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京深夜崩潰發文,震驚全網:唉,他走了,太可惜了……

少林 少林
有多少英雄豪傑都來把你敬仰
少林 少林
有多少神奇故事到處把你傳揚
……
當戰歌響起,曾經火遍大江南北的《少林寺》再次浮現在腦海中。
匡扶正義的覺遠,菩薩心腸的曇宗大師,讓人恨之入骨的大反派王仁則、禿鷹。
40年後,《少林寺》依然是無數人N刷的經典,而那些塑造經典的人,卻悄然離開……
前幾天,吳京深夜悲痛發文緬懷於海老師,才讓許多人驚覺於海老師突然離世的噩耗。
曾經的曇宗大師,一代武術宗師,終究沒有熬過這個寒冬。
愕然發覺,《少林寺》中那些驚豔無數人的功夫演員們,早已一個接著一個的遠去。
一代宗師
很多人認識於海,是因為他在影視劇中的精彩表現。
但其實,於海在當演員之前就是一名武術指導。
12歲就拜著名的七星螳螂拳傳人林景山為師,一心鑽研正宗螳螂拳,潛心研究中國武術。
曾經還率領中國武術團出訪世界各地,宣傳中國武術,受人敬仰。
這樣一位大師級別的武術專家,並不在乎名利場,偶然進入娛樂圈,是當時的中國功夫片需要這樣的人才。
當時拍攝《少林寺》的導演張鑫炎深知要想拍好這部影片,一定要找一些有真功夫的人,所以找到了於海。
果不其然,有真功夫的演員,才能拍出好的功夫片。
於海在影片中的精彩打戲有目共睹。
帶著這一身武術,當年於海在劇中可謂是打遍了人。
和吳京拍攝《功夫小子闖情關》,有一場戲是於海和世界級拳王周比利對打。
於海螳螂拳快如風,重如錘,周比利的腳力量驚人,一腳能把人踢飛。
兩人過招必定是針尖對麥芒,有的看頭。
當時吳京還拱火兩人帶好護具,但於海和周比利都沒放在心上。
只不過打了一輪下來,當導演要求再拍一遍時,兩人便默默的帶上了護具。
可想這場打戲有多精彩。
於榮光在採訪時也感慨,“你必須是個練家子,才能站在於海老師身邊,不然,一下子就臥那了,歇了。”
除了實力過硬的功夫外,於海在觀眾心中的最深的印象是演遍了師傅。
《少林寺》中的曇宗大師,《東瀛遊俠》裡的狗拳宗師,《功夫小子闖情關》太極拳宗師,《通天長老》裡的真佛寺通天長老……
一句“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如今提及,仍然讓人津津樂道。
戲中為人師,戲外的於海更是大家心中的一代宗師。
拍攝《少林寺》時,於海除了貢獻精彩的打戲外,戲外還是《少林寺》的武術指導。
《少林寺》大火,年少的李連杰一躍成為功夫巨星。
招數乾淨利索,出拳迅猛有力。
在戲中的造詣深受師傅曇宗大師的教授,在戲外更是得益於於海老師的指導。
於海分析螳螂拳:要動如閃電,每一招都自然有力度,啪的一聲打出去,自然的彈回來。
這形如流水又強勁有力的招數,是於海對螳螂拳的理解,更是對學習這門武術人的要求。
後來,於海逐漸淡出娛樂圈。
他專心投入了自家的螳螂拳培訓基地,傳授正宗的螳螂拳,發揚中國武術,讓經典代代相傳。
如今,他的身影停在了影壇,但他對武術的熱愛和精神卻留在了無數人心中,從未消失。
反派也是英雄
記住了《少林寺》裡的曇宗大師,也鮮少有人能忘得了裡面凶神惡煞的“禿鷹”。
《少林寺》裡,禿鷹使出的“鷹爪”功狠厲、陰絕,打鬥時,總是步步緊逼,招招斃命。
一度成了一代人的童年陰影,也讓人記住了這個光頭無眉的計春華。
也許你不知道計春華的名字,但幾乎人人都見過這張反派的臉。
因為這張註定無法成為主角的反派臉,演活了一個又一個的大反派。
方世玉里他是無恥叛徒的反派於震海,最後與方世玉激戰近10分鐘的經典打戲,每次都能看的人驚心動魄。
天龍八部裡他是惡貫滿盈的段延慶,經歷了手腳雙廢,面目全非後,內心偏執又無情,要報復所有傷害他的人,奪回一切。
但當他得知段譽是自己親生兒子,那張冷硬的臉上卻泛出淚光,看的人內心酸澀不已。
《連城訣》裡他是無惡不作的血刀老祖,《新少林五祖》裡他背叛同門的馬寧兒,《紅高粱》裡他是燒殺搶奪的禿三炮……
這些熒幕上的反派角色個個令人痛恨,讓人代入其中,甚至看得無法抽離。
因為它不是“壞”的表象,每個角色都帶上了靈魂。
但塑造這些角色是需要付出代價的。
首當其衝的便是受傷。
總有人說,為什麼現在大家都在懷念曾經的武打戲?敬重曾經的武打演員?
那是因為當時的他們不管多危險,都親自上場,真刀實槍的打。
即使知道會受傷,被打會疼,也只能硬著頭皮扛。
特別是註定要被打的反派人設。
計春華這張看似凶神惡煞的臉上就捱了二三十針;
拍攝時被踢到坑裡,意外受傷,痛到渾身沒了知覺,傷到脊椎,差點癱瘓。
直至後來,胳膊肘、手部關節還因此留下每天都痛的毛病。
滿身的傷是計春華為了呈現出好角色的代價,更是他用心演好每個角色的堅定。
從角色迴歸現實,計春華因為這張臉也鮮少被優待。
還經常會被誤認為壞人,甚至被警察帶走。
計春華說,“很多和我沒有交流的人,總是覺得我就是戲中的那個人,但實際上生活是生活,演戲是演戲。”
外在的皮囊,終歸不能斷定人心。
長著一張“壞人臉”的計春華,並非就是惡人,私下反而格外的溫柔和藹。
曾經計春華說,“爭取打到六七十歲,等打不動的時候,把電影剪成紀錄片,回味人生。”
可惜天不遂人願,2018年7月11日計春華因病去世,享年57歲。
那個曾經人人痛恨的“大反派”還沒有好好回味這多彩的一生,便帶著遺憾離開了。
心中的武俠夢
我們看功夫片看的是招數、力度,看這些功夫人赤身肉搏的硬氣,感受置身其中的血脈噴張。
卻往往忽視了探究武術的精神。
《少林寺》中,讓人記憶猶新的反派除了凶神惡煞的禿鷹外,自然少不了於承惠飾演的大反派王仁則。
雖然於承惠塑造的王仁則殘暴、陰狠,令人深惡痛絕。
但影片中舞的一手好劍,卻格外抓人眼球,看的好不過癮。
於承惠對劍術的熱愛源於幼時,他從小就喜歡聽評書。
而評書中的俠義之道,燃起了他對武術的熱愛。所以在12歲就進入了青島業餘體校學習武術,對劍術情有獨鍾。
曾以“醉劍”參與武術比賽,獲得冠軍。還構思出了螳螂穿林劍法,為此賦詩《悟劍篇》。
其實創造出這個劍法源於某個深夜。
當時電閃雷鳴,風雨交加,惡劣的天氣下,讓萬物為之一抖。
而此時,於承惠卻見一隻螳螂無懼風雨,揮舞著爪翅與天對抗,勢如破竹般的力量和動作讓於承惠震撼無比。
於是於承惠深受啟發,靈感迸發,創造出了失傳已久的雙手劍。
當時張鑫炎導演邀請於承惠參演《少林寺》,於承惠並沒有同意。
因為於承惠滿腔的熱愛都給了武術,根本無心涉獵其他領域。
不過,後來張鑫炎效仿三顧茅廬,多次邀請,才成就了《少林寺》裡覺遠與王仁則經典打戲片段。
讓人看到了真實的打,飄逸有力的雙手劍。
後來於承惠也參演一些功夫片,《黃河大俠》黃河大俠馬義,《笑傲江湖》華山派老祖風清揚,《倭寇的蹤跡》第一高手裘冬月,《倚天屠龍記》張三丰……
於承惠走進影視圈,最大的原因仍是對武術的熱愛。
他享受成為打戲演員的過程,參與武術設計的奇妙,而非影視圈的名望。
於承惠說:“武術是我的一種生活方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武術之於他不是職業,不是愛好,而是與他融為一體的,生活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在劍術上達到人劍合一的造詣。
是因為對於承惠來說,“武打是一種抒情的手段。”
他賦予武術以靈魂和情感,雙手握劍,一招一式,與肉體融會貫通。
武俠小說裡的俠肝義膽、除暴安良,是他最重視的武德,也是他對武俠情懷的堅守。
也許是內在的修為,於承惠總是一身的仙俠氣質,宛若小說中的得道高人。
惋惜的是,在2015年76歲的於承惠已經與世長辭。
六小齡童感慨,“武術泰斗的離開,是影視界的損失,更是武術界的損失。”
這些老藝術家們一個個的離開了,中國功夫影片的黃金時代也不復再來。
曾經武俠小說裡酣暢淋漓的打鬥和振奮人心的俠道,不再具體化。
突然有點懷念當初於海迅雷不及掩耳的螳螂拳,計春華兇狠毒辣的鷹爪拳,於承惠飄逸有力的雙手劍。
只是想到再也看不到他們打給我們看了,真的捨不得。
如同捨不得英雄老去,捨不得曾經輝煌的中國功夫片逝去一樣。
唯有對這些英雄說,一路走好!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