了。
何老師用玉簪花搗爛外敷治帶狀皰疹,也屢試屢效。後來,我跟劉樹農老師在診治病人時,常常看他用外敷法。
如,對哮喘肺寒病人,在大伏天將生薑搗汁浸透布質的汗衫,在太陽下曬乾後,囑患者穿在身上以散寒化痰;又如,對鼓脹腹水的病人,用鮮蟾皮外敷緩解症狀等。越來越多的耳聞目睹和切身體會讓我對外治法有了強烈的興趣。
中藥外治法歷史悠久,可以說最早開拓中醫藥神奇功效的就是外治法。相傳很久以前,古人在養牧、狩獵中發現動物自己療傷,在植物中採取藥汁來止血和消炎,受到啟發,才有中醫學的起源。
早在公元前1300年的甲骨文中就有中醫外治的描述。《殷墟卜辭》曾記載有22種疾病運用外治法。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所記載的283個方子中,敷方約有70餘個,寫了燻浴、酒、敷、塗、熨等方法的應用。內經《靈樞·刺節真邪》提出“桂心漬酒,以熨寒痺”。
東漢張仲景《傷寒論》記載有點藥烙法、藥摩頂法、熨法、撲粉法、吹喉法、嗅鼻法、灌耳法、坐藥法、浸足法。晉代葛洪《肘後備急方》、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王燾《外方秘要》等都有很多用外治法的記載。
明清時期的《本草綱目》有用吳茱萸敷足心治療複發性口腔炎的記載。清代葉天士有用平胃散炒熨臍部治下利的方法。吳鞠通《溫病條辨》有用黃連水洗胸法,皮硝水搨胸法,芫花水拍胸治心等記載。
吳師機《理瀹駢文》載錄外治方法近百種,此書的問世標誌著中醫外治體系的成熟和完善。他提出:“外治必如內治者。先求其本,本者何?明陰陽,識臟腑也。”可謂畫龍點睛。
外治法具有簡、廉、驗的優點,又可避免內服藥引起的副反應,受到醫患雙方的歡迎。
中醫學認為,外用藥物切近皮膚,通徹於肌肉紋理之中,將藥物的氣味透達皮膚以至肌肉紋理而直達經絡,傳入臟腑,以調節臟腑氣血陰陽,扶正驅邪,從而治癒疾病。現代醫學研究認為:皮膚作為一個給藥入口,局部給藥後,大部分直接進入給藥部位發生藥效,同時藥物可以經血液循環對全身發生作用。
據做跌打膏透皮吸收研究報道:膏藥貼用3小時後,其有效成分士的寧在大鼠體內血藥濃度即達穩定值範圍,100小時內血藥濃度維持在45~49.2μg/ml;膏藥作用於離體小鼠皮膚上,8小時內士的寧平均滲透速率為每小時40μg/cm2。這說明外用藥起效快,緩釋效果好,作用時間長。同時測得用藥部位皮膚士的寧含量是非用藥部位的7.5倍。
中藥外貼,可以在皮膚局部形成一種汗水難以蒸發擴散所謂密閉狀態,使皮膚角質層水量由5%~15%增至50%,同時皮膚溫度升高,血液循環加速。離體皮膚試驗表明:芳香性藥物敷於局部,可使皮質類固醇透皮能力提高8~10倍,因此外治方藥中,冰片、麝香、沉香、檀香、菖蒲、川椒、白芥子、姜、肉桂之類芳香藥物,幾乎每方必用。
所以,外敷法應根據中醫理論,區分病在何髒何經,挑選合適部位,讓藥效更明確。
湧泉,有水如泉湧之意。是足少陰腎經第一穴,腎經的井穴。位於足底前部凹陷處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是腎經的首穴。有人提出,足底按摩首要之穴就是湧泉,作用是開竅蘇厥,降逆通絡。還可以充足腎精,耳聰目明,精力充沛,腰膝壯實,行走有力。都說:“若要老人安,湧泉常溫暖。”人體穴位很多,互有關聯,在肩部的“肩井”穴和足底的“湧泉”穴形成一條直線,肩井顧名思義也有水,湧泉更為水之源。而從陰陽來說,上為火,下為水,上為陽,下為陰,水火相交,陰陽互通,湧泉如生命之泉,灌溉全身,維護著人體的生命活動。所以,湧泉穴在人體養生、防治、保健等方面顯得很重要。
皮溫不一,子午流注時間不一,對療效有重要影響。我院中醫外科柳國斌教授曾經研究過這個問題,他在治療糖尿病足運用外敷法時,不僅考慮了藥物成分,考慮了穴位,還考慮到穴位的子午流注。結合臨床觀察去選擇,去思考。如他觀察到患者在下午申時足踝部溫度較高,說明新陳代謝旺盛,經絡運行流暢,在這時外敷藥可起到更好的療效。
最後說說肉桂,肉桂為樟科植物肉桂和大葉清化桂的幹皮和枝皮。辛、甘、大熱,歸腎、脾、心、肝經,具有補火助陽,引火歸原,散寒止痛,活血通經之功效。用於陽痿、宮冷、腰膝冷痛、腎虛作喘,陽虛眩暈,心腹冷痛,虛寒吐瀉,寒證痛經等。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肉桂可以擴張末梢血管,促進血液循環,幫助腸胃蠕動,緩解腸胃痙攣。
在生活中到處可見肉桂的運用,如芳香劑、香料及一些著名的咖啡如卡布基諾等都放入肉桂末使香味更醇,更有研究稱肉桂末可幫助2型糖尿病患者降低血糖、膽固醇與甘油三酯,改善胰島素功能。
所以在臨床上,對一些虛火上炎,下元虛虧的病人,特別是表現為口腔潰瘍、失眠、足冷的,我經常給予肉桂粉敷湧泉穴,可以用酒、醋作引,調成黏糊狀,也可以清水調和,或蜂蜜調和,用生面捏一個薄餅,中間放上肉桂末,晚上入睡時敷於足心,有顯著的療效。
臨診之餘,回味親手診治的病例,真有陶醉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