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展訊來啦!
春日裡除了賞花
別忘了看展喲!
譬若香山——犍陀羅藝術展
本次展覽由故宮博物院和巴基斯坦國家遺產與文化署考古與博物館局共同主辦,旨在促進中巴兩國的相互理解,使中國民眾瞭解犍陀羅文化的深厚內涵與重要意義。古代犍陀羅的考古遺址主要分佈在今天興都庫什山和喀喇崑崙山的南端,這裡是絲綢之路連接南亞次大陸的重要樞紐,地中海文明、伊朗文明、中亞草原文明和印度文明的交匯之地,多元文化在此激烈碰撞後鍛造出豐富多彩的文明。展覽從古代犍陀羅文明發展的角度分為三個單元,選取了來自巴基斯坦和故宮博物院的文物共203件(套),其中巴方文物173件(套),為觀眾展示犍陀羅文化的藝術魅力及其影響。
展覽時間:3月16日-6月15日
展覽地點:故宮博物院
逐夢寰宇問蒼穹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十年成就展
展覽以“回望飛天路、奮進新徵程”為主題,共分領導關懷、光輝歷程、輝煌成就和發展展望四個板塊,全面系統回顧工程全線三十年來自信自強、奮鬥圓夢的輝煌歷程,重點展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載人航天事業取得的跨越式發展和歷史性成就,突出彰顯出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新型舉國體制、堅持走中國特色發展道路的巨大政治優勢和實踐偉力,生動展現了廣大航天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昂揚精神風貌。主要展品包括可步入艙內參觀的天和核心艙1:1模型,空間站組合體1:4模型,長征二號F、長征七號、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等模型,還有航天服、神舟十三號返回艙、火箭發動機、環控生保設備及飛行任務搭載的黨旗等實物,新一代載人飛船及月面著陸器等未來載人登月主要飛行產品模型更是首次展出。展期內還將在國家博物館組織多場載人航天科普教育活動,由航天專家介紹工程三十年發展歷程和建設成就,航天員分享訓練過程及執行飛行的經歷感悟。
展覽時間:2月24日起
展覽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
癸卯金安
二〇二三新春展
本次展出的藏品上起商代下迄20世紀初,涵蓋玉器、瓷器、銅器、石器、骨角牙器、書法、繪畫等多種形式。其中3000多年前的「癸卯」卜骨顯示出中華文化綿延不斷的生命力,而唐代至清代的多件玉石兔飾或奔或伏、或坐或佇,憨態可掬,呈現出不同時代的匠人巧思。兔主題展品之外,多件取意吉祥的文物和時令書畫也將並列展出,以增添喜慶祥和的節日氛圍。
展覽時間:1月18日起
展覽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
智慧之光
中醫藥文化展
本次展覽以中醫藥文化為主線,展出超過500件(套)文物,輔以逾200件(套)藥材實物,從發展歷程、防治觀念、醫學典籍、中醫藥材、診療器具、未來展望、國際合作等不同角度出發,力求充分展現中醫藥文化體系的悠久歷史和獨特理念,反映中醫藥自主知識體系的形成、演進和對世界的傑出貢獻。
文物展品涵蓋玉石、陶瓷、骨器、金銀器、古籍、書畫等類別,重要展品包括商代玉石杵臼、明代針灸銅人、元代《新刊補註釋文黃帝內經素問》,以及中國當代藥學家屠呦呦獲得的共和國勳章、諾貝爾獎證書等。
展覽時間:1月18日起
展覽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
盛世修典
“中國曆代繪畫大系”成果展
本次展覽包含“薪火相傳 代代守護”“千古丹青 寰宇共寶”和“創新轉化 無界之境”三大版塊,以圖像、文字、視頻、新媒體等多元展示手法,呈現“中國曆代繪畫大系”所反映的中國古代繪畫的宏富成就。在三大版塊集中亮相的1700餘件歷代繪畫精品的出版打樣稿檔案,是國內藏品與流散在世界各地的中國繪畫“國寶”的一次集合匯聚,更是中國美術發展歷程的生動寫照。
展覽時間:2022年9月29日起
展覽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
片羽重輝
國家博物館文保成果展
以文物保護工作為主題,堅持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策展理念,系統梳理了國博百餘年來在文物保護領域所做出的貢獻,展示了文保理念與技術的發展與進步,體現了不同時期文物保護的特點與成就。引導觀眾通過展覽認識文物檢測、研究、保護、修復和複製的流程,瞭解國家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的發展。
展覽時間:2022年8月10日起
展覽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
積厚流廣
國家博物館考古成果展
以國博百餘年考古發展歷程為線索,用240餘件文物及相關考古資料展現國博考古工作百餘年來的豐碩成果。1921年,河北鉅鹿宋城的發掘,揭開國博百餘年考古的序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博考古開始以田野考古為主,後陸續開拓水下、遙感與航空攝影等考古領域。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博考古逐漸向西北地區和邊疆民族地區傾斜,重點圍繞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探索反映東西方文化交流互鑑、古代絲綢之路形成與變遷的代表性物證。
展覽時間:2022年7月2日起
展覽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
和合共生
故宮·國博藏文物聯展
由故宮博物院與中國國家博物館共同主辦的“和合共生——故宮·國博藏文物聯展”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此次展覽是故宮博物院與中國國家博物館首度聯手推出的特展,本展覽依託故宮博物院和中國國家博物館的豐厚典藏,通過“天地同和”“萬邦協和”“宜民安和”“樂在人和”四個貫穿一體的單元,探尋中國“和合”文化的歷史淵源,展示中華民族“尚和合、求大同”的發展脈絡,弘揚中華文明的當代價值和世界意義。
展覽時間:2022年9月28日-2023年4月16日
展覽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
畫中三千界
首都博物館館藏明清道釋人物畫像展
道釋人物畫像是中華傳統美術門類,其藝術風格濃烈、畫面內容豐富,是宗教美術中的集大成者,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強大的生命力與創造力。本次展覽甄選館藏明、清兩代道釋人物畫像精品百餘件,以實物展出和數字展示相結合的方式,為觀眾呈現了皇家敕造、民間捐制、文人情懷等多種風格與類型的宗教美術作品,讓觀眾在參觀展覽的過程中領略古人高超的繪畫技藝及美好的精神寄託。除水陸畫外,本次展覽亦展出白描、金繪等多種風格的羅漢手卷,為觀眾呈現區別於水陸畫富麗風格的文人情趣。
展覽時間:1月20日-7月23日
展覽地點:首都博物館
中國傳統建築模型製作技藝展
本次展覽將呈現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收藏的超過20件古建築模型,結合繪畫、測繪圖紙和照片,梳理中國傳統建築營造技藝相關學術成果。策展方還邀請非遺傳承人現場表演傳統建築模型技藝,參觀者得以近距離欣賞古建築模型的製作方法。
1930—1940年代,以梁思成為代表的中國營造學社成員對一批珍貴古建築遺存進行了現場考察與測繪,新中國成立後,北京文物整理委員會請匠師根據中國營造學社的測繪數據製作了建築模型。“大匠之心”展區陳列了這批模型,包括南禪寺大殿、獨樂寺觀音閣等。
“映照之韻”展區將呈現古建築模型、油畫、多媒體影像和空間造景,重點介紹明清北京古建築之美。這一展區最值得關注的展品是俄羅斯畫家畢古列維奇於1940年代創作的油畫和彩色粉筆畫寫生作品,描繪了北京的景山富覽亭、紫禁城端門、北海白塔。
“結構之趣”展區聚焦中國傳統建築中的樑架和斗拱,展品包括佛光寺大殿樑架模型、故宮轉角鬥拱模型、善化寺大型寶典轉角鬥拱模型等,向參觀者介紹古建築營造基礎知識。
展覽時間:3月20日-6月25日
展覽地點:文化和旅遊部恭王府博物館
二十世紀初中國古文獻四大發現展
展覽由國家文物局指導,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敦煌研究院、甘肅簡牘博物館、國家圖書館(國家典籍博物館)聯合主辦,共分為“殷墟甲骨”“居延漢簡”“敦煌遺書”“明清檔案”四個專題。殷商甲骨文、居延漢簡、敦煌遺書、明清內閣大庫檔案是20世紀初中國學術的“四大發現”。“四大發現”的相關文物,有的收藏於國家圖書館,有的收藏於各地博物館、研究院,還有的收藏於相關檔案保管機構。本次展覽首次將分藏於各處的四大文獻薈萃一堂,展出面積近3000平米,集中了甲骨、簡牘、敦煌遺書、明清檔案等多種類型的珍貴文物文獻共249種,382件,也是目前為止“四大發現”文物最大規模的展覽。
與此同時,國家圖書館和京港地鐵合作的M地鐵·圖書館項目推出“探尋文明的印跡”專題活動。乘客從國家圖書館地鐵站E口內進入展區,可以看到殷墟甲骨、居延漢簡、敦煌遺書、明清檔案四個主題的文物仿製品11種,與展區中大幅文物海報相互輝映,為乘客帶來便捷的觀展體驗。
展覽開展後,為進一步擴大宣傳效果,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家圖書館將通過直播活動、線上展覽等方式增進與觀眾的互動;聯合字節跳動公益共同開發該展覽“線上超現實看展體驗項目——古籍尋遊記”,選取重要展品近30件,利用VR技術並配合相關硬件,生動講述展品故事,將文物陳展與VR技術深度結合,藉助虛擬現實技術讓古籍“活起來”。
展覽時間:1月14日起
展覽地點:國家典籍博物館
攻金之工
亞歐大陸早期金屬藝術與文明互鑑
本次展覽以日本平山鬱夫絲綢之路美術館藏近300件金屬類文物為主,並聯合國內多家文博機構,展示亞歐大陸的金屬藝術,跨越4000年,包括兩河流域、安納托利亞、地中海地區、伊朗高原、高加索地區、巴克特里亞-馬爾吉阿納文明考古共同體、歐亞草原、中亞、南亞、東亞和東南亞,以及中國北方(新疆、河西走廊、長城沿線)等區域,呈現金屬藝術的起源、發展和傳播的歷史,以期映照亞歐大陸上不同地區和文明的差異性、相似性和彼此交流互鑑的軌跡。
展覽時間:1月15日-4月16日
展覽地點: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內容來源:文字內容、圖片來源於網絡,如原版權所有者不同意轉載的,請及時聯繫我們,以便於立即刪除該作品。
關於我們
招聘合作
1、歡迎兒童培訓教育機構、京郊周邊風景區、市內青少年益智機構精誠合作。
2、誠聘兒童教育工作者、自然教育工作者加入我們的團隊,待遇從優。
3、常年誠聘志願者,熱愛自然的大學生或週末時間充裕者,精通動植物、地質、天文的研究生優先,懂攝影、會開車朋友的優先。
合作與應聘:有意者聯繫陳老師 18515817806,微信同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