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錄
摘 要
▶ 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新範式:
系統為基的“主主平等普惠”
——基於對中西現代化哲學根基的比較分析
韓慶祥 張健(5)
摘要:要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需要明確其研究對象、基本方法、哲學範式、核心概念、主體理論、總體框架、理論地位等,其中哲學範式是最為核心的。西方現代化和“西方中心論”的哲學根基是“主客二分”,馬克思理論體系的哲學基礎是“主主平等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應確立的新範式是系統為基的“主主平等普惠”。它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邏輯,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現實邏輯,彰顯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邏輯,也反映了21世紀世界發展大勢和走向的時代邏輯。系統為基的“主主平等普惠”,摒棄主統治客的“主客二分”哲學範式;反對基於“一元”的對立,立足“多種”要素構成的有機系統;把系統各要素都看作主體,而非有的是主體、有的卻是客體;強調各要素作為主體都是平等的“主體”,主體之間是平等關係,具有“平等性”;注重主體際所具有的“普惠”性,即共享發展、共同富裕、和諧共生、合作共贏;蘊含“利他為善”“化人為善”“善治普惠”的時代精神。
關鍵詞: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 現代化 哲學範式 主主平等普惠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天津市委黨校基地
▶ 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與闡釋
何謂現實抽象
——基於歷史唯物主義的考察和勘定
高建民(13)
摘要:在西方左翼的認識論批判語境中,“現實抽象”概念的界定經歷了從交換抽象到抽象勞動再到資本抽象的流變過程。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看,將現實抽象理解為交換抽象,雖然推動了對康德先驗認識論的批判,但對抽象勞動的否定卻導致其未能徹底完成認識論批判的任務;將現實抽象定義為抽象勞動,雖然觸及了馬克思關於現實抽象論述的核心,但未能把握整個資本主義社會形式的抽象結構;而把現實抽象界定為資本抽象,雖然揭示了資本主義這一“具體總體”是自主的、單向度的、封閉的、抽象的統治結構,但由於其方法論的限度,又未能徹底完成認識論批判和社會形式批判的任務。實際上,現實抽象不只是單一的社會形式抽象,而是包括了社會存在領域多種關係之間內在必然聯繫的歷史規律。馬克思的現實抽象理論應是認識論批判、社會形式批判和主體解放理論的統一。
關鍵詞:現實抽象 歷史唯物主義 認識論 社會形式 主體解放
作者單位:西南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哥達綱領批判》中的現代國家觀
及其政治哲學意義
李應瑞(24)
摘要:無產階級要求什麼樣的國家,這是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的重要議題。資本主義國家以資產階級社會為根基,它同無產階級要求的國家存在著本質區別。從現代國家到國家完全消亡的歷史演進過程包括資本主義國家、無產階級專政的新型國家、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的“非政治國家”或“(半資產階級)國家”、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的“自由人聯合體”四個階段。無產階級專政的新型國家是無產階級革命的產物,它以徹底打碎傳統國家機器為首要條件,實行生產資料的社會所有制,是推動實現人的解放的政治形式。“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國家制度”在狹義上是指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的“非政治國家”的制度形式,在廣義上還包括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的“自由人聯合體”的制度形式。《哥達綱領批判》中的現代國家觀,對於我們準確認識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繼承性和超越性、釐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制度的歷史方位和制度特徵,以及充分發揮現代國家的社會主義性質在所有制上的優勢特徵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哥達綱領批判》 現代國家觀 無產階級專政 人的解放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中國哲學的話語與形態
消解與建構:《韓非子》文本中的孔子形象
李友廣(32)
摘要:韓非闡述自己學說的方法之一,是對孔子儒家身份的消解以及對其法家新形象的建構。韓非批判儒家仁義立場在治國上的缺陷與不足,認為這種立場會使家、國之間的關係處於失衡狀態,是以損害國家與君主利益為代價來保全個人及家族宗法倫理價值的。在弱化乃至消解了孔子的儒家身份以後,韓非以法家立場重塑了孔子為政以法、注重刑罰的法家式新形象。
關鍵詞:消解 建構 道家化 法家化 孔子新形象
作者單位: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
宋代儒佛之辯中的“心”與“覺”
李春穎(39)
摘要:心性論是宋代儒佛之辯的核心議題,本文以儒佛共用的概念“心”與“覺”為核心,從禪宗和理學兩方面分析儒佛差異,重點關注以朱熹為代表的南宋儒者在闢佛時所針對的禪宗思想和儒佛之辯的根本原則。在“心”與“覺”的問題上,儒佛之辯的重點在於覺、心、性三者的關係和理路,尤其是禪宗中以知覺為佛性的思想。是否向上一提,有超越“心”與“覺”的最高本體——天理,成為理學與禪宗的根本差異。鑑於程門後學中出現輕視形上本體,強調發揮心之知覺作用的思想傾向,與禪宗單講覺、覺悟之心有相似之處,因而南宋儒佛之辯的重點轉向了儒門內部的思想清理。
關鍵詞:覺 心 即心是佛 以覺言仁
作者單位:中國政法大學國際儒學院
葉適與朱熹:學術思想交涉與三代道統論爭
肖芬芳(49)
摘要:對於葉適與朱熹之間的關係,學界之前聚焦於葉適對朱熹道統觀的批評以及由此呈現的兩者思想差異,但未闡明葉適道統觀何以構成對朱熹思想的實質性挑戰。事實上,葉適與朱熹有長時間的思想交涉,二者之間存在一種微妙的學術競爭關係,其思想張力具體呈現在三代道統觀的建構上。朱熹在朱陳之辯中聚焦的儒家政治文化主題上是以建構三代道統來反對陳亮的皇帝王霸之說,而葉適指出朱熹及其門人沒有接著三代之道往下講,認為其建構在“十六字心法”上的三代道統是一種旁出新解,並闡明三代是“君臣共治”“治教並行”的理想政治模式,標舉賢臣在道統中承擔“教”的職責,從而以“治教並行”的三代道統反對朱熹以“教”統“治”的“治教分離”的道統觀。葉適闡明的三代之道,既為陳亮思想導致的驕君現象提供了來自儒臣的約束力,也為朱熹將正心誠意繫於君主的自我期許提供了儒臣之教的政治保障,又為浙學的事功主張確立了來自三代的根據,從而將浙學納入了儒學正統之中,糾正了朱熹對浙學功利的批評。
關鍵詞:朱陳之辯 三代道統 事功 君臣共治 治教並行
作者單位:湖南大學嶽麓書院
▶ 外國哲學
關於情緒的生理主義和認知主義的早期爭論
——詹姆斯和斯通普夫之爭及其當代意義
李忠偉(58)
摘要:當代的情緒研究主要分為認知主義和非認知主義(生理主義)兩個陣營。認知主義認為,某種形式的認知(如判斷或信念)就是情緒本身,或者是情緒的本質性要素。而生理主義認為,情緒是特定的生理活動或行為本身,或對這些活動與行為的感覺;情緒可以獨立於甚至先於認知發生。當代理論家普遍認識到詹姆斯是生理主義的理論先驅,而當代認知主義正是在對詹姆斯理論的批評中不斷成長。鮮有研究者看到,儘管斯通普夫通常被歸於現象學一脈,但他與詹姆斯有著密切交往,而且早就直接回應過詹姆斯,並發展出認知主義情緒理論。斯通普夫認為,情緒是意向性地朝向被判斷的事態的被動感覺狀態。我們可以在當代認知主義和生理主義的框架內考量斯通普夫與詹姆斯的爭論,這將對我們有深刻啟發。從方法論上,情緒研究應該重視概念分析與經驗研究的反思平衡;從實質上,根據對情緒中的認知和其他成分的關係的不同理解,可以有不同的認知主義和反認知主義,而斯通普夫提供了一種新的框架。
關鍵詞:情緒 認知主義 生理主義 詹姆斯 斯通普夫
作者單位:浙江大學哲學學院、外國哲學研究所
主觀性與客觀性:內格爾與胡塞爾
張俊國(70)
摘要:對於主客關係問題,內格爾和胡塞爾基於不同的哲學傳統,進行了一場有意義的對話。內格爾試圖實現主客統一,但是面臨陷入兩難困境的危險。他一方面反對物理還原主義把意識經驗還原為物理現象,另一方面試圖對意識經驗作出客觀解釋,追求普遍的客觀性。他批評胡塞爾的超越論現象學是一種觀念論還原主義——把客觀還原為主觀。針對這一批評,我們可以設想胡塞爾可能的辯護。從超越論主體性作為主客統一的前提、交互主體性作為主客統一的橋樑以及構造性和被給予性的統一作為主客統一的保證等方面,可以論證超越論現象學在一定程度上不但能實現主客統一,而且能回應內格爾對胡塞爾的批評。
關鍵詞:主觀性 客觀性 主客統一 內格爾 胡塞爾
作者單位:南開大學哲學院
海德格爾“科學變革”思想的存在論闡釋
史現明(81)
摘要:按照海德格爾思想發展的內在理路,“科學變革”問題應該在“存在論差異”與“存在史”的雙重視域中被考察,而此路徑的研究並沒有在當代研究者中引起足夠的重視。要從存在之歷史上融貫地理解科學變革複雜的層次結構和多種原因,必須把握的關鍵點是:“數學的東西”在近代以來的凸顯與作為“我思”的表象性知識和權力意志的擴張具有內在一致性。今天,技術之“集置”本質統治著我們的時代並使得技術成為“倒逼”科學的新動力,它們作為“擺置”事物的方式實際上與權力意志、謀制等事態共寓一體,共同使得科學變革、科學創造隸屬於此-在的有限性和“存在之真理”的不同展現方式。
關鍵詞:海德格爾 科學變革 存在論 權力意志 集置
作者單位:曲阜師範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 倫理學
情感、認知和意動:
康德敬重感的三個維度
惠永照(91)
摘要:對於“敬重”這一康德道德哲學中的重要概念,我們可以從情感、認知和意動三個維度來加以考察。從情感的維度看,敬重始於因道德法則對“自矜”的限制和對“自大”的消除從而在主體內心產生的痛苦體驗,終於內心情緒激盪消退而達到的平靜狀態。從認知的維度看,敬重的意識包含三個層次:一是對道德法則直接規定意志的意識;二是對道德法則至上權威性的意識;三是對道德法則至上權威性認同的意識。這三層意識伴隨著敬重的情感狀態並構成了由痛苦引起的情緒激盪消退後留存於內心的東西。從意動的維度看,敬重之所以能夠成為動機,首先在於人性的惡並不是一種純粹的惡意而只是一種心靈的顛倒,從而我們仍然有機會再將其顛倒過來;其次在於敬重對自愛動機的克服,從而使道德法則的權威向主體顯現;最後在於主體對自愛原則和道德法則的重新排序,從而道德法則被選擇為行為的動機。主體的道德行為並非出於敬重感的強制,而是仍然建基於主體的自主性之中。
關鍵詞:康德 敬重 情感 認知 意動
作者單位:河南師範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道德情感的實踐攀升
——論布萊克本的實踐功能主義
盧俊豪(99)
摘要:當前的元倫理學爭辯在很大程度上呈現了以語言分析為特徵的哲學思辨方式。其中,以道德推理之邏輯有效性為焦點的“弗雷格-吉奇難題”對強調情感態度的非認知主義理論構成了核心挑戰,而布萊克本的實踐功能主義是對該挑戰最有力的回應之一。一方面,通過重新闡釋道德語句的實踐意涵,布萊克本為道德假言推理的邏輯有效性提供了有力辯護;另一方面,通過釐清道德情感的實踐攀升機制,布萊克本的理論構想著重突出了道德命題背後的人類情感和倫理道德的實踐本質。儘管這種實踐功能主義在處理人類純粹偏好方面仍有待完善,但對這一回應思路的具體剖析,可在一定程度上為倫理學知識體系的建構提供一種以“實踐”為核心的批判性參照。
關鍵詞:道德假言推理 高階態度 實踐承諾 倫理敏感性
作者單位:中山大學哲學系
▶ 人工智能的哲學省思
“圖靈測試”技術敘事的哲學追問
呂其鎂 塗良川(109)
摘要:如何揭示當代技術規範及原則的重要價值,呈現其社會歷史意義,是表徵時代精神之哲學建構的重要之事。“圖靈測試”作為判定“機器能否思維”的技術敘事,既是人工智能技術的“金規則”,又是對“何謂智能”的哲學追問。“圖靈測試”以技術的邏輯與操作的實踐肯定了機器實現功能表徵思維的存在論意義;其“模仿遊戲”的逼近為我們提供了通過己身對象化產物來理解自我的技術路徑;其關係認同“功能實現”的原則既呈現了人工智能技術改變世界的現實效應,也以其實踐影響著理解存在的理論思維。在人工智能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直面“圖靈測試”技術敘事的哲學追問,既是我們真正理解人工智能技術的哲學路徑,亦有助於我們反思人工智能技術的社會歷史效應及其未來可能。
關鍵詞:圖靈測試 模仿遊戲 思維 人工智能 關係認同
作者單位:太原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山西大學鄉村振興研究院;華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算法的認識論邏輯
吳畏(117)
摘要:作為計算機科學、數據科學和人工智能基本內核的算法顯現出獨特的內在演進邏輯。對這種邏輯的分析和闡明不僅有助於澄清算法的認識論本質,而且有必要和可能建構某種算法認識論來深入思考它的發展和變革。基於不同理論框架對算法所作的一些定義、解釋和反思已經提出了關於算法的三個重要認識論問題。第一,算法無論是作為結構化編程還是一種社會-技術系統,為何都存在著認識不透明性。第二,AlphaFold的出現是否表明算法完全可以成為一種科學發現新邏輯。第三,算法的形式化推理能否超越像常識這樣的非形式邏輯而變得更加“智能”。從對這三個問題的分析和論證中可以得出算法認識論的三個基本論題:局部認識透明性、算法發現邏輯和常識融合方法。
關鍵詞:算法 認識透明性 科學發現邏輯 常識認識論
作者單位:華中科技大學哲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