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卡片關注我↑
“必審問其所始病,與今之所方病,而後各切循其脈,視其經絡浮沈,以上下逆從循之,其脈疾者不病,其脈遲者病,脈不往來者死,皮膚著者死。”——《黃帝內經·三部九候》
“必審問其所始病”,也就是治病的時候先詳細地詢問患者的病情和現在的症狀。“與今之所方病”,就是現在的情況以及一開始得病的情況,也就我們在臨床上經常會問你這病什麼時候得的,最開始什麼情況,後來是怎麼加重的,是什麼原因導致他加重的?(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加重之後是什麼情況,就是要詳細的問。“而後各切循其脈,視其經絡浮沉”,也就是這個時候根據他的部位來循著經來把他的脈,然後再觀察他經絡的浮沉情況,以及上下的順逆。
“其脈疾者不病”,脈來的話如果是流利的這種情況就是正常的,不是病的。如果脈來遲緩,遲緩一般都是指的是病的比較深,或者是寒證,這種情況下是病脈。如果是脈不往來的,這個脈都沒有了,都不往來了,就是危重了,甚至是危險這種情況了。如果是病得特別久,病久肉脫,這個病特別久了之後,脾胃氣衰了,脾胃氣衰了之後,脾主肌肉,肌肉都脫了,脫的意思就瘦削,非常乾枯了,皮膚乾枯,然後貼著筋骨了,這種情況已經脫相了,這就是非常危重的情況,非常危險了。這就是整段話的含義。
其中有一些地方需要跟大家詳細的再講解一下,尤其是古代醫家的理解。吳昆在《素問吳注》裡邊註解∶“各切,各於九候切之”。也就是三部九候,九個位置進行切脈。“以指親其脈謂之切”。切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手觸摸到脈象這叫切脈,“以指由其脈為之循”,也就是手指從他的脈搏的這個位置上下進行滑動叫做循。“脈之徑行者為經,支衡者為絡,浮而可見者為孫絡”。也就是脈分為三種,經脈、絡脈,還有孫絡。經脈是什麼呢?就是正常的,比較大的脈象就叫經脈。橫著的叫細支的,這就是絡脈。絡脈當中有一些是看不著的,比較深的,有一些是浮在皮膚上,你能看得到的這些絡脈叫做孫絡。
“脈在表為浮,在裡為沉;高者為上,卑者為下;以指迎之為逆,隨之為從”。這就講的是切脈的這種方法。我們知道吳昆是一個比較有臨床經驗的醫家,《黃帝內經》的這段話在講述什麼呢?在講述切脈的一些方法,切和循不一樣,要根據經絡的浮沉以及上下逆從,逆是什麼呢?就是迎著脈象來的方向來切,從就是順著這脈像來的方向來切。現在咱們學生理解剖就知道,血管的血從哪裡流過去,流向哪個方位,是非常固定的方向。動脈就由心臟往末端去流。靜脈是從四肢末端迴流入心臟的位置,這就是逆從。咱在這裡就是切到的脈都是動脈,一般來講,其實動脈相對靜脈來講深一些,我們看到的身體上有一些青筋,其實都是血管。一般來講動脈能摸得到,靜脈不是一跳一跳的,摸不著的。但是我們輸液都是在靜脈輸液,沒聽說在動脈輸液的,因為靜脈的流速沒有動脈那麼快,所以一般來講都是在靜脈進行輸液。其實都是進入血循環。
《素問集註》裡邊註解∶“病久者,其脈沉而逆。方病者,其脈從而浮”。也就是病久的人脈象比較沉,這個問題比較多。方病者就是剛剛得病的人,新病的人,他的脈比較順從,而且比較浮,所以這個時候“當視其經絡浮沉,以上下逆從循之”。這個時候需要根據脈象的沉或者浮來進行判斷這個患者的病情輕和重。《素問識》裡面註解“循”是什麼意思呢?他說∶“蓋因尋病之所在而治之義”,也就是根據患者的表現,按圖索驥,順藤摸瓜,然後找出病因,把患者病因找出來之後,再找到他治療的方法,這是順著脈的這條線來判斷患者的病情。其實這些說法都是對的,我們這樣理解都是可以的,因為《黃帝內經》的文字非常簡練,你說它是循著經脈的循行來進行診脈也可以。要是引申義的來講,你這樣循行的去切脈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治病,所以這樣理解也是可以的。
我們看到這樣一段就知道《黃帝內經》從始至終都強調了一點,就是一定要抓住患者的病機來進行調理。很多人說中醫這些專家經常講體質,體質是體質,病機是病機,這是兩個最關鍵的。有時候體質比如是個氣虛型體質,但是他當時的病機是個寒溼的病機,這時候你應該先考慮他的病機,把寒去掉,同時再補虛。所以體質是平時的保養的方法。(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病機是治病的時候的一個關鍵機要。要抓住這個病機,根據病機之後,然後再選擇治則治法,然後再選擇方劑,還有細調中藥。方劑選好了之後,大方向選好了,比如氣虛的人,你選了一個補中益氣湯,你發現這個人除了氣虛以外同時還有一些腎虛,還有一些肝陰不足,眼睛還乾澀,這時候你應該再配合一些滋補肝腎的藥材放進來,滋補肝腎你又怕滋膩脾胃,這時候你再放進去一些芳香開脾的,健脾的這些中藥,比如砂仁、焦三仙,這個方子就是抓住主要病機之後,還要根據患者的一些次要病機和兼證進行辨證論治,這些都是臨床上的非常重要的一些細節。
有句話叫做成敗與否在於細節,這些細節也極其重要。只把握住方向,治了氣虛,你用補中益氣湯,那他腎虛、肝虛不管了之後,只是補上焦之氣,他的症狀還是改善不了,可能這個患者覺得沒有用。這時候你就需要同時兼顧。這個患者吃完了之後,不僅是渾身沒勁改善,腰痠腿軟也改善了,眼睛乾澀也改善,他覺得效果很好,所以我們就要跟根據患者的情況進行辨證論治方為合適。(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這就是《黃帝內經》這段話所講的“必審問其所始病,與今之所方病,而後各切循其脈”,然後來判斷他的病機。
好了,今天的課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的收聽,我們下次課再見。
關注「中醫彭鑫博士工作室」公眾微信號,回覆數字 2023,查看熱門閱讀集結 .
[附語音]中醫彭鑫博士講解《艾灸養生》系列課程
[附語音]彭博士講《二十四節氣養生》
[附語音]彭博士講《黃帝內經》系列精華篇
[國新辦]中醫學博士彭鑫:中西醫終極的結合點就在臨床一線
[清華大學]彭鑫博士公益講座——彭祖養生思想的現代啟示
[視頻]八段錦全集養生功法—彭博士送您一份大禮
[視頻]漩渦匯聚能量:升清降濁走圈法
[視頻]彭鑫博士座客央視——如何給寶寶捏脊
[精品文章]“冬至”一陽生,正確的養生方法是這樣的
[精品文章]偏方到底能不能吃?
[精品文章]大德必得其壽:心胸豁達是養生第一理念
中醫彭鑫博士工作室
微信公眾平臺:pengxinboshi
官網:www.pengxinboshi.com
新浪微博:@中醫彭鑫博士
騰訊微博:@中醫彭鑫博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