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得正、得中、應位

《易經》:得正、得中、應位
黃帝養生

傳播養生知識

交流養生經驗

公眾號合作請聯繫 QQ:365300103

《易經》中有許多易學特有的術語,這些術語與《易經》的整體思想有著密切的聯繫。例如,“剛”和“柔”是萬物生成的兩種屬性,與陰陽相對。陽等於剛,陰等於柔。

今天聊一下,何為得正、何為得中、何為應、何為位。

得正是指:六十四卦中每一卦的初爻、三爻、五爻是屬於奇數,二爻、四爻、上爻是屬於偶數,奇數屬陽,偶數屬陰,而在每一卦中初爻、三爻、五爻正好是陽爻,或者二爻、四爻、上爻正好是陰爻,我們稱之為“得正”或“當位”。例如:水火既濟卦,全爻是正;水火未濟卦,全爻都不正。


也謂得正道。《禮記·檀弓上》:“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斃焉,斯已矣。” 孔穎達 疏:“吾今更何求焉,唯求正道易換其簀而即僕焉。”

得中是指:《易經》六十四卦均由上下兩個單獨的八卦組成,下卦稱為“內卦”,上卦稱為“外卦”。每一卦的第二爻是內卦的中間一爻,沒一卦的第五爻是上卦的中間一爻,這就是所謂的“得中”,“得中”就是對事物採取中庸的態度,不偏不激,被稱為“中庸”智慧。

何為“”:六十四卦中,每一卦的第一爻和第四爻、第二爻和第五爻、第三爻和第六爻是對應關係,意即上下兩卦的相對應的爻是對應關係,但這種對應關係必須是一陰一陽才能稱之為“相應”。例如:水火既濟卦,全爻相應;坎為水卦,全爻都不相應。

何為“”:是指每一爻的位置,在卦象中從下往上依次為“初、二、三、四、五、上”。陰爻為六,陽爻為九。例如“乾卦”從下往上每一爻的名字分別叫做: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而“坤卦”則為: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


原則上,“五”是君的位置;“四”是近臣的位;“三”是高位但不與君接近;“二”是不太高的地位,但有可能與君位意氣相投;“初”是未入世的狀態;“上”是應該隱退的境地,或許就是王弼所說的“無位”。

 

一個人要成就事業必須具備時、位、度三個方面的因素才能成功,只有生逢其時,沒有適宜的地位也不成,有了適宜的地位,沒有把握好尺度也是不行的。換個角度來說,時、位、度也就是我們平常所指的天時、地利、人和。人和就是尺度要把握恰當的狀態。時和位很容易理解,但是這個尺度(時中之和)卻是很難以理解和把握的。

俗話說的好,“虎落平陽被犬欺,龍困淺灘被蝦戲。”人做事都需要掌握時勢和時機。如果時機不對,就不要出頭。沒有機會,就不要盲動。需保存實力,待時而動。

就像龍一樣,把握時機,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

點亮【在看】,讓更多人走進健康生活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