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典籍大全 >>>【中醫寶典】手機應用:免費下載+免費使用
蛋白尿
主編/呂郁哉
蛋白尿
作者/朱進忠
慢性腎炎或腎盂腎炎的症狀消退或大部分消退後,繼續保持大量蛋白尿,甚或合併紅細胞、白細胞、管型的問題,長期未能徹底解決。這種情況有的應用激素、環磷酰胺、硫唑嘌呤、氮芥、氯喹、消炎痛等可以緩解,有的暫時緩解以後,剛剛停藥不久又有大量的蛋白尿出現;有的則始終不見緩解,所以很多臨床工作者紛紛從中、西藥的配合上找辦法或從中藥上想辦法。例如:有的主張用固澀藥,有的主張用黃芪、黨參,有的主張用活血逐瘀,有的主張用清熱解毒等,但是由於臨床上不能獲得廣泛的驗證,所以一直不能普遍推廣。
對於這個問題,我在1964年以後,曾經進行了一點探索,但至1973年沒有取得一點進展。長期的、反覆的挫折教訓,使我認識到:單純的,生搬硬套的採用別人的經驗是行不通的。為此,我又反覆的學習了辨證論治的概念。《說文》說:“辨,判也。”《廣韻》說:“辨,別也。”證,《增韻》認為是“候”和“質”的含義,《宋書·沈約自序》認為是證據。《傷寒論》《金匱要略》兩書被認為是具體應用辨證論治於臨床的先驅,它明確地闡明證、脈是進行辨證論治的兩大依據。而細察治療慢性腎炎、慢性腎盂腎炎大量蛋白尿的方劑和使用方法,大都違反這個原則。
在脈、證並重原則指導下,我對一些病證進行了認真的觀察,發現大量蛋白尿的患者,大都具有以下特點:
①全身沒有任何自覺症狀,僅有尿色黃赤,脈沉弦細澀;
②全身沒有任何自覺症狀,僅有尿色黃赤,排尿時泡沫多,脈弦細澀;
③全身無任何自覺症狀,僅有尿色黃赤,脈滑小數;
④全身無任何自覺症狀,僅見尿色黃赤,面色㿠白,脈弦滑稍大;
⑤僅見尿色黃赤,咽喉幹痛,脈浮;
⑥僅見口渴口乾,尿黃赤,舌苔薄黃或薄白,舌尖紅赤,脈細;
⑦僅見口乾口渴,尿黃赤,舌苔白,舌尖紅,脈弦滑;
⑧僅見面色㿠白,口乾口渴,尿黃赤,脈虛弦滑;
⑨僅見面色㿠白,口乾口渴,尿黃赤,腰痠,脈虛弦滑;
⑩僅見面色㿠白,輕度浮腫,口乾口渴,腹滿納呆,腰痠,尿黃赤,脈虛弦滑;
⑪僅見面色㿠白,輕度浮腫,下肢沉重,尿黃赤,腰痠,脈虛弦滑;
⑫下肢浮腫,沉重乏力,尿色黃赤,舌苔黃,脈浮滑等。
事實證明,這些患者都沒有明顯的脾虛、腎虛、瘀血脈證,或很少具有脾虛、腎虛、瘀血的脈證。從此以後,我就以事實為根據對慢性腎炎、慢性腎盂腎炎的大量蛋白尿者進行了觀察。
例如:凡見尿黃赤者,即根據情況酌加知母、黃柏、連翹、瞿麥、萹蓄、茯苓、澤瀉、茅根、木通;
咽喉疼痛,鼻幹者,酌加桑葉、蟬蛻、殭蠶、蘇葉、牛蒡子、薄荷;
若咽喉幹痛久久不愈者,酌加元參、麥冬、生地;
口乾渴較甚者,酌加花粉、知母、生地、山藥、元參,甚者加大黃、滑石;
舌尖紅赤者,酌加木通、滑石、連翹;
面色㿠白者,酌加黃芪、人參、黨參、麥冬、五味子、當歸;
面色萎黃者,酌加健脾除溼之蒼朮、白朮、苡米、山藥、青皮、陳皮;
腹滿納呆者,酌加蒼朮、白朮、青皮、陳皮、茯苓;
腰痠者,酌加生地、五味子、山萸肉;
脈浮者,酌加蟬蛻、蘇葉、薄荷、桑葉、牛蒡子、殭蠶;
脈滑者,酌加清熱之知母、黃柏、蘆根、花粉,或化痰之半夏、竹茹、陳皮、桔梗;
脈虛者,酌加補氣養陰或補氣養血之黃芪、當歸、人參、黨參、麥冬、五味子;
脈濡者,酌加山藥、苡米、白朮、扁豆;
脈弦者,酌加附子、肉桂;
脈澀者,酌加溫陽之附子、肉桂,活血之益母草、桃仁、紅花,理氣之青皮、陳皮。並分別根據桑菊飲、生脈散、防己茯苓湯、防己黃芪湯、當歸補血湯、橘皮竹茹湯、瓜蔞瞿麥丸、六味地黃湯、資生丸、導赤散、升降散、芪脈地黃湯、十味溫膽湯、參芪丹雞黃精湯進行化裁,初步取得了一些療效。
例如:宋某,男,11歲。慢性腎炎3年多。先在某院以激素、環磷酰胺等治療兩年多,後又配合補脾補腎藥治療一年多,雖然浮腫已經消退,但卻明顯的出現向心性肥胖,尿蛋白++,紅細胞+,白細胞+,激素減量後,尿蛋白很快上升至++++,紅細胞++,白細胞++,顆粒管型2~3個。並反覆感冒,咽喉幹痛,疲乏無力,尿黃赤,腹滿,舌苔黃白微膩,脈虛大弦滑。
綜其脈證,診為氣陰兩虛,溼熱不化,乃擬補氣養陰,燥溼清熱之劑,芪脈地黃湯加減:黃芪15克,麥冬10克,沙參10克,五味子10克,生地15克,山藥15克,生苡米15克,蒼朮15克,白朮10克,茯苓10克,澤瀉10克,丹皮10克,茅根30克。
服藥2個月後,反覆感冒、咽喉疼痛、疲乏無力、食慾不振等均明顯改善,但此時因停激素太快,尿蛋白反而由++增至+++,紅細胞+,白細胞+。此時患者因看不到中藥的明顯療效,特別是發現尿蛋白反有增多的情況,又加激素內服。再審脈證,除咽喉疼痛,痰多,尿黃赤外,脈已轉為浮象,此乃氣陰大復,風熱未除耳,乃擬疏風清熱,化痰利咽之劑。
處方:蟬蛻9克,殭蠶9克,桔梗9克,甘草9克,牛蒡子9克,蘇葉9克,連翹9克,茅根30克。連續服藥2個月後,又停服西藥,但此次停藥後,尿蛋白不但沒有增加,反而降至+,紅細胞、白細胞偶見。又繼服上方一個月,尿蛋白不再下降,咽喉幹痛繼續存在。再審脈證,除小便黃赤外,脈見弦澀不調,別無所苦,此風熱已除,膀胱之陽氣衰之故耳。乃擬肉桂1.5克以溫膀胱助氣化,知母15克、黃柏15克、茅根30克以除溼熱。服藥兩個月後,諸證消失,尿常規正常,而愈。
馬某,男,15歲。慢性腎炎一年多,經激素、環磷酰胺、中藥等配合治療浮腫消退後,尿蛋白仍然持續在+++到++++之間,紅細胞、白細胞少許,透明管型、顆粒管型各1~3個。邀餘診視,初以益氣養陰,燥溼清熱治療一個月,病無進退。停西藥觀察,一個月後,病情未見加重。再審脈證,口乾而渴,尿黃赤,脈弦澀不調,別無所苦,乃以瓜蔞瞿麥丸加減予之。
處方:天花粉12克,山藥30克,瞿麥12克,茯苓10克,附子1.5克。服藥3個月,尿檢查已完全正常。但感冒後,仍有蛋白微量出現,此風熱所致耳,予疏風清熱之劑6劑而愈。
李某,女,23歲。慢性腎盂腎炎2年,前醫以中藥、抗生素等治療後,雖然尿急尿頻尿痛已經消失,尿培養已無病原菌。但仍經常疲乏無力,食慾不振,噁心痰多,失眠心悸,口乾咽痛,尿蛋白+++,紅細胞++,白細胞+,膿球少許。審其面色㿠白無華,脈虛大弦滑。綜合脈證,診為氣陰兩虛,痰熱不化。治以益氣養陰,化痰清熱。
十味溫膽湯加減:黃芪15克,當歸10克,麥冬10克,黨參10克,五味子10克,竹茹10克,半夏10克,陳皮10克,茯苓10克,甘草10克,菖蒲10克,遠志10克,知母10克。
服藥三週後,精神、食慾、睡眠等證均好轉,尿蛋白++,紅細胞,白細胞少許,膿球消失。根據效不更方的原則,又服原方一個月,除口乾,舌苔白,舌尖紅赤外,症狀大部消失,尿蛋白亦減為+,紅細胞、白細胞消失。
但此時再繼續服用一個半月卻不見明顯效果。診其脈沉滑小數,舌尖紅赤,乃雲:心火下移於小腸所致也,乃擬導赤散。
生地10克,木通10克,甘草10克,竹葉10克。半月後,查尿蛋白微量,但此時脈象見微澀,乃改予:附子10克、知母10克、黃柏10克,一週後複查尿蛋白消失。其後為防止復發繼服上方20劑,尿連續檢查7次,均正常。
耿某,男,25歲。慢性腎炎二年多,經中、西藥治療後,雖然腹水、全身水腫均已大部消失,但仍時見下肢輕度浮腫,腰痠乏力,噁心嘔吐,腹滿不適。細審其證,除以上證候外,並見面色㿠白,舌苔白,舌質淡而暗,面微浮,脈虛大弦滑,尿蛋白++++,紅細胞100個,白細胞20個,顆粒管型3個,透明管型2個。
綜合脈證,診為脾腎俱虛,溼熱下注,為擬補氣養陰,除溼清熱,芪脈地黃湯加減:黃芪15克,黨參10克,麥冬10克,五味子10克,當歸10克,山藥10克,茯苓10克,澤瀉10克,丹皮10克,生地15克,茅根30克,苡米30克。服藥3劑後,噁心嘔吐消失,浮腫、乏力、食慾不振,腰痠等症好轉。
宗效不更方意,繼服上方20劑,浮腫消失,尿蛋白減為++,紅細胞+,白細胞+,又服藥2個月,諸證消失,尿蛋白+,紅細胞、白細胞少許,但連續服藥60劑後,尿蛋白卻不見減少。審其脈弦細澀,改予瓜蔞瞿麥丸,30劑後,尿全部正常。
消蛋白九法
作者/張炳厚
腎炎的治法頗多,效果相對穩定。一般而言,治療腎炎隨著症狀的好轉與消失,尿蛋白也隨之減少或消失,也有一些病例症狀全失,唯尿蛋白猶存,單獨消尿蛋白治療十分棘手,現將我的治療經驗介紹於下。
1.健脾補氣
可用補中益氣湯,香砂六君子湯,黃芪粥(黃芪30g,赤小豆60g,糯米60g)煎粥常飲。
2.溫脾補腎
用溫補地龜湯加生曬參3g(或黨參20g),鹿茸3g,紫河車10g。
3.陰陽雙補
用雙補地龜湯加鹿角霜20g,或用地黃飲子。
4.氣血雙補
用當歸補血湯合八珍湯。
5.清熱利溼
用清補地龜湯加石韋、白茅根。
6.滋腎養陰
用緩補地龜湯加山藥、益智仁。
7.固腎澀精
用澀補地龜湯或萆薢分清飲,或縮泉丸,或用九龍丸(金櫻子、枸杞子、山萸肉、蓮子肉、當歸、熟地、芡實、茯苓)。
8.單純消蛋白法
蟬蛻燉牛肉或蘇葉煎田螺絲。
9.活血化瘀法
桃紅四物去生地加益母草、丹參、板藍根、金銀花。
以上九法僅供參考,望讀者加以試用。
第一篇來源《中醫醫案醫話集錦》,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主編/呂郁哉等;第二篇來源《中醫臨證經驗與方法》,人民衛生出版社。作者/朱進忠;第三篇來源《神醫怪傑張炳厚》,中國中醫藥出版社,主編/張炳厚。轉載請註明出處。
關注公眾號:中醫寶典 杏林醫典 岐黃寶典 懸壺寶典 祖國醫學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有身體不適請到正規醫院就醫★
購買實體中醫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