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養生知識
交流養生經驗
公眾號合作請聯繫 QQ:365300103
想必大家這兩天已經感受到降溫帶來的寒意了,這就是春季出現的一種低溫天氣現象,稱為“倒春寒”。對於北方地區,倒春寒意味著冷空氣勢力增強,氣溫驟降;而對於我們南方地區,則通常和低溫陰雨相聯繫。
面對倒春寒,人往往稍不注意就容易生病,所以最近養生,要著重注意這些方面。
倒春寒,顧名思義,就是春天本應該溫暖,卻反而變得寒冷。這其實是一種“非時之氣”,意思是說,不是這個時節該有的氣候。
非時之氣往往是天地氣機升降失常所致。天人相應交感之下,人體的氣機升降也會隨之出現失常的情況,從而容易發生各種病患。在倒春寒時,由於天氣寒冷多雨雪,出現的病症多屬於下面這兩種情況。
1、外感寒邪,感冒著涼
春季人體陽氣升發,皮膚腠理逐漸張開,所以當突然遇到“倒春寒”的天氣,寒邪就容易通過張開的毛孔長驅直入,讓人感染風寒,出現惡寒怕冷、鼻塞流涕、頭痛噴嚏等症狀,甚至發展成流感、鼻炎、哮喘、肺炎等肺系疾病的人也不在少數。
2、溼邪入體,損傷脾胃
倒春寒時,除了降溫以外,往往還伴隨著雨雪。空氣又溼又冷,人體就容易被溼邪入侵。脾主運化水液,溼氣重會困阻脾脾胃,如此一來,水溼就會停滯在脾胃,導致“脾為溼困,運化無力”的情況。
更為糟糕的是,溼邪與寒邪勾結在一起,會形成寒溼。體內寒溼重的人,往往有容易腹脹、腹瀉、舌體胖大有齒痕、舌苔白膩等表現,而且這類人的脾胃功能都不好。
適當“春捂”,避免感受風寒
在春季,人體的陽氣開始趨向於表,對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減弱。一旦遇到“倒春寒”,人們常會覺得自己“不像秋天那麼抗凍”,特別是老人、兒童、產婦、慢性病患者,容易因不適應而受寒,導致各類疾病的發生。因此這幾個部位,要重點保暖。
頭:頭部為人體“諸陽之匯”,是全身陽氣最旺盛的部位,風寒之邪易侵襲人體的頭部。年老體弱者可戴帽子保暖,洗髮洗澡後應立即擦乾,不能當風直吹。
背:背部保暖可預防寒氣損傷“陽脈之海”——督脈,減少感冒發生幾率。
腹:腹部保暖有助於預防消化不良和寒性腹瀉;女性更應注意腹部及下半身保暖,避免痛經、月經不調等婦科疾病的發生。
膝:膝為筋之府,寒則易於攣急,膝部受涼可導致關節局部肌肉和血管收縮,引起關節疼痛。多捂膝蓋可以加強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痙攣。
足:“寒從腳起”,足為陰脈所聚,陰所常盛,且遠離心臟,血液供應少,容易遭到風寒侵襲。經常搓腳、泡腳可增強人體陽氣,增強抵抗力。
合理飲食,祛溼健脾
春季飲食除了遵循“省酸增甘”的原則之外,這段時間要特別注意兼顧祛溼健脾。陳皮、土茯苓、芡實、薏米等祛溼的食物在這個時候都是很適合吃的,能起到健脾祛溼的作用。
倒春寒天氣比較寒冷潮溼,一定要少吃生冷、甜膩等容易生寒溼的食物,以免損傷脾胃。可以適當吃點溫陽補氣的食物,像是做菜時多放點蔥、姜、蒜,都是不錯的,既可以疏散風寒,又能夠殺滅病菌。
適當鍛鍊,調暢氣機
在春天做做運動,以順應春季肝木生髮條達之氣,有助於春陽升發,從而避邪於外。可以做一些能夠舒緩身心的運動,小區周圍閒適地散散步,或逛逛公園、爬爬山,在戶外做做伸展運動也是不錯的選擇。如果覺得天氣太冷,在室內做做運動也可以。
呼吸系統疾病
發生“倒春寒”,人遇到冷空氣刺激後,氣道免疫力下降、功能受損,繼而使氣道反應性增高,引起咳嗽、胸悶甚至呼吸困難等。
“倒春寒”突然變冷,容易引起人體受涼,很容易誘發感冒。以下兩個方法可以預防感冒:
一是燻蒸或煙燻房間。用適量的白醋或陳醋倒入鍋內加水一起煎煮,或用艾葉20g、藿香20g、蒼朮15g、青蒿40g加水一起煎煮,燻蒸房間,每次30分鐘。此外,還可用艾葉或蒼朮適量點燃煙燻房間。
二是泡腳。惡寒怕冷人群可用艾葉20g、藿香20g,咽痛、咽乾人群可用薄荷10g、菊花20g,煮水泡腳。
在春季,人們應逐漸減少進補的食物,多添加些具有升散性質的食物,以適應春天萬物的升發。針對不同體質人群、不同感冒症狀,中醫專家給出了不同的飲食湯方:
1、咽乾、陰虛體質
石斛陳皮湯(石斛10g、陳皮6g、百合20g、瘦肉);
紅蘿蔔馬蹄湯(紅蘿蔔1條、馬蹄15個、排骨);
沙參玉竹清補涼湯(沙參10g、玉竹10g、麥冬10g、陳皮6g、排骨)。
2、內熱重人群
靈芝石斛陳皮湯(靈芝20g、石斛10g、陳皮6g、瘦肉);
土茯苓扇骨湯(土茯苓250g、生薑3片、扇骨);
簕菜豬肝湯(簕菜250g、生薑3片、豬肝);
芫荽豆腐湯(芫荽20g、豆腐250g、生薑3片、鯽魚)。
3、易咳嗽人群
杏仁川貝湯(杏仁10g、川貝5g、陳皮5g、鴿子);
川貝雪梨湯(川貝5g、雪梨1只、瘦肉)。
4、脾胃虛弱人群
猴頭菇瘦肉/排骨湯(猴頭菇3朵、瘦肉/排骨);
胡椒豬肚湯(豬肚1個、胡椒10g、生薑5g、豬肚)。
點亮【在看】,讓更多人走進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