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型“真人秀”現場是怎樣的 ?

古代大型“真人秀”現場是怎樣的 ?

什麼是“集”?

按照《說文解字》的解釋,本意是群鳥在樹上,其最早的字形也是對這一畫面的抽象。後來,集的含義越來越豐富:

可以指群體的會合,如集體;可以指定期的交易市場,如趕集;可以是眾多文字的彙編,如文集;可以是圖書、視頻的一個篇章,如第一集,等等。

《十八學士圖》(之三)。來源/臺北故宮博物院

各種“集”中,文化上最上檔次的,當然是“雅集”。其中名氣最大的,莫過於公元353年,王羲之組織的那場蘭亭聚會,史稱“蘭亭雅集”。

帝王名臣像冊之王羲之。來源/故宮博物院


很多數人知道,“雅”是一種有文化有內涵的境界。

那麼,一場聚會,到什麼程度,才算是“雅集”呢?搞一場“雅集”,背後的動機是什麼?雅集裡的人,都幹了什麼?

今天,我們就一次把這件事講透徹。

 “雅”到啥程度,才叫“雅集”

所謂的雅集,又叫雅會、文會,在古代泛指文人雅士吟詠詩文、議論學問的集會,主要有兩類場合:有的在園林廟堂,有的在山野村舍。

前者,常常要經過一番精心策劃,參會的人需要持邀請函或VIP資格,才能入場。後者的形式、流程都比較隨意,或遇農人樵客,或耽陌上桃花,走走停停,就像我們現在說的創作採風。

《蘭亭修禊圖》卷(局部)。作者/文徵明,來源/故宮博物院

但無論哪一種,這些內容必不可少。

首先,現場需要有文人們喜歡的雅物,比如古琴、香爐、花器、茶盞——有些會提前佈置,有些則由小傭揹負前往,隨時打開、收起。

其次,集會地的環境,需要有花草、竹子、薰香等,讓那裡的空氣,到處瀰漫著香氣……到場的文雅人或端著酒,或品著茶;或撥著阮,或調著琴;或題著壁,或賞著石;或問著典,或說著經;或作著畫,或寫著詩……且要作沉浸其中狀。

《聽琴圖》(局部)。作者/趙佶,來源/故宮博物院

再有,為了營造雅之氛圍,參會的文人雅士還會穿上相應的服冠:

比如,趙佶在調琴時打扮成名利不爭的雅衣素士;米芾也會穿上唐衣樣式在西園雅集中挽袖題詩;八大山人會給自己裹一件朱袍遊山玩水;乾隆皇帝會效仿名士穿著……

對前代文人雅士服飾的追慕自古也是一種情結,且這種現象到現在還屢試不爽,正所謂“附庸風雅”(注意,這個詞一開始並沒有貶義)

《弘曆是一是二圖》(局部)。來源/故宮博物院


到了當下,我們也會把一場有以上擺設的中小型書畫詩酒茶展覽稱之為雅集,類似的雅集也成了非常普遍的事。

無論時光如何變遷,雅集之所以“雅”,且被津津樂道,其核心還要看“當事人”的風神氣韻——同樣的場地和物件,換了人,也有可能變成群魔亂舞,俗不可耐。

為什麼要組織“雅集”

接下來我們來說說,組織雅集活動,動機何在?

首先,雅集是藝術創作的催化劑。

如王羲之在會稽山陰的提筆書寫,其實是一次無意之舉,成就了傳世的《蘭亭集序》;而王勃寫下的《滕王閣序》,也是在一次雅集中初露崢嶸,因為眾人傳誦而名滿天下。

《滕王閣圖》。作者/(元)夏永,來源/波士頓美術館

其次,雅集,也可能是用來做局。

這些“局”目的不同。有些是為了集文成冊、品鑑雅賞,有些卻是“醉翁之意”。三國時期,有個叫何晏的人,膚白貌美,魏文帝曹丕懷疑他開了美顏濾鏡,於是使了個法子,在大夏天請他吃熱湯餅,想看他出汗擦臉後是真白,還是敷了粉。

東晉收藏界有個大佬叫桓玄,每每聚會他都會拿出自己收藏的珍貴法帖給賓客欣賞。這有點像有些變味兒的同學會,成了炫富和看他人出醜的聚會。

《十八學士圖》(之一)。來源/臺北故宮博物院

再次,雅集有時還是抱團取暖的聚會。

比如,白居易的九老會。白居易與禪學淵源很深,早在九江廬山他就和出家人走得很近,僧人如滿就是白居易的衣缽傳人。

晚年得了風痺之疾的白居易與洛陽香山寺的關係更是緊密。在九老會中,白居易和這幫比自己年長的老者談天作詩,再想想自己的晚年境遇,相比之下發覺活得還算可以。

這場面大約就是,一幫人聚在一起,互相吐槽一下人生,發現大家都挺慘的,於是心理平衡了。


《香山九老圖》。作者/周臣,來源/天津博物館

最後,雅集可以是人生悟道的場合。

公元1360年的中秋節,本該舉家團圓的日子,崑山人顧瑛招集朋友,在他提前為自己建造好的墳地,舉辦了一場驚世駭俗的雅集。

雅集當天專門設置一項重點環節——作為東道主的顧瑛,立在墳地上發表講話,核心意思是:人生難免一死,與其等自己死後故舊哭祭於墳前,不如生前與友人痛飲賦詩於此。

常演常新的“模仿秀”

雅集界的天花板,當數王羲之組織的那場蘭亭雅集。

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這種形式的起源,還要更早。蘭亭雅集,很可能是王羲之對西晉時期,石崇金谷遊宴的一次高度模仿。


《金谷園圖》。作者/華嵒,來源/上海博物館

那是公元296年,西晉鉅富石崇在自己的豪華別墅洛陽金谷園,邀請了達官政要、名人雅士30人,舉行宴飲。這次宴會之後,一本《金谷詩》集問世,主人石崇為詩集作序,即《金谷詩序》。據說,整個事件在當時轟動一時。

金谷遊宴後的第58個年頭,王羲之舉辦蘭亭雅集——其流程設置跟前這次幾乎一樣。蘭亭雅集辦完後,得知人們把《蘭亭集序》和《金谷詩序》並列,認為自己和石崇可以相當的時候,王羲之很是高興。這段故事,在《世說新語·企羨》裡有專門講述。

墨水大比拼現場

參加雅集,當然不只是為了社交、吃喝玩樂。

既然名“雅集”,吟詩作賦是必不可少的保留節目。大約從東漢建安七子鄴城鬥詩開始的。正如曹丕所說:“觴酌流行,絲竹並奏,酒酣耳熱,仰而賦詩。”

這樣一來,那些不善文辭的集會者,每到這個時候,都要犯愁。比如,參加金谷遊宴的賈謐文才很稀鬆,無奈之下只好找槍手代寫一首詩,等於是在考試中提前準備了“小抄”。


建安七子圖。作者/王問

即使是文采出眾的人,能隨手拈來的,也是少數。像賈島這種文人都感嘆“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南唐周文矩的繪畫《琉璃堂人物圖》後半段被稱為《文苑圖》,畫中人物做冥思狀,據說刻畫的是王昌齡、李白、高適等一起尋覓詩句的情態。

唐朝宰相裴度曾召集劉禹錫、白居易到綠野堂聚會。在劉、白二人的較量中,白居易發揮都不如劉禹錫。這麼看來,劉禹錫更像是能考高分的考試型選手。


<橫屏觀看>

《琉璃堂人物圖》。作者/周文矩,來源/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甚至有很多雅集參與者,就是帶著鬥藝的心態去赴約。以至於到了明清時期,東南各省都常常舉辦鬥勝爭奇的雅集。不過,其中的大多數,沒能給後世留下佳話。

雅集活動“眾生相”

雅集裡有許多故事,但同一個事件,講述方式有很多,不同的參會者,其感受、認知也不一樣。

就好比《西遊記》裡,天庭舉辦蟠桃盛會,對於眾多出席嘉賓來說,當然是“神仙打架”“各顯神通”的盛會,但對於給大會做後勤工作、看管蟠桃園的孫悟空來說,熱鬧是別人的。在雅集,尤其是大型雅集之中,也有類似的橋段。

唐人徐浩《古蹟記》記述說,唐中宗時,韋后的心腹宗楚客將封賞的二王真跡裝裱成屏風,趕緊召集了一場類似“新聞發佈會”的雅集,請京城名流們一同觀賞。

《蘭亭集序》神龍本(局部)。作者/王羲之,來源/故宮博物院

宴會上,薛稷、崔湜、盧藏用等書法家都被書法深深吸引,無心美食宴樂。同樣無心飲食的還有安樂公主的駙馬武延秀,只是他的心思,不是上面的書法,而是由於宗楚客顯擺屏風,引發了他的一番猜測。

會後,武駙馬回到家中告訴安樂公主:“你爸爸雖然很寵愛你,但他一張真跡都沒有給過我們。你可不知宴會當日,朝堂上下多少人對宗楚客那真是羨慕壞了。”公主聽後一大早就找她爸撒嬌怨言一通。異常寵愛女兒的中宗隨即打開國庫:“閨女喜歡啥,隨便挑吧!”(“傾庫悉與之”)

此外,眾多雅集現場,出現過各種意外的“翻車”。

《米襄陽洗硯圖》(局部)。作者/晁補之,來源/臺北故宮博物院

宋代書畫家米芾臨摹古帖,可以以假亂真,他甚至靠這個“手藝”掉包過許多書畫原作。他臨摹過的書作,常常被人當成古物收藏。

據傳,他臨摹過的一卷字帖輾轉落到了沈括手裡。在一次書畫雅會上,米芾藉著幾分酒氣,當面揭發沈括收藏的王獻之書帖其實是他的臨本。同為大佬的沈括,當時一臉懵圈,顏面掃地。


加了“美顏”的雅集繪畫

王羲之組織的蘭亭雅集,後世被很多畫家描繪。

繼蘭亭雅集之後,李白的桃李園、白居易的九老會、蘇軾的西園雅集等,也常被作為繪畫主題。

不過,這些畫並不是對現場的還原。如五代周文矩的《重屏會棋圖》,畫面本身並沒有還原當時兩位人物南唐中主李璟與其弟之間的愛恨情仇,以及背後的隱隱殺機,呈現出來的,是一幅祥和的氛圍。


《重屏會棋圖》。作者/周文矩,來源/臺北故宮博物院

而“西園雅集”的現場,也非李公麟《西園雅集圖》中的那樣。這些內容,往往都是畫家展示創作才能和技藝的題材,一個人開了頭,又會激發出同類畫家的興趣,再加上幾個能撐門面的詩文書畫,某一場雅集又成了談資。


《西園雅集圖》軸。作者/趙孟頫(傳),來源/臺北故宮博物院

而且,繪畫中還會加入許多虛構,比如竹林七賢題材的繪畫,便讓這七個人排排坐畫在一起。實際上,他們從未聚到過一起。

雅集真諦,在於志趣相投

通過前邊講述,我們發現,雅集之中,有很多“各懷鬼胎”的事情。不過,雅集之所以成為佳話,當然不是那些烏七八糟的事,而是因為其“無所謂門戶之章程,而以道義相契結”。比如,玉山雅集就是如此。


《玉山雅集圖》軸。作者/華嵒,來源/臺北故宮博物院

除了高舉道義大旗,相同的興趣才是根本。正如南宋詩人嚴羽所說:盛唐詩人唯在興趣。興趣相投之後,你還得遇到對了人。比如嵇康與呂安惺惺相惜,王羲之見到謝安無話不談……

相反,若沒有興味或志趣不投,在主辦方看來很熱鬧的雅集,也不過是一場走過場的表演。白居易有一首名詩《和韋庶子遠坊赴宴未夜先歸之作兼呈裴員外》就記錄了他參加一場所謂的雅集,但是因為自己不感興趣,就選擇了“摸魚”。

《香山九老圖》卷(局部)。作者/馬興祖,來源/美國弗利爾美術館

《世說新語·言語篇》有王羲之與謝安的一段對話,大意如下:

謝安:“中年以來,很容易感到哀傷,跟親友別離後,經常數日都感到難受。”王羲之:“年紀大了以後自然就會這樣,只能依靠音樂陶冶性情消愁解悶。可還擔心被兒輩發覺,影響愉悅的心情。”

這種感覺很像中老年人坐在一起敞開心扉談情感,怕年輕人聽到羞煞了自己——但這是他們之間談起來可以相視一笑、彼此心領神會的秘密。

蘭亭修禊圖(局部)。作者/錢榖,來源/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聊完雅集之後,更加發現,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我們現在談論的各種流行的翻車、吃瓜等等,確實都是前人玩過的。即便如此,它也堅定地提醒了我們:一生之中最大的幸事莫過於,找到遇到興味相通的人,做相通興味的事。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