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宗勳
來源:《歷史評論》2022年第4期
日本右翼勢力在歷史認識和歷史教科書問題上不斷倒退,使日本與周邊國家關係波折不斷,乃至陷入惡性循環。無論如何,日本右翼勢力要清醒地知道,現在的中國不是晚清政府統治下的中國,日本慣用的外交遊戲規則和歷史編纂伎倆可以收場了。
2022年3月29日,日本文部省審定了新版高中教科書。日本歷史教科書問題從來就不僅僅是教育問題,還關係日本國內政治博弈,更影響日本與戰爭受害國的外交關係,關乎東北亞地區的和平穩定。令人遺憾的是,此次審定的教科書,在中國、韓國等鄰國極為關注的問題上不僅沒有改善,反而更加倒退。
20世紀80年代,日本歷史教科書問題成為影響東亞國家間關係的重要問題。1982年,日本審定的教科書在涉及侵華戰爭、侵略朝鮮等敏感問題方面,出現了歪曲歷史和美化侵略的表述。如將“侵略中國”表述為“進入中國”,將南京大屠殺輕描淡寫為“日軍殺害了很多中國軍民”,將朝鮮的抗日民族解放運動“三一運動”界定為“暴動”等。
此舉立即引起中國和韓國政府的強烈抗議。起初,日本政府聲稱編寫日本教科書純粹是日本內政,別國無權“說三道四”。對此,中韓兩國政府通過外交渠道與日方嚴正交涉,同時社會各界情緒激昂,以各種形式揭露日本歷史上的侵略罪行,批判軍國主義“皇國史觀”。日本國內亦有進步人士和愛好和平的民眾呼籲政府正視歷史,端正態度,尊重鄰國感受。面對國際、國內壓力,日本政府最終承諾修改業已審定的歷史教科書中的不當敘述。
1982年日本教科書風波結束後,日本極右翼勢力並未在歷史問題上收手。20世紀90年代初,他們開始組織改寫教科書運動,批判現行歷史教科書奉行的是“玷汙”日本近現代歷史、“束縛”青少年的“自虐史觀”。
2000年前後,極右翼組織“新歷史教科書編寫會”編寫的《新歷史教科書》(扶桑社出版)等,美化二戰侵略歷史,歪曲東亞各國關係,一些表述歪曲程度甚至超過1982年審定的教科書。這些公然挑釁舉動引起中韓官方和民間的強烈憤慨,兩國要求日本政府維護友好大局,修正不當表述。鑑於外交危機,日本文部省提出具體改進意見,並進行一定程度的調整。但日本政府最終還是於2001年4月3日審定通過包括《新歷史教科書》在內的多種歷史教科書。
這些審定通過的歷史教科書,雖然在日本全國的使用率不到10%,但審定過程及其風波造成的轟動效應甚大。越來越多的人深切意識到,日本歷史教科書問題是關乎日本與周邊國家關係的關鍵問題,也是戰後出生的日本人特別是青少年正確認識日本侵略歷史的重大現實問題。
2022年日本審定的歷史教科書中,“日本隨軍慰安婦”、“強徵勞工”等敏感問題的表述比以往更加曖昧,仍以慣用的文字遊戲伎倆逃避侵略罪責。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涉及中國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獨島(日本稱“竹島”)、南千島群島(日本稱“北方四島”)等問題上,卻顯示出強硬立場。並且此次歷史教科書修訂,是由政府層面主動誘導和蓄意操縱的,反映了近年來日本政府對歷史問題及東北亞地緣政治的強硬姿態和最新動向。
自20世紀60年代起,圍繞教科書和近現代東亞歷史認識的“家永教科書訴訟”、“河野談話”、細川護熙的歷史態度、“村山談話”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日本右傾勢力氾濫,文部省的教科書審定工作基本正常展開。即便是在極右翼勢力影響歷史教科書最猖狂的2001年前後,文部省依然敦促教科書儘量避免使用刺激鄰國感情的言詞,如要求扶桑社對其編寫的《新歷史教科書》中涉及“日清戰爭”、“韓國合併”、“南京事件”、“滿州領有”、“大東亞戰爭”等方面的137個敏感之處進行修訂。然而,2022年新定教科書比以往大有不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日本文部省在2018年頒佈的最新版《高中生學習指導要領》中,首次規定將“竹島、尖閣諸島是日本固有領土”放入歷史、地理綜合課和公共課程。日本文部省特意強調,2022年日本新編歷史教科書必須明確指出上述島嶼是日本領土,中國、韓國、俄羅斯是對日本領土的非法佔有或無理爭奪;還暗示如不按規定修訂相關內容,就不予審定通過。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都是中國的固有領土,中國對其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無論日本對釣魚島採取何種單方面舉措,都不能改變這一事實。日本政府在教科書問題上已然肆意妄為、毫無底線。
第二,2021年4月22日,日本內閣會議通過的答辯書公然宣稱:“隨軍慰安婦”提法不合適,只稱“慰安婦”即可,大量朝鮮人去日本充當苦力不一定是日本強制擄徵的。這一閣議向國際社會及日本文化界暗示了這些敏感問題的政府定性。2022年日本新編歷史教科書在文部省的指意下,或根本不提及“隨軍慰安婦”,或將“隨軍慰安婦”中的“隨軍”去掉,表述為“以朝鮮人為主的許多女性作為慰安婦被送到戰地”。這無異於將日軍強擄、誘騙女性作為其性奴隸的罪行一筆勾銷。更有甚者,這樣的表述很容易造成一種錯覺——慰安婦不是受日軍強迫,而是“自願”。
圖為南京利濟巷慰安所舊址陳列館展示的倖存慰安婦及其家人證人證言紅色手掌印 人民視覺/ 供圖
第三,此次文部省對歷史教科書格外“關照”,事先向相關出版社提供編寫指南,要求必須遵循,並主動提示編者應刪掉或補充的內容,間接地注入政府在歷史問題上的立場觀點。如文部省要求第一學習社修改《日本史探究》原稿“強徵朝鮮人勞工”表述。二戰時期,日本強徵大量朝鮮勞工充當奴役性苦力,史稱“強制連行”。韓國方面一直敦促日本政府承認這一歷史事實,但日本政府辯稱兩國在邦交正常化時,已解決了相關歷史遺留問題。此次新編歷史教科書將“強徵”二字改為“募集”或“動員”,同樣意在造成大量朝鮮勞工並不是由日本強行徵用的假象。
日本政府在歷史教科書問題上的持續倒退,有其歷史和現實根源。
首先,安倍內閣以來日本新冷戰思維日益加強。安倍內閣成立以後,在對外關係上致力於將日本變成“正常國家”,企圖修改限止其參與國際軍事行動的憲法第九條,有計劃地配合美國實施對中國的戰略包圍。菅義偉、岸田文雄出任首相後,仍延續安倍內閣時期的基本政策,其主要表現是:在釣魚島問題上極其強硬;不遺餘力地充當美國的馬前卒,在南海及臺灣問題上搞小動作;熱衷於建立旨在圍堵中國的“印太四國聯盟”,汙名化“一帶一路”倡議;實施右傾化的歷史教科書政策,毫不顧及鄰國感受,試圖以此使右傾思想在青少年中得以傳承和生根;等等。種種跡象表明,現行歷史教科書政策是日本“新冷戰”思維的組成部分。
其次,日本政治日益右傾化。在田中角榮、細川護熙、村山富市、鳩山由紀夫執政時期,相對重視營造東北亞和平與合作的友好氛圍,在國家層面對二戰時期日本的侵略罪行有了更多反省,推動了日本與中國、韓國關係的改善。然而,經過小泉、安倍內閣,日本政治日益保守化、右傾化、國家主義化,漠視被侵略國家人民對和平與道德的正義訴求。
再次,“明治史觀”及編史傳統影響至今。明治時期主流史觀認為,在帝國主義時代,不存在普遍道德,侵略和殖民是近代文明的必然。這種邏輯產生了諸多錯誤認識:日本殖民朝鮮是合法的;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滿鐵是經營而不是侵略;南京大屠殺是“戰爭時期百姓的大量死傷,是難免的”;等等。“明治史觀”的另一顯著特點是,凸顯日本文明的“先進”和東亞其他民族的“愚昧”、“落後”。近代以來,白鳥庫吉、稻葉巖吉等歪曲歷史,為日本殖民朝鮮、侵略中國提供理論依據。日本現代史學仍然充斥著帝國主義歷史意識與戰爭觀念。因此,部分當代日本學者不反求諸己,而是“忿忿不平”:戰爭期間類似“隨軍慰安婦”、“強制連行”之類的行為“無關痛癢”,英美帝國也曾犯下了嚴重的戰爭罪行,國際社會為什麼唯獨對日本如此苛刻?
最後,日本極右翼勢力企圖淡化歷史罪責。在第二次日本歷史教科書風波中,極右翼分子把進步的歷史觀譏諷為“自虐史觀”,認為“沒有一處能使我們作為日本人而痛感慶幸的地方”,反而“在他國的抨擊之下硬將屈辱的東西寫入歷史教科書中,強迫後代接受此種教育”。現在的一些日本年輕人不想“世襲”這種“歷史包袱”,因此常說,“又不是我們新生代犯下的戰爭罪行,憑什麼總讓我們揹負祖上們犯下的罪責?”他們對和平教育反感,對歷史事實視而不見,不想與持不同觀點的人進行溝通和對話,即使遇到相關矛盾也儘量逃避。年青一代的上述心理和現狀,正是錯誤史觀長期氾濫所造成的。
日本右翼勢力在歷史認識和歷史教科書問題上不斷倒退,使日本與周邊國家關係波折不斷,乃至陷入惡性循環。無論如何,日本右翼勢力要清醒地知道,現在的中國不是晚清政府統治下的中國,日本慣用的外交遊戲規則和歷史編纂伎倆可以收場了。
可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關注中國社科院學術期刊官方微店,訂閱《歷史評論》《歷史研究》和《中國歷史研究院集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