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險天下第一山

奇險天下第一山

◎ 作者:大唐梁金吾

◎ 全文約5400字 閱讀需要10分鐘
◎ 圖片:圖蟲創意、攝圖網
◎ 本文首發於【錦繡人文地理】公眾號 未經授權 不得轉載
三秦大地,關中平原上,
有一座名山。
它一石成山,高聳入雲,
南接秦嶺,北瞰黃渭。
在中華大地上,
素來被尊崇為“華夏之根”,雅號太華。
相傳蕭史、弄玉夫婦笙簫和鳴,相敬如賓,
最終雙雙乘龍跨鳳,隱居於此。
而沉香為了救母,
以巨斧將此山劈開,成就一段經典神話。
金庸先生特意將這裡完美植入
《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等經典武俠小說,
將其化身為武俠世界中至高無上的決鬥聖地。
這,就是華山,
奇險天下第一山。

點擊欣賞《華山》

音樂:猴子音悅授權,素材:攝圖網授權

 天下奇險

在華夏大地的名山大川中,
華山素以山勢險峻、奇峰突起著稱於世。
與其他諸山不同的是,
如今聳立在陝西地界兒的這座華山,
起初不過茫茫大海中的一塊石頭。
在距今1.2億年前,因一場造山運動,
使得這塊深藏海底的巨石受到強烈擠壓,
隨即隆起,並造成多處花崗岩侵入,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風化的作用下,
圓潤的巨石化身為稜角分明的山峰,矗立於天地間。

圖片|華山 · 圖蟲創意 ©

由一方巨石所化的華山,實則並非“自成派系”。
俯瞰整個關中大地,便可知華山發源於秦嶺山系,
從商州、藍田一帶出發,蜿蜒迂迴500多公里,
時而高聳挺拔,時而逶迤和緩,連綿不絕,
由少華山、邙山、淆山、太華山等六部分組成。

圖片|華山纜車線路 · 錦繡人文地理製圖

關於華山山名的由來,史上說法各異。
但可知在中國最早的地理著作《尚書·禹貢》
和先秦古籍《山海經》中都有所記載。
如《山海經》所述:“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
其高五千仞,其廣十里,鳥獸莫居。”
僅寥寥數語,便道出了華山的高、險。
據東漢班固等人所著的《白虎通義》記載,
“西嶽為華山者,華之為言獲也。
言萬物生華,故曰華山。”
華山實為古代的“獲山”。
因華山地處關中平原,在黃河尚未改道氾濫之際,
這裡是華夏大地上最早的“天府之國”,
每當秋天來臨,萬物成熟,
自山而下,一片繁榮富庶的景象。

圖片|華山秋色 · 圖蟲創意 ©

另一種說法則以為,
華山歷經成千上萬年的風蝕作用,
瘦削的華山諸峰,遠觀像極了一朵綻放極致的蓮花。
正如酈道元所著的《水經注》中稱,
此山“遠而望之,又若華狀”,
古代“華”通“花”,故曰“華山”。
這一說法,在後世的文人墨客筆下得到了多次引用,
如稱華山為“蓮嶽”“碧蓮峰”“蓮花山”等。
還有人說,此名源於華山之巔的蓮花池。
對此,清代詩人朱耀南
曾在《華山記》中留下了這樣的詩句:
山頂池中,生千葉蓮。
服之羽化,因名華山。

圖片|華山 · 攝圖網 ©
今天的華山主體,一共由五座山峰組成。
根據方位,可分為東峰朝陽、西峰蓮花、
南峰落雁、北峰雲臺、中峰玉女,
在這5座山峰中,
來自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山峰圍繞著中峰,
呈眾星拱月狀,遠觀如一朵花狀,
稱為華山,恰如其分。

圖片|華山下的華陰市 · 攝圖網 ©

有了華山的庇護,附近的地名也發生了改變。
正所謂,“山水陰陽”,
在華山的北面,陽光照不到的陰坡下,
此地稱之為華陰縣。
在華山南邊向陽坡的地方,則取名華陽。

更有甚者,章太炎先生以為,
今天華夏民族文化的起源亦始於華山。
一說中國第一個世襲制的朝代——夏,
其祖先世代生活在富饒的華山腳下,
以“華山為定限,名其國土曰華”,合稱華夏。

圖片|夏代文明浮雕 · 圖蟲創意 ©

當然,從地理位置上而講,
華山地區也堪稱“兵家必爭之地”。
在華山以西,正是先秦時期戰略要地的西河地區。
對於老秦人而言,西河地區堪稱秦國的要害所在。
得西河者,東出可得天下。
否則,丟失西河地區,就會嚴重製約秦國的發展。
或許正是出於這樣的原因,
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
歷代帝王如秦始皇、漢武帝、唐玄宗等
才到此舉行大規模的祭祀活動,尊封山神。
圖片|戰國魏長城遺址,魏長城遺址南起華山朝元洞西,依地勢蜿蜒北上,是戰國時秦國與魏國的分界線 · 圖蟲創意 ©

自古華山一條路
華山被稱作西嶽,
與東嶽泰山並稱,卻是始於東周。
當時,周平王舉國東遷,
華山在東周京都洛陽以西,故號“西嶽”。
後來,秦漢相繼定都咸陽、長安,
華山均較兩地前出。
因此,華山不再被稱作西嶽。
直至東漢時期,漢光武帝再度將都城遷往洛陽,
華山才得以恢復“西嶽”的稱號,沿用至今。

圖片|華山登山棧道 · 圖蟲創意 ©

可這並不能阻礙歷代皇帝封禪華山的決心。
在非“西嶽”時期,漢武帝曾親臨華山祭祀山神。
由於華山高聳險絕,為保障帝王的安全,
漢武帝只能遠眺華山,遙祭山神。
在今天羅夫河東橋營村南的華山腳下,
漢武帝下令興建集靈宮,作為拜祭華山的祭壇,
並規定此後每年按時四次祭拜,以顯華山之貴重。
出於對華山山神的尊崇與信任,
漢武帝還將為首都長安貯存、轉運糧食的
國家大型糧倉設置於此,藉助華山山體進行守護,
以確保前線將士在為國征戰期間獲得一定的保障。
在華山的庇護下,漢武帝在位期間,
南平南越、北擊匈奴、東吞朝鮮、遣使西域,
將大漢盛世推向巔峰。

圖片|漢武帝雕塑 · 圖蟲創意 ©

正因如此,帝王祭祀華山山神的傳統得以延續。
在東漢桓帝時期,
祭祀華山的活動被正式確定了下來,
從前在集靈宮的祭祀,
也轉移到新的西嶽廟中完成。
今天,西嶽廟在當地有著“陝西小故宮”之稱,
就是因為各代皇帝均對這座
皇家祭祀華山山神的神廟進行擴建及加建,
使之形成西嶽廟、玉泉院、拜岳壇等多處
與華山主峰相對的、坐北朝南的宮殿式主體建築,
可謂氣勢恢宏。
圖片|西嶽廟 · 圖蟲創意 ©
帝王的尊崇,也帶動了華山地區的人流。
沿著華山腳下的多條峪道,
舊時的文人雅士,如漢代的楊震、高恢;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寇謙之、王猛,
乃至明清時期的王宏撰、顧炎武等
皆喜歡到此遊山玩水,並修宅建園,吟詩作賦。
在帝王與名士相互作用下,
西嶽華山的道教信仰由此形成。
中國古代“沉香救母”等經典神話
也以華山為背景展開創作。
在道教世界三十六洞天中,華山得以名列第四,
有洞七十二個半,宮觀二十餘座,
成為遠近聞名的道教仙山。

圖片|玉泉院 · 圖蟲創意 ©

按照古人設想的仙界環境,
最先進入華山修行的那批道士
展開了匠人般的建設施工。
在一塊塊堅硬的石頭上,
道士們憑藉手上簡易的工具,
在坡度近乎90度的懸崖絕壁上,
一點點地開鑿出一條長約12公里的天階險道,
號稱“自古華山一條路”。

圖片|華山 · 圖蟲創意 ©

古人以為天界的大門口是南天門。
因此,在這條通往“仙境”的路上,
當年來此修道開山之人,
也將南天門、總天一門、天街等帶有神話色彩的標識,
完美地移植到了華山,成為登山步道上的標誌性建築。

圖片|華山南天門 · 攝圖網 ©

經過華山道士的苦心開鑿,
此後歷代的文人墨客無需再望山興嘆。
沿著道士們的腳步,
他們也可以隨心所欲地去攀登
這座陡峭至極的“古代版珠穆朗瑪峰”。
當道教在唐宋時期迎來發展高峰時,
李白、杜甫、韓愈、賈島、
蘇軾等詩詞大家紛紛登臨華山,留下墨寶。

圖片|華山石刻 · 圖蟲創意 ©

但要沿著這條登山步道拾級而上,著實不易。
在這裡,唐代的大文豪韓愈便被嚇到雙腿發軟,
於登山步道必經之地蒼龍嶺擲下書信,
等待救援,留下了一段韓退之投書的逸事。

圖片|華山石刻 · 圖蟲創意 ©

對比韓愈的膽兒小,
另一位來自大唐的著名詩人李白,
登華山時則顯得有些閒庭信步。
據說,當年在政治上不受重視的李白
離開長安以後,直奔華山而來。
一生都在雲遊四海的他,來到華山之後,
時而尋訪著仙洞勝蹟,時而和山間居士促膝相談,
保持著遊山玩水的姿態,
並攀上華山西峰,留下詩句,
展露其超凡灑脫的生活:
“玉真之仙人,時往太華峰。
清晨鳴天鼓,飆欻騰雙龍。
弄電不輟手,行雲本無蹤。
幾時入少室,王母應相逢。”

圖片|華山挑夫 · 圖蟲創意 ©

為了追隨“道”的最高境界,
攀巖而上的道士們選擇了道教裡最苦的信仰,
出家成為全真道士,在創教者王重陽道長的帶領下,
他們主張功行並重、清淨恬淡、
無私寡慾的修行生涯,
講究苦己利人,除了頭髮,一概不留。
繼承王重陽衣缽的郝大通在華山中鑿山開洞,
重新定義苦己利人的修行生活。
除了住人,更可將道教經典妥善藏於其中,
避免日曬雨淋。
在他的帶領下,全真教發展出了華山派。
與金庸武俠小說中不同的是,
全真教華山派以《易經》為指導,
劍法武功相對較少,
多為內家武術之修為,
輔以道法精義,陰陽結合。

圖片|道士 · 圖蟲創意 ©

故而,了無牽掛的華山道士在諸峰之間,
步履輕盈,頃刻可過萬重山。
隨著文人雅士不斷到來,原先清寂淡然的修行生活,
變得有了些許嘈雜。
在道教清靜無為的感化下,
道士們相信,他們又得出發了。
華山派開山宗師賀志真親力親為,
耗費40年時間,至元代,
在今天華山南峰東側的山腰上,
一條懸掛在萬仞絕壁之上,
以石釘木櫞搭建的長空棧道橫空出世。
整個棧道分三段,一踏上就對著萬丈懸崖。
賀志真修棧道時先鑿洞,洞分兩層,
上面的洞鑿開後,楔進石樁,拴上繩索,可供手抓;
下面的洞鑿開之後,也打進石樁,
兩個石樁間放上木頭椽子,加以固定,可供腳踩。
通過這裡,道士們可以去往更寧靜的修行之所。

圖片|華山 · 圖蟲創意 ©

長空棧道的險絕,讓無數文人雅士望而卻步。
華山道士刻意空出來的空間,
卻讓更多的詩人、畫家、旅行家等
得以飽覽華山風景。
1383年,52歲的王履拖著病弱之軀,
攜帶畫夾,騎驢自西安寓所出發,
冒著酷暑晝夜兼程趕往華山。
此前他雖臨摹過四五位名家畫作,
卻缺乏自己獨特的風格,平生所作平平無奇。

圖片|華山黎明,汾渭平原,黃河、渭河盡收眼底 · 圖蟲創意 ©

他相信,藝術感受源於客觀世界,
即“吾師心,心師目,目師華山”。
王履憑藉記憶,以粗勁雄放之筆
將華山諸景的巍峨壯觀重新以意境之筆描繪出來,
成就畫風藝術水平極高的《華山圖冊集》。
正是領悟了王履這份形意華山之情,
明末旅行家徐霞客在登臨華山時,
將這種形意具象化,為後人留下《遊太華山日記》,
留給世人一份華山旅遊指南。

圖片|華山夜色 · 圖蟲創意 ©

由於華山的險峻,
古代帝王、名士為了一睹其真面目,
總要遭遇種種困難。
到了近現代,華山的“天險”也在戰爭中展露無疑。
當時正值解放前夕,
在“陝中戰役”中遭我軍重創的
國民黨軍殘部逃上華山,
扼守華山登山步道,負隅頑抗。

圖片|智取華山八勇士塑像 · 攝圖網 ©
幸得解放軍某團偵察小分隊繞過華山正面,
從後山上山,一路上攀懸崖、登峭壁,
飛渡天橋險境,趁夜色摸上北峰,突襲守敵,
爾後又控制了北峰與西峰之間的通道蒼龍嶺,
與聞訊趕到此處的大部隊會合,
攻上華山西峰,才得以全殲守山之敵。
有鑑於此,上世紀80年代,
國家從原先解放軍的登山路線上,
選擇合適的距離,開鑿臺階、加固鐵鏈,
形成了今天去往華山北峰的
第二條路——智取華山路,
供遊人體驗華山險絕。
從此,華山不止自古一條路。

圖片|華山與纜車 · 圖蟲創意 ©

華山論劍
人們提及華山,
感嘆其山之高、險、絕之外,
還有一個出現頻率較高的詞彙——“華山論劍”。
武俠小說中,大俠舞槍弄棒,將華山作為擂臺,
現實生活中,華山論劍也可衍生至最高境界的交流。
實際上,創造這一詞彙的金庸先生
早年間並未去過華山,
他的創作靈感來自於其熟知的中國西部文化。
中國西部的傳奇、西部居民的人格魅力,
為華山論劍賦予了郭靖般的英雄氣度和大義情懷。

圖片|華山論劍 · 圖蟲創意 ©

金庸筆下,三次華山論劍都發生在南宋, 
直到書中故事背景過去的八百年後,
2003年,現實中的他才真正登臨華山北峰,
成就第四次“華山論劍”。
從香港飛臨陝西,登上華山,
當時已八十高齡的金庸步履蹣跚,卻精神矍鑠。
當地電視臺邀請北大教授嚴家炎、
作家賈平凹、導演張紀中等名人,
與金庸以書會友,談俠論劍,
還給金庸先生設了三道難關——
美人關、美酒關、奇局關。

圖片|華山 · 圖蟲創意 ©

最後一關由圍棋大師聶衛平
為棋友金庸親自設下奇局,
只需走一步棋便可過關,
頗有幾分“珍瓏棋局”的趣味。
金庸見到他的圍棋老師聶衛平,
笑著說:“手下留情。”
之後,金庸輕鬆過關,聶衛平卻被華山難住了,
登山過程中因身體不適,不得不先行下山。
在這次論劍中,金庸不僅被推選為“武林盟主”,
還將自己的手印永遠留在了華山北峰的絕壁上。
主持此次華山論劍的學者王魯湘評論說,
金庸三次華山論劍的描寫,
是他對武俠境界理解的層層深入遞進。
最初,五大高手到華山頂上比武,只想分出高下,
後來,華山論劍卻不再執著於誰是天下第一。
老頑童周伯通千方百計忘掉自己的武學,卻求而不得,
大俠郭靖為國為民,死守襄陽,城破後以身殉國,
楊過與小龍女化為神鵰俠侶,絕跡江湖。

圖片|華山星軌 · 圖蟲創意 ©

有人來華山探險,
壯攬“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的風光,
也有人慕名而來,卻登到險處,半途而返。
華山的雄偉奇險,如同一種精神信仰,
登華山,彷彿一場與自己對話的“華山論劍”,
不是為了輸贏,而是為了自我的超脫。
徒步第一天險的長空棧道,屏氣挪步,
追尋靜修道法的高人身影。
登臨北峰,悟道華山論劍的精神境界,
追憶奇兵飛躍天險、智取華山的傳奇。

圖片|華山纜車 · 圖蟲創意 ©


近年新修的太華索道,
穿行於華山的懸崖峭壁之間,
則是另一種看遍華山雄姿的壯闊視角。
越是險境,越有人以身犯險。
五峰高聳,讓世人尋覓自我的勇氣,
這或許,就是華山雄踞於此的意義。
循著帝王、文人、道士走過的山路棧道,
登臨華山天下險,
醉一場,千古英雄俠客夢。

圖片|華山 · 圖蟲創意 ©


…   完   …

參考資料

肖東發:《中國五嶽名山文化傳奇》,現代出版社,2015

李攀、國繪:《金庸江湖地理》,新世界出版社,2009

孫一凡:《名山訪古》,研究出版社,2013

溫坤寧:《西嶽華山道士日常生活史研究》,陝西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15年5月

南志方:《西嶽華山旅遊史研究》,陝西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17年5月

陶瀾:《巧過三難關對話四主題,金庸華山論劍為情落淚》,北京青年報2003年10月9日

艾公子  講歷史上16個懸疑大案,重磅更新中

上騰訊視頻搜“疑案裡的中國史”,收看完整版

👇


最愛歷史新書今日特惠價

噹噹五折封頂,點擊入手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