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善惡到頭終有報”這個原則,才能夠做到以史為鑑–《品讀三字經》(連載52)

廿四史,全在茲。載治亂,知興衰。

  西方的思想家可能看不起中國的文化傳統,但對中國古代的史學,無不肅然起敬,黑格爾就是一例。因為中國古代的歷史學是世界上其他文明國家無法比擬的,我們有二十四正史,有《通鑑》、《續通鑑》,有十通、有實錄、起居注等詳盡而豐富的史料。

  歷史像一面鏡子,清清楚楚地映照出過去和現在的美醜妍媸、是非善惡,揭示出因果循環的大道理。只有明白了“善惡到頭終有報”這個原則,才能夠做到以史為鑑。我們今天對此並不完全相信,因為我們根本沒有讀懂歷史。清朝的歷史距離我們最近,宣統退位至今不過八十幾年。1644年明朝滅亡,明將吳三貴引清兵入關。其時皇太極已死,清世祖順治皇帝只有六歲,他的母親就是孝莊皇太后。孤兒寡母帶著四十萬清兵,入主中原,定都北京,逐步統一全國,使清朝在十八世紀後期,成為當時亞洲東部最強大的帝國。到了一九一一年,隆裕皇太后帶著六歲的宣統皇帝宣佈退位,宣統三歲登基,在皇帝位僅三年清朝就滅亡了。…… 

  讀史者,考實錄。通古今,若親目。

  前面已經講到,讀歷史要注意史料的可靠性,前朝的歷史都是後朝人編定的,是否靠得住大成問題。現代史更成問題,董希文的一張“開國大典”油畫,本來再現的是十月一日新中國成立的歷史瞬間,但是57年畫面上將高崗摳下去,67年又將劉少奇摳下去,80年代又全部再復原回來,這哪裡還是歷史。所以孟子才說:“盡信書(尚書),不如無書”。

  僅讀史書是不夠的,還要同時參考實錄、十通、帝王起居注、歷代奏議等具體的史料,就可以通曉古今,好象親眼看見一樣,也就不會以偏概全了。這裡雖然只提到了實錄,我們要由此聯想到其他的相關史料。

……..

  時至今日,我們的歷史文化與學術思想又遭遇到前所未有的鉅變,中西文化思想的大碰撞,使我們吃盡了苦頭,所以傳統文化與學術思想又在復活,必將重現於世形成新時代的文化精神。孟子說:“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由周以來,五百有餘歲矣。以其數則過矣,以其時考之則可矣”。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記住宋儒張載的名訓:“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