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碑三不立,立後家人棄”,是哪“三不立”?立墓碑有何講究?

“墓碑三不立,立後家人棄”,是哪“三不立”?立墓碑有何講究?

喪葬文化作為華夏文明體系中的重要一員,承載著華夏民族千百年來對生命的敬畏,如果沒有生命便不會有燦爛盛大的文明。

史詩一般的傳奇歷史也要誕生於生命出現後,沒有了生命人類一切的成就將不再會有意義,人類的生命財產安全才是重中之重,生命的來之不易無法用單純言語來形容。

即便是傳說中擁有著九條命的貓,實際上也不會獲得死而復生的珍貴機遇,所謂的貓有九條命不過是傳聞中的調侃罷了,不論是小動物們還是人類都要學會珍惜生命。

僅僅只有一次的生命不只關乎到自身,父母養大孩子不是為了白髮人送黑髮人,有太多父母的願望只是希望孩子平安喜樂,而不是那些風言風語中要求孩子一定要出人頭地。

可見不論何時活下去都是頭等大事,這世上從來沒有熬過去的困境,或許眼下覺得無法跨越的溝壑幾年後便算不得什麼,如今認為快要塌下來的藍天也只是被烏雲擋住了。

華夏民族一直堅信著只要堅持不懈,雨過天晴的故事不論如何都會再度降臨,希望永遠是依靠奮鬥才能得來的珍寶,人生需要用希望作為努力目標而前行。

而在堅持的道路上人們往往會領悟到嶄新思想,比如認識到原來人生在世活下去的意義還有許多,小小苦難絕不能成為阻礙生存的絆腳石。

因此喪葬習俗橫空出世漸漸凝聚了太多生活真理,比如這句墓碑三不立,立後家人棄中的三不立,就能夠具體展現出有關喪葬文化的複雜,亦能看出立墓碑這件事有著諸多奧秘。

死者為大 冤冤相報

首先便是早已成為老生常談的風水問題,從逝者下葬再到舉辦葬禮這一系列活動的前提,都一定要以好風水與好運勢為基礎。

如若不然極大概率會被家族長輩指責,死者為大的觀念影響著華夏民族一代又一代,再如何生前的愛恨情仇也都應該隨風而去。

華夏民族素來不贊同冤冤相報的做法,復仇之路永不停止那麼何時才能走到盡頭,唯一的切入點便是讓仇恨跟隨死者一併離開,讓上一代的怨恨不必加註在下一代身上。

如此才能夠有效避免仇恨看不到盡頭的糟心狀況,當然對死者無限包容並不代表會忽視生者權益,生與死向來是相互依存二者缺一不可。

尊重逝者便等於在敬畏自身的所有,生命的珍貴早已不需要他人來特意告知,人們不能只重視個人性命而對他人的生命財產棄之不顧。

每一條生命都應該獲得同等待遇,外在光環並不能拔高生命本身的價值,災難面前生命的意義不分高低。

因此人往往在死後會獲得更多人的嘆息,生前犯錯過多也不會成為生者抨擊逝者的理由,畢竟逝者已逝生者儘管能再多說些什麼卻也是無用。

倒不如祈禱逝者來生能做一個積極向上之人,以大愛來化解怨恨這才是華夏民族堅守的底線,一般情況下逝者若是生前與普通人一癢不曾過於另類。

在死後身邊之人必定會力排眾難為其立碑,墓碑是每個亡靈證明來過這個世界的證明,其次也能督促著親朋好友們不要忘記了他們的存在。

若逝者們泉下有知當感受到生者的思念後,生前的心中怨懟或許更會就此消散,人是孤獨的載體卻萬萬不能全然失去旁人關懷。

死後立墓碑 不必要糾紛

當孤獨成為了常態人的七情六慾也會隨之泯滅,會變得越來越麻木甚至對世界失去了求知慾。

之所以會出現立墓碑這種紀念方式,是因為生者需要一種渠道來發洩對逝者的多年懷念,逝者亡靈並不想看到他們被世界徹底遺忘。

死亡從來不是人生的終點唯有被遺忘才是,奈何並非所有人皆適合死後立墓碑,第一鰥寡孤獨之類的人群儘量不要立墓碑。

一來是因立墓碑本身的花費就不低,即便這類群體生前與鄰里鄰居的關係匪淺,可涉及到金錢的事情總會引起不必要的糾紛。

誰家的錢也皆是一分接一分積攢得來的,尤其對於那些生活本就困難的人家來說,這筆費用只會加重他們的生活負擔。

而免去一部分窮困家庭的費用則又會引起他人不滿,索性眾人將逝者安頓好後即可也算是盡到了善意,另外墓碑必須定期打掃家裡沒後代的人絕不適合立碑。

第二種則是生前作惡多端的亡命徒,說穿了不論古代還是現代人們對罪犯都是零容忍度,罪人著實不該與心性善良的逝者享受同一種待遇。

立墓碑的前提是逝者要具備立碑資格,若是沒有為何還要挑戰社會道德底線去做呢,久而久之罪犯不立碑的規矩逐漸成為潛規則。

再然後便是死於非命之輩,通常當人們聽聞這類人的死因後難免會脊背發涼,普遍認為為這類人立碑會為自身招惹來晦氣。

漸漸地人們不再願意為死因蹊蹺的人立碑,不過這種情況到了現在已經好了許多,立碑過程中會開展大大小小的儀式。

這份繁瑣的流程在老一輩人眼中堅決不能略過,既是甘願傳承古老文化之人的堅持,更是基於對生命本體的一種珍惜。

此種情況下儀式繁瑣不能與快節奏生活很好融合的缺點,似乎搖身一變成為了無可替代的特點,再次印證了喪葬文化背後的民族色彩足夠濃厚。

三不立 精神寄託

這句話中所說的三不立相信多數人都曾聽聞過,至於後面半句話中的家人棄則是種警告,老祖宗認定的規矩早已通過了歲月考驗。

能跨越時代與高科技社會百姓的見面,這原本就是值得令人銘記的象徵,喪葬文化更多時候是作為精神寄託才浮現。

當人們陰陽相隔心中再如何熾熱的情感都無法訴說,尊重逝者等同於告訴生者要學會珍惜家人與親朋,生命有時候堅韌無比可有時候卻脆弱不堪。

當脆弱之時降臨如若再不打起警惕,待到生命真正逝去的那一刻方知後悔如何書寫,人已經走了滿腹的悔意也只能說給亡靈聽。

與其憋著心結後悔一生不如從初始便學著善待生命,生命每一次在懸崖邊的徘徊都有可能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只有活著才會有機會見到美好明天。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