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梁啟超就曾寫過一本《中國殖民八大偉人傳》,記錄了八位在海外稱王稱帝的傳奇華人,而在歷史上眾多海外華人國王之中,最為耀眼的,就是泰國的吞武裡大帝——鄭信。
作為泰國唯一的華人國王,鄭信曾在泰國曆史上外族入侵山河破碎之時,帶領泰國人民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攘外安內並光復國家。
直至今日,鄭信在泰國人心目中的歷史地位依然很高,被尊崇為“民族英雄”,冠以“大帝”的稱號,被譽為是泰國曆史上最偉大的五大國王之一。
泰國曾發行過一版紀念鈔票,其中二十泰銖紙幣上就刻印著鄭信紀念碑,泰國內閣更是規定鄭信的加冕日12月28日作為官方節日“鄭王節”以紀念鄭信。
那麼,作為華人的鄭信,是怎樣當上泰國唯一一位華人國王,並深得泰國人敬重的呢?
潮州來泰,得遇貴人
中國與東南亞的人口交流自古便存在,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闢完善使得華人下南洋這一活動自唐宋時期便開始初現端倪。
自15世紀鄭和下西洋之後,華人下南洋的活動越發頻繁,大量的閩粵籍華人由於經商,務工遷徙到東南亞。
而在清軍入關之後,大批不願意臣服滿人的漢族人也紛紛向東南亞遷徙,一時之間18世紀在東南亞與中國之間出現了一場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洪流。
而18世紀的東南亞,越南正在南北對峙,老撾分裂三分天下,緬甸四分五裂剛剛再度統一,柬埔寨吳哥王朝覆滅後國力持續走低,而泰國此時處於歷史上延續了四百餘年的統一封建國家:阿瑜陀耶王國。
▲18世紀初東南亞各國勢力範圍,深紫色為阿瑜陀耶王國
阿瑜陀耶王國是泰國曆史上持續時間最長,也是最早建立的泰人封建國家之一,更是泰國曆史上公認的正史先驅,阿瑜陀耶國王就曾被朱元璋授予過“暹羅國王之印”,與明清兩朝都保持著著朝貢關係。
阿瑜陀耶王國擁有著豐富的文化與經濟成果,深刻影響著今日泰國的政治文化方方面面。
而在下南洋的洪流之中,一位潮州人,將拉開一段傳奇人生的序幕。
鄭達出生於廣東潮州,早年生活放蕩不羈,鄉里人稱“歹子達”,由於太過於放浪,鄉里鄉親對他很是排擠,最後鄭達一狠心,反正身家也沒有幾文錢財,不如背井離鄉,去往海外謀生。
於是他乘船去往泰國,在當時阿瑜陀耶王國的華富里開始打拼,鄭達初到華富里,以賭博起家,小有身家後轉行擺攤經商,逐漸發跡之後謀得了份稅吏的公職,還獲封了爵位。
後來,逐漸躋身上流社會的鄭達迎娶了泰族貴族諾央,1734年,二人在阿瑜陀耶首都大城生下了鄭信。
鄭信出生後不久鄭達便去世了,由於父親打下的基業與母親的貴族身份,幼年的鄭信得以時不時出入王宮,接觸一眾王室與大臣。
不久,內務總理大臣見鄭信相貌不凡,覺得此子當成大器,便收養了鄭信,據說鄭信的“信”名便是由他所取。
7歲時鄭信開始在佛教僧院接受教育,當時泰國的主要知識分子就是王室成員與僧侶,鄭信在這裡接受了同時代泰國最優質的基礎教育,7年的學習後,14歲的鄭信通過義父的關係,進宮做了王家侍衛。
在這一時期,鄭信學會了潮州話,越南語等多門語言,並結識了一位好友——同為貴族後裔的通鑾。
通鑾的外公也是下南洋的華人,同樣具有華人血統,鄭信和通鑾一見如故,二人經常形影不離,針砭時弊談天論地,據說二人有一次遇到一位華人算命先生,算命先生說二人手上都有帝王紋象,甚是驚異。
而此時,正值泰國西邊的鄰居緬甸新朝建立之初,歷史上泰緬兩國自建國以來就一直衝突不斷,兩國在此之前就已經對峙了兩百年,一共發生過9次戰爭。
1752年,緬甸貢榜王國建立,接替東籲王國重新統一了緬甸,新王對外擴張慾望旺盛,不僅對北方清緬邊境屢屢進犯,對泰國也是虎視眈眈。
而在宮中當了7年的王家侍衛後,根據泰國當時的習俗,21歲的鄭信在寺院裡出家3年,之後被派往達府擔任副督,鄭信在這塊土地上勵精圖治,政績顯著,深受當地人民愛戴,很快擢升達府總督。
但很快,鄭信就要面臨百年未有之變局,他也將迎來人生中的最大機遇。
外族入侵,破而後立
1765年,緬甸貢榜王國對清緬邊境發兵侵擾,深入至清朝內地思茅,併發文向清廷宣佈西雙版納為緬甸領土,導致清緬戰爭爆發,緬甸同時大舉入阿瑜陀耶王國,萬人規模的軍隊開赴阿瑜陀耶本土,分西北兩路朝其首都大城推進,在半年內連破泰國數城,於次年2月直指大城。
在遭圍城後,阿瑜陀耶國王樂觀地認為,只要撐到雨季,暴雨和洪水就會如以前一樣逼退緬軍,但這次緬甸顯然做足了準備,到了6月雨季,雙方的戰場也轉移到雨後的泛濫平原上,緬軍就地紮營並在後方開始種植糧食,並積極截獲泰軍補給以戰養戰。
而10月雨季結束後,緬軍不僅沒有撤退,反而頂著清緬戰爭規模擴大的壓力繼續雙線作戰,堅持對大城繼續圍城。
而此時鄭信應召從達府帶兵支援首都,但到達之後鄭信發現局面不容樂觀,經過多次失敗的反攻,1767年1月,鄭信和通鑾商議之後決定突圍尋找新的希望,於是鄭信帶領包括通鑾在內的五百名將士成功突圍,去往更靠南的沿海地區建立根據地。
1767年4月,大城陷落,國王被殺,緬軍入城之後進行了大規模的洗劫屠殺,最後擄走了部分百姓,並一把火將大城付之一炬,泰國阿瑜陀耶王國就此終結。
與此同時,清緬邊境衝突升溫,乾隆帝調派了更多兵力前往雲南,緬軍因此不得不迅速回撤在泰國的大部分兵力,只留下了極其有限的駐軍。
而阿瑜陀耶滅亡之後,泰國分裂成五個部分,鄭信控制著東南沿海,以春武裡和莊他武裡為根據地。
在初步站穩腳跟後,鄭信宣佈要收復舊都驅逐外敵,並且加之他的華人血統,吸引來了包括眾多舊貴族與華人在內的追隨者。
1767年11月,鄭信組織了五千人的軍隊,沿著泰國的主要河流湄南河逆流而上,一路連破數城,來到大城附近緬軍駐紮的地方,鄭信充分發揮軍事才能,奇襲了緬甸駐軍主力,將其驅逐出了泰國,為阿瑜陀耶末代國王補辦了盛大葬禮,收復了大城。
而在驅逐了外敵主力之後,鄭信在1767年12月28日於吞武裡稱王,宣佈建立新國家,並在之後的三年裡,和通鑾及其他將領一同掃平了其他四個割據政權,真正再次一統了泰國,泰國由此進入吞武裡王國時代。
鄭信在位期間,一直致力於抗擊緬甸的捲土重來,他在位期間,與緬甸入侵者進行了9次大規模的戰爭,最終成功捍衛了國家主權,並不斷向外擴張,與越南、柬埔寨、老撾等國都交戰過,擴大泰國的疆域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範圍。
他還注重於恢復國家秩序,經濟上他賑濟百姓,發展貿易,鼓勵華人來泰國經商定居,文化上他致力於振興佛教,政治上他進行權力改革,依照對國家的實際貢獻重新劃分貴族階層。
而鄭信操心的另一件頭等大事便是恢復和清朝的朝貢關係,原來清朝與阿瑜陀耶有著朝貢關係,而清朝並不知道泰國已經改朝換代,所以在吞武裡王國建立之初,鄭信在政治方面迫切希望爭取清朝的承認以維護自己政權的認可度和政治權威,並且希望通過朝貢貿易向清朝購買一系列戰略物資。
但最重要的是,鄭信看到清緬之間爆發的戰爭,試圖和清朝形成同盟,以實現打擊緬甸的效果。
河仙鎮是越南的一個鎮,在當時由中越混血鄚天賜統治,而鄚天賜與清朝極為親善。
而鄭信知曉後要求鄚天賜將王子交由自己處置,但遭鄚天賜拒絕,自此雙方水火不容,1769年鄭信派兵與鄚天賜為首的越南勢力對峙。
而此時清朝也想通過東南亞諸多朝貢國的幫助,斷絕緬軍後路。好巧不巧,清朝瞭解泰國的第一手信息來源恰巧是鄚天賜,鄚天賜在向乾隆的貢折中先是將阿瑜陀耶滅國的情況告知了乾隆,然後再將鄭信描繪成一個“逞兇僭據,篡竊囂張”的奸徒,並請求清朝向吞武裡出兵,匡扶前朝。
乾隆雖然沒有采納鄚天賜的意見,但在興正繼絕的傳統觀念影響下,還是形成了對鄭信的敵對態度,將鄭信視為亂臣賊子。
但隨著清緬戰爭局勢的僵持,以及清朝對泰國局勢的深入瞭解,清朝瞭解到鄭信的救國復國行動,也知曉了鄭信擁有華人血統,於是清廷態度開始發生了轉變,由敵對轉變為了觀望。
而鄭信也沒有放棄,一直堅持向清朝派遣使者,並不斷遣送緬甸戰俘以及華人回國,並且在1771年正式親自出兵河仙鎮,攻佔了河仙鎮並殺死了阿瑜陀耶最後的王室,斷絕了名義上阿瑜陀耶復國的可能性,這些事情都在不斷改變著清朝對吞武裡王國的態度。
最終,1777年,兩廣總督向鄭信轉達清廷願意依請求給予吞武裡封號的意思,1781年,清朝承認吞武裡為泰國正統,清泰恢復朝貢關係。
但鄭信還沒能很好地品嚐到這一外交勝利的果實,鉅變就再次降臨。
立國十五,終於老友
鄭信進行了眾多改革,以在戰爭中的貢獻為根據冊封新貴族,同時大量的華商在鄭信的鼓勵下來泰定居幫助恢復生產,這一系列改革還沒來得及發揮積極作用,就先引發了統治階級內部新舊貴族的矛盾,阿瑜陀耶的舊貴族不滿鄭信的華人血統,也不滿華人進入泰國,更不滿新貴族的確立,吞武裡一時暗流湧動。
而常年的對外對內戰爭更是導致鄭信無法專注於治理內政,社會百廢待興,犯罪橫行,匪患四起,大小叛亂時有發生。
1782年2月,鄭信集結了2萬兵力前去攻打柬埔寨,由王子昭水任統帥,通鑾任副將,而在大軍出發一個月後,大城附近發生了一起由舊貴族坤喬發起的叛亂,鄭信派同為舊貴族的披耶訕前去平叛。
但披耶訕帶兵到達大城後,並未鎮壓叛軍,而是和坤喬共謀,決定趁大部分兵力在外,發動政變,讓舊貴族“再次偉大”。
叛軍來勢洶洶,並且在披耶訕的掩護下,一路順利來到吞武裡城,鄭信集結了所有可以調動的兵力與叛軍一戰,但最終不敵叛軍的有備而來,最終鄭信被逼迫退位出家為僧。
但很快,在外與柬埔寨交戰的通鑾得知了政變的消息,嗅到了機會的通鑾,立刻處決了昭水以換取和談撤退,班師回朝,回到吞武裡後通鑾平定了叛亂,清理了披耶訕等政變發起勢力。
在平叛後通鑾刻意詢問眾臣該如何處置現在的情況,部分臣子發聲應由鄭信還俗重掌朝政,而另一部分舊貴族權臣則擁戴通鑾為新王,通鑾一時之間成為了舊貴族利益的代表者。
在同眾多舊貴族權臣深入交流後,通鑾集體處決了支持鄭信的臣子。
而在如何處理鄭信這一核心話題上,舊貴族權臣們大多支持處決鄭信,通鑾在集會上聽取了眾臣意見後,獨自一人去往帳外,踱步良久,當通鑾回到群臣前時,眾臣在他的臉上看到了在多年友情與權位之間的抉擇。
次日,通鑾對全國宣佈以暴亂罪處決鄭信,聲稱鄭信德不配位,應當為國家的混亂負責,並決定在鄭信自己的王宮旁執行行刑儀式。
據說鄭信在死前的最後一遺言是:“奪我王位者,十世而亡”。
吞武裡王國一共持續了15年,是泰國曆史上最短的王朝,但在吞武裡時期,泰國的疆域達到了歷史上最廣闊的面積,並且從吞武裡起,泰國再也沒有被緬甸成功入侵。
1782年4月6日,通鑾舉行加冕儀式,建立了延續至今的曼谷王朝,通鑾即拉瑪一世。
曼谷王朝建立後,1786年,拉瑪一世對清廷自稱鄭信的兒子鄭華,遣使趕赴清朝朝貢,由於此時鄚天賜已死,信息渠道缺失的乾隆也並未深究,封拉瑪一世為暹羅國王。
曼谷王朝自此繼承了鄭信的外交成果,保持了和清朝的朝貢關係,直到拉瑪四世,都一直沿用鄭姓同清朝進行朝貢外交,而這個傳統則一直保留到了今天,每個國王都有著鄭姓的中文名。
而對於鄭信形象的歷史記載與評價,在拉瑪四世之前,出於維護自身政權合法性與權威的考慮,曼谷王室官方將鄭信最後幾年的形象評價為昏庸失道的失敗統治者,官方史書中記載:“國王鄭信背離南傳佛教的十王道,社會混亂不堪,佛教衰落,道德敗壞,百姓怨聲載道”,而其救國復國的貢獻則被一筆帶過。
但當時間來到拉瑪四世即位之後,曼谷王室對鄭信的態度發生了轉變。
拉瑪四世於1851年即位,這時候歐洲列強已經在東南亞取得了顯著的殖民成果,就拿泰國的左鄰右舍舉例,1863法國從泰國的東邊進發,佔領了柬埔寨。緬甸更是在整個19世紀和英國打了三次仗,結果三場連敗,1885年徹底淪為英國的殖民地。
1893年,法國軍艦不費吹灰之力封鎖了湄南河口,甚至佔領了皇宮數日,這一事件史稱“盧索112危機”,泰國以周圍幾個藩屬國的宗主權為代價保住了國家獨立,但這次危機對泰國精英和統治者打擊巨大,對失去國家主權的擔憂與焦慮達到了頂峰。
在列強環伺國難當頭的情況下,拉瑪四世和五世不得不進行改革以求生,而在文化上,這兩位都極其重視歷史編纂,這不光是為了同歐洲列強談判做準備,也是為了發揮歷史對宣揚民族國家思想,維護國家獨立的重要作用。
他們對於鄭信的國王地位和救國復國捍衛國家主權的英雄形象進行了肯定,試圖將鄭信的民族主義英雄行為和眼前面臨的殖民危機相聯繫,以喚醒群眾的團結抗爭民族意識。
▲英法在中南半島的殖民過程,其中只有泰國(黃色)保持了獨立
拉瑪五世曾對泰國“歷史之父”丹隆親王說過:“鄭信王對國家有大恩大德,本朝的各代君主也都時刻念及並頌揚鄭信王,誰都不應該輕視其恩德”。
而在之後,隨著泰國近代化進程加快,民族主義發展完善,鄭信的民族英雄形象得到了進一步的肯定,被列為泰國曆史上的五大帝之一。
1921年,鄭信的一個後裔將他的衣冠送回故鄉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華富村,以中式傳統禮節安葬,並立了一座鄭昭的衣冠冢,後來被稱為鄭王墓,墓碑上書“暹羅鄭皇達信大帝衣冠墓”。1984年12月5日,鄭王墓被列為澄海區文物保護單位。
1954年,泰國政府在吞武裡縣為鄭信樹了一座紀念碑,拉瑪九世親自參與了揭幕儀式,而每年王室的效忠宣誓儀式也會在12月28日鄭王節當天於這裡舉行,國王會親自來到鄭昭雕像前以表示尊重。
1997年,泰國公主詩琳通前往廣東拜訪鄭王墓,在鄭信墓前深深致禮。
如今的曼谷王室已延續十世,拉瑪十世於2016年開始統治,2019年5月4日正式加冕,2019年12月28日,拉瑪十世登基之後的首次鄭王節,拉瑪十世與王后以個人名義參加了紀念活動,併為鄭信上貢了鮮花高腳盤和香燭。
鄭信以華人之身,救泰國於危急存亡之秋,並且終其一生,都在為泰國的興盛而努力,他在位期間為極大擴展了泰國疆域,並且在他的鼓勵下大量華人湧入泰國,極大促進了泰國發展,時至今日,泰國眾多龍頭企業總裁與多任內閣首相都具有華人血統。
鄭信以其對泰國的巨大貢獻,獲得了泰國人民的尊敬與緬懷,並當之無愧為海外華人之最。
“我鄭信在此自立為王,是想得到民眾的尊敬,以便拯救國家”——鄭信加冕時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