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山石產於福建福州北郊壽山村附近,因稀少珍貴、石質溫潤、柔而易攻、色澤美豔而著稱於世,是優質的雕刻石和觀賞石,有“國之瑰寶”的美譽。以壽山石為原材的壽山石雕是閩臺民間工藝的優秀代表。在兩岸經貿、文化交流活動中,壽山石成為凝聚海峽兩岸人民的情感和文化共鳴的重要橋樑之一。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共同主辦,福建博物院承辦的“源·緣——閩臺藝術展”中,第三部分“藝蘊天工 小康大同”就展示了一批閩臺藝術家雕刻的壽山石精品。
捧獅羅漢芙蓉石擺件
人物獅鈕芙蓉石方章
壽山石雕刻品的出現至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壽山石有細、結、潤、膩、溫、凝的特點,晶瑩滋潤,品種繁多,是上等的雕刻彩石,民間稱之為“石帝”“石後”,並有“貴石而賤玉”之說。壽山石中以田黃石料身價最高,素有“一兩田黃三兩金”之說。至清代,鑑藏雅玩壽山石漸成風氣,尤以康雍乾三代為盛。清宮對於壽山石的需求量巨大,不僅用於帝后印璽的雕刻,也用於製作文房用品、陳設擺件等。
林清卿雕薄意夜遊赤壁昌化石方章
王炎銓雕薄意杏林春燕水晶凍石方章
20世紀
福建博物院藏
清代同治、光緒年間,福州的壽山石雕刻形成了東門、西門兩大技藝流派,以林謙培、林元珠為代表的“東門派”擅長於人物、山水、動物的圓雕,以潘玉茂、潘玉泉為代表的“西門派”則從傳統的印鈕技法中創造出具有文人畫特色的薄意技法。林清卿為“西門派”主將,清末民初福州西門外鳳尾鄉人,鳳尾村也是福州壽山石雕“西門派”的中心。林清卿以刀作筆,將文人畫的審美意境運用於印石雕刻中,融畫理於雕技,獨闢蹊徑,重典雅,工精微,擅於掩瑕顯瑜,作品極具詩情畫意,開創當代薄意藝術之先河,被譽為“西門清”,取得前所未有的藝術成就。
獸鈕“蘭泉”都成坑石扁方章
雙螭鈕芙蓉石方章
印鈕又稱鈕雕,指印章頂部的雕刻,對印章起裝飾作用。壽山石用以治印後,其印鈕雕刻也隨之發展起來,在繼承歷代鈕飾傳統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自身的石質特性,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壽山石印鈕雕刻最初以古獸為主,逐漸發展至有博古圖案、翎毛、魚蟲、花果、人物等多種類型,方寸之間氣象萬千。
劉北山雕馬鈕壽山石對章
劉北山,1995年出生於中國臺灣宜蘭,早年畢業於臺北工藝美術學院,擅長探索壽山石傳統雕刻藝術在當代語境下的延伸拓展。
“家鄉的板鴨”壽山石擺件
黃功耕雕“鄉音”杜陵石擺件
劉北山雕“思鄉”壽山石擺件
現代
擺件雕刻是壽山石雕技藝中的重要門類,閩臺藝術家利用壽山石的天然形狀、顏色及紋理,運用嫻熟的雕刻技巧,創作一批佈局巧妙並富有人文氣息的作品,傳達鄉味鄉情。
劉冬彥雕鈕冷旭制“文脈流芳”印章
現代
方寸之間寄深情,壽山石雕刻藝術蘊含兩岸同胞的血脈相通,文脈同源。自2016年開始至今,海峽兩岸中青年篆刻大賽已連續舉辦七屆。從第一屆的“篆以載道”、第二屆的“源遠流長”、第三屆的“文脈流芳”、第四屆的“壽同金石”、第五屆“有福之州”、第六屆的“百福來儀”到如今第七屆的“福澤東方”,此次展覽展出了歷屆大賽的主題印章。大賽旨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當代篆刻藝術的繁榮發展,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本文配圖源自“源·緣——閩臺藝術展”)
【相關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