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林雅
來源 | 一人一城(ID:yirenyicheng01)
最近公眾號又改版了,好多讀者反饋,無法看到獅子生活發的文章,為預防錯過一些重要信息,麻煩大家點亮【星標⭐️】吧~拜託拜託🙏🏻~,流程如下:
以下是正文▽
他們其實知道很多東西不再有用,但如果輕易丟棄,就好像又要經歷一場無法承受的別離。
與“垃圾”共處
Loneliness
老年人囤東西能囤到什麼地步?前不久刷到的一則新聞,可謂是刷新我剛建立起來的堆滿整間屋的認知。
人家直接把回收的廢品塞滿了整個房子,進不了屋,就打地鋪睡樓道上。
網友驚奇問:“屋裡到底是啥寶貝?”
街道無奈表示:“多次溝通無效。”
圖源:抖音@百姓關注
所以要問老人能囤到什麼程度,大概能囤到讓你無法想象的地步。
在香港,同樣也有這樣一位愛囤東西的伯伯(因老人家屬不方便透露姓名,便以伯伯稱呼),不過他不是囤廢品,而是垃圾和物品一起囤,囤了二十年,堆滿了整個37㎡的房子。
不久前,伯伯移居國外的兒子回港約他吃飯,他讓兒子在樓下等他,但過了許久,兒子遲遲都未見他下樓,上樓尋找卻發現他暈倒在地,送往醫院已為時已晚。
就這樣,伯伯倒在了自己的獨居屋,再也未站起。
他的家人至此才知道,伯伯有嚴重的囤積症,與“垃圾”已經一起共處了20年。
捨不得扔棄的囤積背後,是難以名狀的愛與思念。
大約一個半月前,殯葬禮儀師阿興收到伯伯家屬的求助,希望他幫忙處理伯伯的身後事。在瞭解伯伯家的情況後,他主動提出幫忙,去整理伯伯的遺物。
阿興常常舉辦生死教育課堂,每當遇上這種情況,就會邀請學員和朋友一起去做義工,上門提供服務。
也因此,他得以通過幫人整理遺物,瞭解到很多不同的家庭關係和社會狀況,而死亡之外,遠比他想象中的要複雜得多。
初看伯伯家門外,亮堂堂的走廊和乾淨的瓷磚牆,不禁讓人猜想裡面住的大概是一個經濟條件還不錯的人。
可等阿興和義工一打開門,只見屋內堆滿了雜物,一眼望去,幾乎沒有落腳的地方,連完全推開門都有難度。
從縫隙踏著雜物進屋,37㎡的家不論是客廳、廚房、臥室、廁所,都堆滿及膝的垃圾和物品,蟑螂從各個角落湧出來,似乎已經很久沒有丟棄過任何一件東西。
生鏽的罐頭不知過期了多久;
廁所的浴缸和衣物早已發黃;
臥室裡露出的床鋪、被單、衣物上,更是佈滿了蟲子,床旁邊還有幾十瓶防蚊蟲叮咬的藥。
這樣的房子,真的能住人?
據伯伯的兒子敘述,每次他和家人回來探望,父親從不讓他們來家裡,只讓他們在樓下等。
在家人的記憶中,伯伯似乎又是住這裡的。
阿興此前對伯伯一家的瞭解並不多,只知道伯伯的妻兒早在20多年前就移民到了美國,伯伯捨不得朋友,也不想去,就一個人留在了香港。
要不是伯伯突然離世,他的家人至今都不知道他有如此大的囤積問題。
幫助整理的Cat還記得,第一次走進伯伯家時,屋內的窗戶都沒有打開,全部以紙皮箱封住,窗簾緊閉,還有塊木頭頂住窗門,“我估計被這種環境包圍著的他,感覺有安全感。”
隨著屋內的東西一點點清理,伯伯的一生也一點點被重組起來。
根據阿興的經驗,有囤積癖的人一般都有很多回憶。
果不其然,他們發現伯伯家有不少相機和腳架,通過陳舊的照片還能看到不少老香港的痕跡。
伯伯喜歡收集郵票、騎電單車、使用電子產品。
50年代的電單車防風鏡,70-90年代的潮流物品和家電他都保存著。
他寫得一手漂亮的中英文字,家裡亦有各種各樣的英文書籍和筆記本。
能感覺到他是一個有知識和涵養的人。
同時,他還是位時裝愛好者。
除了收藏不同的時裝雜誌外,家裡的很多鞋子、皮包、衣服都是新的,似乎還傾向於用優質布料量身定製西裝。
屋中雖然亂,但一些東西仍然排列有序。
像口罩和收據都是整齊地放在一個小包中;衣櫃裡的衣服也是疊起來的;很多東西都由袋子裝著。
阿興認為,家屬眼中的伯伯應該是一個非常仔細的人,他們之所以不會懷疑他的狀況,或許是因為他平時的衣著打扮都是乾淨整齊的。
但這個舉步維艱的屋子,似乎不太看得出有生活的痕跡,廚房早已積滿了灰,衛生間也沒有用過的樣子,伯伯到底是怎麼生活的呢?
根據他家裡放著的一大袋酒店拖鞋和生活用品,Cat猜測他確實在這裡生活,但因為囤積的東西太多,所以是找其他地方洗澡和睡覺,
以她的觀察,伯伯工作時職位較高,加上這間房子地段較好,裝修也不差,“他應該是成功人士,”
由此,她像是瞥見了伯伯的晚年生活:
“他從很高的職位突然退了休,家人離開,好像突然失去很多東西。他孑然一身變得寂寞,開始不能自拔地囤積。”
囤積,似乎成了他思念家人和填充孤獨內心的唯一方式。
伯伯的兒子曾向阿興透露,小時候父親經常鼓勵他,很愛他。他們家庭關係良好,每次自己和母親回港,都會特意叫上父親一起吃飯。
一貫看起來開朗的父親,根本看不出會感到寂寞。然而在這間雜亂不堪的屋內,很多東西都跟家人有關。
像兒子兒時的玩具、書本、獎狀、證書、校服等,他都一一保存。
像他的日記裡,寫滿太太移民後,每次他們通話的點點滴滴。
兒子在那邊的工作情況,太太一天做的事情,吃了什麼,買了什麼,都被他細緻地記了下來。
屋內的每一件物品,似乎都在訴說著,他很思念家人。
整理師Cat覺得,這就是她當義工的意義,“不只是幫助在世的人,還可以幫助離世者傳達一些訊息。”
四天後,伯伯的家被一掃而空,家屬帶走了那些值得留念的物品,垃圾被清理,傢俬被搬走,只留下空蕩蕩的房間。
看起來,因長期被龐大雜物壓著而翹開的地板,成了“垃圾屋”唯一存在過的證據。
都說囤積症是一種病,但這背後,或多或少都有一個令人唏噓的故事,或是分離,或是失去。
所以指責家裡愛囤東西的人影響了正常生活的同時,不妨走進“垃圾”之內,聆聽他們對這些物品產生的強烈情感需求。
畢竟,每一次丟棄,都可能是無法承受的離別。
本文圖片主要源自:YouTube@
獅子生活合作聯繫方式:15875245670微信:siw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