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事萬物有固定的答案嗎?

有網友留言:“請教:黃帝內經講營衛之氣中,衛氣於夜間行於陰(五臟),不知具體是如何運行的?起的功效作用具體是什麼?(比如:衛氣白天是行於陽,在皮膚中及分肉之間運行,作用是溫煦肌肉,營養骨節,通利腠理)。那麼,夜間行於陰呢?衛氣不入脈,在脈外,與脈逆行……那入五臟是如何運行的?如何發揮作用?發揮什麼作用?”

這個問題給人一個明顯的印象,就是:追求具體。但中醫經典是“有張力的文本”,它用抽象的、不具體的表述,提示我們去思考,讓我們永遠帶著問題,在實踐中跟經典對話。經典中抽象的表述,在實踐中呈現出千千萬萬個具體,我們只能悠然心會,也無需寫出來。所以,要回答這個問題,要把“衛氣晝行於陽,夜行於陰”具體化,我可以寫一本書,而且還無法寫完整。

匆忙之中,我回復了這樣幾句話:“其實這是一種抽象的說法,具體到五臟還有所不同。陽入於陰,則可以養陽且養陰。五臟本為陰,得陽則交泰。”

他回覆說:“謝謝您!但,個人覺得這答案還有待商榷……”

我回復說:“有待商榷就好,帶著問題和商榷的心態去讀書,臨證,步步都會有心得。”

但系統提示,對方已經取消關注我了,我已經無法給他發消息。我忽然感到,在看到我這個不具體的回答後,這位兄臺內心是崩潰的。

具體化,可以幫我們理解經典,我們的實踐,無不是在把經典進行具體化,無不是在體會經典的具體化,但具體化只是一個過程,不能作為追求。一旦作為追求,執著於具體化的知識,我們的思維就狹隘了。

就如那位兄臺在提問中舉例說的“衛氣白天是行於陽,在皮膚中及分肉之間運行,作用是溫煦肌肉,營養骨節,通利腠理”,難道僅僅如此嗎?衛氣晝行於陽,還有抵禦外邪的作用,還形成了我們的觸覺,還操控了我們毛孔的開合……我們可以不斷意會,不斷髮現。

我們受了十幾年的應試教育,都是在傳授具體的知識、標準的答案,如果不能跳出來,那就難免追求具體,內心就不空靈了。而人類的想象力、創造力、才華、情趣,無不源自空靈的內心。內心若不空靈,人就不懂思考,思維狹隘,缺乏變通。

中醫尤其需要空靈的思維,因為疾病的變化是無窮的,你無法逐一具體寫在書裡,供人按圖索驥,所以,古人著書,都是抽象地、有張力地表述,怎麼去運用,靠師父口傳心授,靠學友講習啟發,最終還是靠自己的認識和體悟,靠實踐的檢驗,雨洗風磨,反覆歷練,以應對各種疾病,認識疾病的各種變化。

所以,沒有空靈的思維,你就沒法做中醫。事事追求具體,你就不得要領,這就是《黃帝內經》中講的“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者,流散無窮”。書越寫越厚,而且你自己看了也記不住。

談到記憶,其實還需要空靈的思維。有人發現我能記清很久以前看過的書,經歷過的事,就問我有何秘訣。

其實,我只是對萬事萬物沒有那麼多固定的答案,我帶著的問題比較多,一旦經歷過的事情,讀過的書與我這些問題有契合,對解決我的這些問題有啟發,我就會對此特別感興趣,一感興趣,就不會忘了。當然,這種記憶也是有選擇的,它只會記取於我有意義的東西,其他東西會忘記得一乾二淨!

我的孩子果果,我從不刻意教他什麼。我知道,任何強行的灌輸,都會導致思維的惰性。我讓他自由自在地遊戲和想象。

有空的時候就陪著他一起遊戲,一起想象。我進入他的世界,跟他互動、對話,自然就能給他啟發,給他更多的想象。沒空的時候,我就不理他,他一個人在那裡自言自語,孩子在寂寞和無所事事中,也能拓展思維的空間。

這個問題很大,我們在以後繼續細緻地探討吧。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