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南天或梅雨時節,到處一片溼漉漉,生活不便的同時,也會影響人體健康。
首先,溼度過大時,會刺激松果體分泌,體內甲狀腺素及腎上腺素濃度相對降低,令人無精打采,萎靡不振。
其次,在溼度高的回南天,特別是空氣溼度高於65%時,更容易滋生細菌、黴菌,從而誘發過敏性鼻炎、哮喘等疾病。
同時,空氣溼度過高,會影響呼吸道黏膜纖毛運動,從而減弱呼吸道的清除、殺菌、流通等功能,久而久之,將誘發呼吸道疾病。
此外,空氣相對溼度大,易加重風溼患者關節痛、關節腫脹等症狀。
△圖源:壹圖網
有人說,此溼非彼溼。環境溼度大,跟中醫說的溼氣重,不一樣。
不不不。在中醫理論裡,人體的溼氣,有外來的,也有內生的,界限並沒有很清晰,可以互相招引。
外來的溼氣來自自然界。
風、寒、暑、溼、燥、火都是自然界中的氣候,但一定情況下,可侵襲人體。其中,溼性黏膩重濁,最容易悄無聲息滲透到人體裡。
溼為“陰邪”,而脾為至陰之髒,喜燥惡溼,因此,溼邪侵犯人體後最易傷害脾陽,脾陽的虛弱又使得溼邪進一步乘虛而入。
所以,回南天,很多廣東媽媽就會根據經驗,開始煲祛溼湯。
那內生的溼氣從何說起?
人體的臟腑功能(主要是肺、脾、腎)的正常運作,對水液代謝具有重要作用。
脾臟最易受到溼氣的侵襲,脾胃作為水溼運化的水谷,非常脆弱,一旦受損,就會導致水液無法順利排出,積聚在體內,溼氣變重。
臟腑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其他臟腑受到牽連,如腎氣不足會導致夜尿頻多,等等。
生活上的一些細節,也可助生溼氣:貪涼(飲食生冷、夏日空調冷風對吹),飲酒過量,頭髮溼漉漉未吹乾就睡覺等等。
有人說,在廣東,萬物皆可解釋為“溼氣重”。
但其實,在中醫理論中,判斷一個人是否溼氣重,是有觀察標準的。
推薦一招:看舌頭。
中醫認為,正常人的舌象為“淡紅舌,薄白苔”,即舌體靈活柔軟,顏色淡紅,大小適中;舌苔色白,薄薄一層,乾溼適中。
如果體內有溼,舌頭就會出現2個特徵:胖和膩。
胖:舌體胖,兩側邊緣可見齒痕。這是因為脾虛,體內溼氣運化不出去,導致舌體龐大,邊緣受牙齒壓迫。
膩:舌苔顆粒細膩緻密,刮或揩都除不掉,而且舌苔表面有一層油膩狀的黏液,或感覺舌面溼漉漉、滑溜溜,口中有發甜的感覺。
大家可以自行對照看看,如果有以上症狀,那就得排一排體內的溼氣了!
食療有方
馬蘭頭拌香乾
食材:馬蘭頭300克,香乾100克,白砂糖5克,香油10克,食用鹽適量。
做法:
馬蘭頭的老梗和老葉剔除洗淨,放入沸水中燙3分鐘,撈出,放涼水中清洗反覆擠去馬蘭頭中的汁水,最後擠幹水,剁成碎末,放盤內;
香乾焯水冷卻後也切成小丁。
兩者攪拌混合,加入食用鹽、白糖,滴上香油,拌勻即可。
功效:清熱解毒,利溼涼血。
馬蘭頭性涼味辛,歸肝、胃、肺經,具有涼血止血、清熱利溼、解毒消腫的功效。《本草正義》:“最解熱毒,能專入血分,止血涼血,尤其特長。”
香乾性平味鹹香,歸肺、脾、胃經,具有益氣和中、生津潤燥的功效。《食鑑本草》:“寬中益氣,和脾胃,下大腸濁氣,消脹滿。”
春季不能錯過的美味之一,是青翠欲滴的馬蘭頭,切碎與香乾拌在一起,僅需最簡單的調味,即可讓舌尖感受到春意。
這是一道老少咸宜的春日家常美食。
枸杞瘦肉粥
食材:大米180克,豬瘦肉200克,枸杞子30克,桂圓10克,姜數片,食用鹽、食用油適量。
做法:
大米洗淨,用油醃10分鐘。
肉剁碎或切小粒;
大米加入10倍的水和薑片煮開,轉小火煮到濃稠成粥;
轉中火,加入瘦肉和枸杞桂圓煮8分鐘左右,加鹽調味即可。
功效:養陰明目,滋補肝腎。
枸杞性平味甘,歸肝、腎經,具有滋腎、潤肺、補肝、明目的功效。《食療本草》:“堅筋耐老,除風,補益筋骨,能益人,去虛勞。”
豬瘦肉性平味甘、鹹,歸脾、肝、腎經,具有補腎養血、滋陰潤燥的功效。《本草備要》:“豬肉,其味雋永,食之潤腸胃,生律液,豐肌體,澤皮膚,固其所也。”
這道粥口味清淡,營養豐富。如加入少量花雕酒(出鍋前),可增加辛香之氣,味道更好,養生功效更佳。
山藥胡蘿蔔鯽魚湯
食材:鯽魚一條(約400克),山藥80克,胡蘿蔔半根(約50克),鹽、油、蔥姜等適量。
做法:
將鯽魚刮鱗,去內臟,清洗乾淨備用;
山藥、胡蘿蔔均去皮,斜刀切成片;
熱鍋下油,加適量的鹽,放入鯽魚,煎至兩面金黃;
倒入適量的開水,加入蔥姜煮約30分鐘,待湯水顯奶白色,放入山藥和胡蘿蔔,蓋上鍋蓋繼續煮20分鐘左右,加適量的鹽,再煮半分鐘即可起鍋。
功效:益氣健脾,開胃消食。
山藥性平味甘,歸脾、肺、腎經,具有益氣養陰、補脾肺腎的功效。《神農本草經》“主傷中,補虛,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久服耳目聰明。”
胡蘿蔔性平味甘,歸脾、肺、肝經,具有健脾消食、潤腸通便、明目、行氣化滯的功效。《本草綱目》:“下氣補中,利胸膈腸胃,安五臟,令人健食。”
鯽魚性平味甘,歸脾、胃、大腸經,具有健脾開胃、益氣利水的功效。《滇南本草》:“和五臟,通血脈,消積。”
春季是一年當中吃鯽魚的最好季節。鯽魚營養全面,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口感鮮嫩又不肥膩。與味甘的山藥、胡蘿蔔共煮為湯,湯汁鮮美,適合春季家常食用。
運用得當,可通調三經氣血,對治療內分泌失調,防治現代文明病(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效果顯著。
位置: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四指橫寬),脛骨內側緣後方。
功效:健脾補腎,養血柔肝。
操作:大拇指或中指按壓,每穴按壓10分鐘(可同時或交替),每天3次,以有酸、麻、脹的感覺為度。
專家作者
石磊(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治未病中心)
健康資訊
點擊關注中國家庭醫生視頻號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