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百合朝鮮薊

法國百合朝鮮薊

三月春光正好。

這句話後面可接的句子很多。比如三月春光正好,適合三兩結伴賞春;比如三月春光正好,適合成雙成對踏春;再或者三月春光正好,卻有人孑然一身傷春。鬼扯,一樣的春光,不一樣的藉口而已。但沒辦法,差的就是一個藉口。比如我要寫的洋薊,春光就是我的藉口。

洋薊外形酷似一個身披盔甲的戰士,但事實上是個花姑娘:因為我們買到的食用洋薊其實是洋薊的花蕾,屬於尚未開放的花苞,外面包裹的厚厚的一層層盔甲是她的花萼。不但長相迷惑人心,它也有很多令人困惑的名字,比如法國百合,比如朝鮮薊。事實上,洋薊原產地既不是法國也並非朝鮮,而是最早種植於地中海沿岸,並且早在古希臘羅馬時期就被視為餐桌珍饈。

感覺似乎還是不開花更好看

雖然古羅馬人對這種蔬菜青睞有加,並在羅馬帝國的擴張中帶著這種食材走出了地中海岸,但真正讓其在歐洲打響名號,大概還是要感謝凱瑟琳皇后。凱瑟琳皇后來自西方藝術圈的第一金主、意大利的傳奇家族——美第奇家族。文藝復興時期很多繪畫、建築作品得以大放異彩都離不開這個家族的資助,不過大概很少人知道洋薊在歐洲的流行也和這個家族有關。16世紀,凱瑟琳·德·美第奇嫁給法國國王亨利二世,並將這種她酷愛的食材一同帶去了法國並大力推廣,洋薊便也完成了自己的文藝復興。

但要想吃洋薊,確實要既不在乎成本,也不介意時間。洋薊外面包裹著層層花萼,得一層層剝開才能看到隱藏著的花心和花托,而這部分才是真正可食用的部分。找到一張切面圖,紅色虛線以上均不可食用,通常在烹飪過程中會直接切除;而葉子下面類似羽毛狀的部分稱為choke,同樣不可食用,只有到最下面的芯以及外層花萼根部一小部分才是整個洋薊僅有的可食用部分。一顆成熟的洋薊600g左右,花半小時才能煮熟,之後花20分鐘剝開,最後可供食用的部分只有差不多60g。工作日的午餐是絕對不適合出現的。

所以不知古羅馬人吃它,是真心認為好吃還是更多相信“奇物有奇效”,因為在古羅馬人心中,洋薊是有著催情和生產的神奇功效。這個觀念廣為流傳,在智利作家Isabel Allende的《阿佛洛狄特:感官回憶錄》一書中也將洋薊作為具有催情功效的食材。不過這個例子似乎也並不能用來佐證“洋薊有催情功效是個廣為流傳的觀念”這一觀點,因為在Allende眼中,幾乎所有的食材都可以做催情劑。但如果我硬掰,洋薊還是有其特殊的地位,因為“不斷更換情人的人心就像一顆洋薊,可以剝下無數小葉片,到處拋撒”。剝洋薊的過程有種儀式感,“將它的葉片逐一剝下,沾油、檸檬、鹽、胡椒調成的醬汁,和情人分享。”

《維納斯的誕生》,其中維納斯即希臘神話中的阿芙羅狄特,愛情、美麗與性愛的女神

事實上,如果仔細研究就會發現,無論何種食物,總在歷史中某個時刻被錯當作春藥。在經驗主義盛行的時代,人類樂此不疲地將食慾和性慾結合起來,投注以夢想、幻覺或者自欺,本來只需要依靠某個器官就可完成的工作因為大腦的參與而變得不再單純。至於最後起作用的(如果真的有作用的話)究竟是大腦還是其他,也就沒人在意了。

那洋薊究竟要怎麼吃呢?最常見的做法就是水煮。鍋中放入足以沒過洋薊的水,加一點點鹽,然後將修剪好的洋薊扔進去煮30至40分鐘即可。洋薊非常容易氧化,講究的話可以在扔進鍋前在切面處抹一點檸檬汁。最後調一點醬汁,橄欖油加點檸檬汁、醋和鹽就足矣。唯一要注意的大概就是留足時間。不過急什麼?

畢竟,三月春光正好。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