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國旅遊協會主辦的第四屆中國服務·旅遊產品創新大會在浙江紹興舉行。大會向行業推介的中國服務·旅遊產品創意案例展示了旅遊業改革發展的最新成果,業界反映,這對於凝聚行業力量和智慧,促進旅遊業高質量發展,提振消費、促進循環,具有重要意義。
綜觀這些創意案例,呈現出如下特點:紅色旅遊持續受到市場關注;建設鄉村休閒度假目的地已成趨勢,村民在旅遊發展中真正獲益;開發具有豐富業態的夜間經濟與旅遊集聚區,釋放城市活力,回應和創造新的消費需求;特色酒店推動目的地發展;酒店複合型產品成為潮流;旅遊演藝創新聚焦創意、標準兩大領域。
一
主客共享激活城市活力
在城市休閒、鄉村度假的流行趨勢下,雲南西雙版納告莊西雙景和新疆伊寧六星街植根於民族地區開發的具有豐富業態的夜間經濟與旅遊集聚區,在釋放城市活力的同時,滿足了不同人群的消費需求。
告莊西雙景為傣語,意為“九塔十二寨”,定位於打造集“文化旅遊、休閒度假、娛樂體驗、商貿居住”等功能於一體的沉浸式文化體驗空間,是我國旅遊城鎮遊憩商業區規劃和開發的新探索。經過十餘年的建設和運營,已發展成為人氣和美譽度兼備的文旅小鎮,受到越來越多遊客的青睞和喜愛。
告莊西雙景
雲南景蘭文化旅遊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李梅介紹,告莊西雙景以其豐富多彩的民俗節慶活動、各具特色的旅遊體驗形式、美不勝收的自然生態景觀和熱情友好的人文風情,正在成為西雙版納的城市形象新地標。遊客來到告莊,可以參與各類民俗節慶活動,主題各異的藝術館、博物館也推動了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田園城市·音樂小鎮”六星街景區位於新疆伊寧市,利用街區內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俄羅斯族、回族等多民族文化交匯的人文資源優勢,盤活了六星街歷史文化街區,成為新疆亮麗的都市旅遊區,也是居民和遊客共建共享的美好生活目的地。
六星街音樂角
在六星街景區,每年開展各類文化演藝活動數百場次,受益群眾百萬餘人次,扶持培育了390餘傢俱有豐富文化內涵和鮮明地方特色,兼具豐富性潮流性的各類經營主體,直接帶動千餘人居家或就近就業創業。
“我們採取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居民參與模式,對六星街區建築風貌、景觀肌理、生態環境、經營業態、民風民俗進行了全方位改造提升,堅持以文化旅遊休閒功能引領街區發展,實現了街區功能空間、歷史文化、市民精神情感等的延伸與更新。”伊寧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文博院副院長李金鳳表示。
二
鄉村旅遊讓老百姓從中獲益
當前,旅遊帶動鄉村振興已成趨勢,如何讓當地村民從旅遊發展中真正獲益?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於2013年發起的百美村莊,是針對欠發達地區鄉村發展落後的現狀而實施的項目,以“產業強、人才旺、生態美、文化興、治理好”五大振興為奮鬥目標,推動鄉村振興綜合示範村建設。
以河北省淶水縣南峪村為例,2016年,南峪村“麻麻花的山坡”村宿項目啟動,當年即實現合作社分紅10萬元。近年來雖受疫情影響,但“麻麻花的山坡”在2021年全年營業收入仍然超過170萬元。南峪村的村民眼見“麻麻花的山坡”村宿運營情況良好,越來越多人返回家鄉開辦民宿。2021年,南峪村還在基金會的指導下成立了旅遊民宿協會。截至去年,村裡已開辦村民自運營民宿50家,民宿相關從業者90餘人。
麻麻花的山坡
在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副秘書長王軍看來,發展鄉村旅遊,既要彌補村民的供給能力與城市遊客需求之間的差距,還要建立市場主體與當地村民之間的利益共享機制。“市場主體進入鄉村,必須使村民能夠持續受益,才能實現鄉村旅遊的可持續發展。”王軍說。
如果說百美村莊是助力欠發達地區推進鄉村可持續發展的成功範例,那麼貴州烏江寨則是探索了一條“村民參與、公司管理、政府主導”的鄉村旅遊發展新模式。
烏江寨
在項目建設之初,烏江寨面臨著村落社會結構空洞化,青壯勞動力外流,村級集體經濟薄弱等難題。經過6年的週期建設,烏江寨以恬靜的自然環境和濃厚的古村落氛圍為依託,以提高農民生活品質為基礎,打造“民居、民俗、民食”的黔北村落生態文明亮點。如今,已成為總面積5.08平方公里,集觀光、休閒、度假、會展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業態的旅遊目的地景區,為遊客呈現出一幅黔北民居群落的畫卷。
一直以來,烏江寨深入挖掘黔北文化,讓傳統的民俗文化得以保護、傳承,從而激發群眾參與鄉村文化建設的內生動力。“截至目前,景區經營業態達96個,已基本聚集吃、住、行、遊、購、娛全要素產品。同時,將景區利益與群眾利益緊密連接起來,打造旅遊扶貧新樣板。景區全部投入運營後,可解決當地群眾直接就業2000人以上,間接帶動就業數萬人,形成旅遊上下產業鏈,成為助力鄉村振興新引擎。”烏江寨總規劃師陳向宏說。
三
旅遊演藝更要有文化內涵
近年來,全國各地大型實景演出層出不窮,成為旅遊新的增長點。
誕生於2006年的《長恨歌》以白居易的敘事長詩《長恨歌》為藍本,在故事的發生地華清宮,真實再現了大唐盛世的恢弘氣象和唐明皇與楊貴妃千古絕唱的愛情傳奇。
《長恨歌》
陝西華清宮文化旅遊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魏寅表示,演出17年以來,《長恨歌》圍繞舞劇創意、劇情優化、舞美設計、音樂燈光以及現場管理,總結出一條文化挖掘、市場運作、產品升級、標準化管理的創新思路,為旅遊景區打造精品演出項目提供了一定的經驗借鑑。
“一場演藝一時受歡迎可能不難,難的是月月年年經久不衰。《長恨歌》做到了用高標準固化創新成果,用創新推動標準升級。陝西旅遊集團以《長恨歌》為突破口,又成功推出多場大型演藝,對推動全國旅遊演藝行業集約化、規模化發展作出了貢獻。”中國旅遊協會會長段強說。
作為一部紅色題材藝術作品,大型舞臺劇《重慶·1949》通過《黎明前的黑夜》《嘉陵江的暗流》等九幕將重慶解放前夕發生在渣滓洞、白公館以及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重慶的故事濃縮在75分鐘的舞臺演出中。自2021年9月以來,累計演出近300場,近30萬人次通過演出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發揮了紅色文化資源和紅色教育基地的作用,填補了重慶主城旅遊演藝的空白,成為重慶城市文旅的新名片。
“《重慶·1949》通過對現代高科技技術的成熟運用,千姿百態的旋轉舞臺,蒙太奇演繹手法,極具震撼性的沉浸式體驗,緊緊抓住當代年輕人的審美取向,讓紅色教育潛移默化、深入人心。”重慶一九四九演藝文化有限公司總經理黃科說。
正如中國社科院旅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高舜禮所說,旅遊演藝應兼具觀賞與藝術性,更要富有文化內涵。旅遊演出演藝類型眾多、形式多樣,除了強調主題性和思想性以外,關鍵是把藝術性與觀賞性統一起來,既要讓觀眾覺得好看、賞心悅目,又要從藝術高度去要求,體現較高的藝術品位。
(本文圖片由中國旅遊協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