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錢穆先生撰文《改革大學制度議》,提出“智識貴能匯通”,這是在現代中國大學教育語境下,最先出現的“通識”概念。近年來,清華大學從藝術角度切入,探索開展通識教育,為拓寬人才培養路徑提供了借鑑。
3月10日,第四屆清華大學“王步高通識教育獎”頒佈,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繪畫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李睦獲此獎項。作為積極探索並踐行通識藝術教育的典範,李睦除了講授大量專業課程外,還開設了多門通識課程,為非藝術專業的學生傳道授業解惑,以期讓更多人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向美而行。近日,美術文化週刊對李睦進行了專訪,探訪其在推行藝術通識教育過程中的思考和收穫。
▲ 李睦為“藝術的啟示”課上的學生講解
Q
美術文化週刊:您怎樣理解藝術通識?
李睦:藝術通識是一場生存教育,它能喚起人們的靈性。因此,藝術通識課不是大眾普及課,也不是專業課的壓縮版,其核心的點應該是“通”,打通專業壁壘、溝通心靈隔閡。
Q
美術文化週刊:您從什麼時候開設通識教育課程,當時基於怎樣的思考?
李睦:大約在20年前就開設了通識教育課程,當時思路上不太清晰,比較盲目,只覺得應該讓更多非藝術類專業的學生接受一些美育。最初採用大課形式,每節課有二三百人。但考慮到無法深入,於是逐年壓縮上課人數。近10年實行小班制,每節課30多人。
產生這個念頭源於我的藝術觀。藝術要產生社會影響力,只有在更多人參與的情況下才能實現。國家在藝術教育方面投入很大,但僅是專業學生獲益的話,對非專業學生是不公平的。而且對於大學生而言,能在大學裡接受藝術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如果缺失,意味著少了形成一種更豐富、更深刻的思維習慣的可能。
Q
美術文化週刊:這種思維習慣具體是指什麼?
李 睦:美育能夠使人觸類旁通、舉一反三。通過美育鍛鍊,可以使學生有興趣、有勇氣打破固定思維,在慣性思維裡做拓展,甚至進行逆向思維。創新能力不足有很多原因,其中一個就是思維僵化,受困於“標準化”,就繪畫而言,其先天就具備探索和實驗精神。在藝術通識課上,學生可以自由地把所思所想呈現在畫面上,大膽地釋放自己的內心,打破對標準的畏懼,突破“唯一性”的禁錮,重塑觀念。
Q
美術文化週刊:藝術通識課程基於怎樣的課程體系和內容來實現以上目的呢?
李睦:以通識課程“藝術的啟示”為例,內容主要分為理論和實踐兩部分,具體分為“聽說讀寫畫”5個環節。“聽”不是簡單的輸入,每節課我會把講課提綱發給學生,他們在聽課過程中要把聽到的問題、想到的問題以及質疑的問題隨時記錄在提綱上,這些材料課後需要收回,我根據筆記判斷學生是不是感興趣,是不是在思考;“說”是學生根據設置話題進行討論,大家可以自由地發表看法甚至爭論;“讀”的方式很多樣,除了閱讀書籍,還可以到博物館裡品讀藝術品等;“寫”是指學生通過文字表達自己的思想。
“畫”是評估學習狀況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畫畫是和自己的內心世界以及對既往藝術認知的博弈。創作的過程會有點痛苦,學生需要把自己的內心通過繪畫的方式展現出來,這其中會有轉換、接納,並變得更寬容。之前大家慣於用唯一的標準衡量一切,包括衡量自己,我們要通過繪畫破除原有觀念。或許這對現行教育是一種彌補吧。
Q
美術文化週刊:學生的體驗是怎樣的?是否達到了預想的效果?
李睦:學生們對新鮮事物包括內容和科目充滿好奇和興趣。但是,畫完後他們會發現畫面和原來設想的有差距。他們會產生提高畫技的需求。這時老師會有意識地指導學生:什麼是藝術的標準?它是不是唯一的?是不是隨時代的改變而改變?這些思考慢慢地滲透到教學過程中,在這一過程,學生們被桎梏的思維一點點放鬆、解開,學生會逐漸思考如何處理經典與自己的關係,既尊重自己的獨特性,也尊重經典的藝術價值,而不僅僅把經典當作紀念碑,永遠亦步亦趨。打破慣有思維的過程很艱難,但是過了這個階段就是海闊天空,他們會感慨:“我還可以這樣想,還可以這樣畫?還可以通過這樣差異性的研究來獲得前所未有的思考,這種感覺太棒了!”
檢驗課程是否有效,關鍵看課程是不是觸及一些根本問題。我們需要雪中送炭,不是錦上添花,猶如對症下藥,給學生送去需要的東西,我自己也覺得這是個挑戰,但希望能推動產生一些根本性的改變。
Q
美術文化週刊:在執教通識課程的20多年中,教學體系和內容發生了哪些變化?
李睦:應該說一直處於調整狀態,也是教學相長的過程。於我個人而言,要查閱大量的資料、接觸不同學科的老師和學生,始終保持著學習、體會、思考的狀態,帶來的就是課程本身的改變。甚至和學生們的一次討論、看幾篇學生的文章都會讓我隨時調整這節課的內容,每個學期的教學大綱也都會有改變。當然,也會遇到超越了我的知識範圍和控制能力的內容,但這些都是可以被討論的,同學們表示理解,我也在思考,是不是可以把自己尚未想成熟的東西,以及正在思考的東西帶到課堂上,讓學生們一起參與思考。
清華大學目前有一個通識教育的研究小組,包括社科、人文、自然科學以及藝術學科,老師們經常一起討論,發現彼此之間的共性很多,我也結識了哲學、自然科學、生命科學、計算機專業的老師。2011年,我們開設了一門“藝術、哲學與科學”的藝術通識課程,就是希望經由藝術與哲學的思考方式或者思考途徑去重新認識、理解什麼是科學?科學精神是什麼?希望大家能夠打通藝術、科學和哲學之間的專業壁壘。
Q
美術文化週刊:今後在通識教育方面有哪些規劃?
李睦:希望能夠將通識教育進一步推廣,現在清華大學有很多老師都加入進來,包括美院老師,因為學校的支持,越來越多的老師對通識教育給予了關注。學校還錄製了線上通識課程,推廣到其他大學。我還在其他大學講授通識課程,雖然辛苦,但希望自己所做的工作能像一顆種子一樣,生根發芽,不斷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