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濟南市2023屆高三一模歷史試題(B卷))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一葉秋海棠”
清末民初之際,學部所編《初等小學國文教科書》中對中國版圖的想象有這樣的描述:“我國地形,如秋海棠葉。出渤海,如葉之莖;西至蔥嶺,如葉之尖;各省及藩屬,合為全葉。”中華民國成立後,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教科書《新地理》中,延續了“一葉秋海棠”這一意象。20世紀三四十年代,在民國政府推動下,除了教科書之外,“秋海棠”也開始廣泛出現於報紙雜誌等公共媒介中,並廣為民眾所接受。
“桑葉”與“蠶食”
“桑葉”是民國時期另一種對中國版圖的想象。1922年商務印書館發行的《新法地理教科書》中這樣描述:“全部地形好像橫鋪著的一個大桑葉;再巧不過,中國本是蠶絲的發源的地方”。到30年代救亡話語體系將中國版圖抽象為“桑葉”,將日本版圖抽象為“蠶”。1938年,在題為《我們不怕鯨吞!我們只怕蠶食!》的抗戰漫畫中,所顯示的桑葉被蠶食掉的中國版圖的部分,與當時日軍所佔領的中國國土的形狀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抗戰期間的教材中,無論國民政府還是邊區政府都存在著將中國版圖比喻為“桑葉”的做法。
“雄雞一唱天下白”
新中國成立後,一種新的中國版圖想象應運而生,人們開始將中國版圖比喻為“雄雞”。據《人民日報》1952年4月13日的報道:“西安的少先隊員曾指著中國版圖的模型對中國人民志願軍歸國代表龐煥洲說,‘咱們祖國真像一隻美麗的大雄雞’”。而這一宣傳極大推動了對這一認知的傳播。此外,舊有海棠葉地圖中難以突出臺灣的地位,而雄雞地圖中,將臺灣視為雄雞邁出去的一隻腳。這一解釋被成功運用於政治解釋之中,併成為大陸與臺灣關係建構中的重要一環。
——摘編自徐鵬《秋海棠、桑葉、雄雞與中國》
依據材料信息,提煉一個主題並加以闡釋。(要求:主題準確完整,史實運用合理,語言邏輯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