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早在原始社會的發展階段,中原大地上的人們對上天和神靈就有著一種天然的信任。
我們可以將之視為一種特殊的民族崇拜,不管是最開始的生殖崇拜還是後面的勞動崇拜,又或者是發展到封建時期的圖騰崇拜,這都反映了中原文化當中上天與人類世界的關係。
在夏商周時期,人們是非常注重占卜這一社會活動的。不管是舉行重大的祭祀儀式,還是在戰爭開拔之前,奴隸制王朝的統治者都會通過占卜的方式來預示接下來發生的大事的吉凶。
傳說,在周武王伐紂之前,他就通過占卜的方式向上天尋求過旨意。
上天用占卜結果告訴他,他才是天命所歸的統治者。由他發起的戰爭,必然會終結商朝的統治命運。
抱著這樣的期待,周武王才會最終做出伐紂的決定。由此可見,上天的警示在某種程度上會對人類世界大事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而當秦始皇建立了統一的封建王朝之後,上天與人類的關係又進入了新一層次的研究當中。
這個時候,秦始皇最重視的思想體系是法家思想,這一思想並沒有在自己的核心內容體系當中去展示上天與人類的關係。所以,關於天人感應的研究也只是在民間進行。
後來漢朝建立,董仲舒為了順應統治者的需求,進一步提出了君權神授的思想。
這一思想體系其實是在為統治者的君主專制制度尋找合理性,畢竟君主專制是上天降下的旨意,那麼普羅大眾就算是不甘不願也必須遵從。
從這一時期開始,儒家思想便在過度強調天人感應的關係。而天人合一的境界,則是儒家思想強調的人類生活的最終境界。
在這樣的思想文化背景之下,自然界發生的某些特殊的自然現象,常常會被人們賦予深刻的社會含義。比如說當日食發生時,不同的人就會產生不同的解讀。
以科學的眼光來看,日食是天體運動過程中發生的自然現象。它並不能說明人類社會會因為自然的轉變發生變故,也無法對接下來的社會文化作出指引。
但是古代社會是沒有科學的,漢朝的人們總是下意識的把天上發生的自然現象與地上的一切社會文化現象聯繫在一起。
所以漢代帝王認為,當日食出現時,人世間必然有著上天所不允許的事情發生。不管是他的統治還是他所帶領的官僚體系,都一定有需要改變的地方。
漢代帝王將日食看作是上天的警示,當上天做出警告的時候,他就必須要在世俗社會當中做出改變。也正是基於這種考慮,“改身修政”在社會中盛行起來。
漢代帝王在改變自己的統治策略和政治制度之時,往往會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著手。這三個方面分別是整頓官僚體系當中的汙濁,罷免朝廷三公的重任,對天下施行仁政。
他們認為,只有做到了這三個方面,上天才會收回對自己所統治的封建王朝的懲罰,未來才會政通人和,風調雨順。
改身修政,覆蓋多層
皇帝在接受到上天的警示之後,往往會通過改變現狀的方式來祈求上天收回懲罰。而他所做的事情,一般會覆蓋多個層次。
首先,皇帝會大力整頓自己所統治的官僚體系。這是因為他把日食看做上天的警告,日食發生時,社會上必然會有災禍。而災禍的發生,必然是一群官僚體系當中的老鼠所導致的。
這些人或許是尸位素餐浪費朝廷財政之人,或許是貪官汙吏,或許在執法過程當中貪贓枉法,或許結黨營私。
總之,應該被皇帝所整治的官吏,他們所做的事情都已經觸及到了皇帝的統治底線。
所以我們與其說皇帝是因為接收到上天的警示才整頓吏治,不如說皇帝是以日食為藉口,趁此機會做出了他一直想做的事情。
《史記》當中也描述過這樣一句話:“日蝕,國君;月蝕,將相當之。”
皇帝在夜觀天象之後,往往會加大對官場的整治力度,也會更加重視對人才選拔和任用的機制。
漢成帝統治時期,他就曾經因為日食而對朝廷的所有官員發出過警戒。他告訴大家,不要以為平時所做的種種見不得光的事情無人知曉。
雖然監察體系不能隨時到位,但是舉頭三尺有神明,每一個做過破壞封建統治之事的人都必將受到懲處。
除了整頓吏治之外,皇帝還會著重從三公入手,改變舊時期的施政風格,選用一批新的人才來完善封建官僚體系。
這是因為皇帝認為,如果自己所做的事情沒有絲毫錯處,那麼一定是自己的命令,在執行過程當中發生了誤差。而負責執行皇帝命令的最高等級的官員,其實就是三公。
並且古人還認為,如果日食和月食同時發生,那麼就說明朝廷當中的股肱大臣出了問題。為了防止這一現象的發生,皇帝當然會從三公開始判斷手下官員的執政風格和方式是否正確。
不過這種天然的現象,對於明察秋毫且急於集權的皇帝來說,其實也只是一個藉口罷了。
漢武帝就曾經藉助日食和月食的理由,處理過一批自己在朝廷當中的反對者。這群人往往會在漢武帝執政過程當中為他設置障礙,甚至在實際處理國家大事的過程當中也會陽奉陰違。
漢武帝早就想把這一批釘子戶給拔出來,但是官僚集團背後往往擁有更加強大的身家背景,把他們連根拔起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至少,漢武帝需要一個契機。
日食這種天然的怪異現象,剛好給了漢武帝一個發洩自己憤怒的機會。
他以上天的警示為理由,把過去朝廷當中反對自己執政的一系列大臣全部都挑了出來,名正言順的對他們施加懲罰。
從這個層面上來看,那些曾經被皇帝針對過的三公,有人只是上天降罪的替罪羊罷了。
而皇帝會做的第三個舉措,往往就是實行仁政。漢朝以儒家體系為主流思想,不管是孔子還是孟子,他們一向強調的都是面向社會實行仁政。
所以當皇帝需要藉助某些手段來鞏固自身統治的時候,他往往便會採取能夠凸顯他仁政風格的政治手段。
《後漢書》中曾經說過:“賦斂滋重,不顧黎民,百姓虛竭,則日蝕。”
後來的漢成帝因為天災的緣故,直接面向農民減輕賦稅。他所做出的決定減輕了人民的生活負擔,社會矛盾自然也不會再次激化,社會政治秩序的穩定也是必然的結果。
所以皇帝做出的三項面對日食的應對措施,歸根結底還是為了鞏固自身的統治。不管是在朝廷當中排除異己,還是在民間收穫人心,這都會讓皇帝的專制主義和中央集權不斷增強。
根本目的,維護統治
漢朝出明君,除了文治武功的漢武帝之外,漢朝還有許多相當合格的帝王。他們在面對龐大的國家時,往往會在某些必要的時刻採取特殊的帝王之術。
當日食等超出常理的自然現象發生時,他們第一時間會思考自然環境的變動與個人的政治統治是否有密切的聯繫,也會考慮超出常理的自然現象是否是上天降下的警示。
而想到這一層,他們自然就會通過改身修政的方式來改變目前個人政治統治局勢當中的弊端。
有時候皇帝會面向天下黎明發出罪己詔,在詔書當中承認自己的過失,面對百姓懺悔自己錯誤的政治舉措。而且真心實意想要改正的皇帝,還會在罪己詔當中明確提出個人的改正辦法。
皇帝之所以會做出如此降尊屈貴的行為,並非因為他們真正將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理念刻進了心裡。他們其實是在恐懼,是在擔心上天真的會對人世降下懲罰。
在天人感應的思想逐漸深入人心時,哪怕身為統治階級,皇帝也會受到上天的制約。
他始終是一個凡人,他也相當清楚,自己的力量始終是有限的。要想維持統治秩序的長治久安,不少皇帝都希望能夠藉助上天的力量。
因此皇帝之所以願意改身修政,願意面向天下黎民承認過失,願意廣泛的實行仁政,完全是因為他想向上天承諾,自己一定會做出改正錯誤的事情。
罪己以修身這件事情,確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安撫百姓,把他們心中對於朝廷的不滿情緒發洩出來。但是,這是一項治標不治本的舉措。
當老百姓的生活出現問題時,身為統治者,想的不是怎麼幫助老百姓切實解決問題,而是怎麼通過責怪自己的方式減輕老百姓心中的怨氣,這是非常不合理的。
這樣的方式除了能夠幫助統治者減輕內心的負罪感之外,對於切實解決社會問題沒有絲毫用處。
所以皇帝真正應該做的不是在日食發生之時去怪罪自己或者緊急改變施政風格,而是應該在日常的執政過程當中心繫黎民百姓,為底層民眾切實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對日食現象的解讀,確實是漢朝政治文化的一個方面。但這一方面,並不值得後世之人全部模仿。
結語:
古人對於天人感應之說是深信不疑的,大多數人也認為上天一定會對未來即將發生的事情作出預示。
所以當日食這個怪異的自然現象發生時,漢代的統治者往往會認為個人的政治統治出現了問題。
而他們做出的一系列改正舉措,他們對自己的所有責怪,並不是真的認為自己做了錯事,而是想要從根本上維護自身的政治統治。這才是封建社會的本質,這也是統治者一切作為的出發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