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跬步以至千里

近日,教育部發布了《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將公共藝術課程納入各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學生修滿公共藝術課程2個學分方能畢業。從網絡反饋來看,這一規定受到了各方好評,表明全社會對於藝術教育的熱切期盼和強烈支持。

雖然我國中小學教育並不缺乏藝術教育課程,但落實得並不盡如人意。實用主義仍然是國人在教育領域最優先的選擇,由於巨大的學業壓力,中小學(尤其是初高中階段)偏向於知識性學習而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藝術課程。大學階段雖然學生有時間,但由於就業壓力、個人興趣、大學辦學性質和學科專業不同等因素,往往會造成藝術課程不足的情況。從這個角度看,趁青少年在大學階段有時間、有條件的情況下,大力普及在中小學階段缺失的藝術教育正是對教育內容體系的完善和補充。這次《綱要》提出的“構建面向人人的課堂教學和藝術實踐活動相結合的公共藝術課程體系”,或許正是看到了高等教育在藝術教育方面存在的不均衡現象,顯然這是一個及時且必要的指導性文件。實際上,還隱含著一個更深的命題,即我們為什麼需要進行藝術教育?

藝術教育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需求。人立於世,追求的無非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在今天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樣一個物質高度發達的階段,精神需求無疑變得更加迫切。文雅的、精美的、高尚的藝術產品是精神之所需。青少年正處於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用高尚的情操塑造他們的人格,用優秀的作品鼓舞他們的人生,正是藝術教育需要承擔的任務。

當然,藝術教育也是教育本身的需要。人類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優秀藝術成果,傳承這些優秀成果是教育的功能之一。藝術教育的最重要功能是審美,即在紛繁複雜的世界裡教人什麼是美、什麼是醜,這一點上藝術教育與教育內涵具有共通性,所以缺乏藝術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在大學階段普及藝術教育具有明顯的優勢,已進入青春期的學生們對藝術的理解和執行能力更強,對藝術的需求更旺盛。所以除了有深厚的專業課程,還需要有多層次的公共藝術課程滿足他們的心靈需求,佔領他們的閒暇時間,以此為載體,更好地實現教育的價值。

藝術教育還能滿足人民群眾更高層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尤其是青出於藍的年青一代,他們需要在更高的精神領域攀登。因此藝術教育需要將美術、音樂、戲劇、電影、文學等領域的優秀成果介紹給他們,引領他們在藝術的世界翱翔,探索思想與精神領域的新境界、新高度,起碼應該為他們打開藝術世界的一扇窗。

中國文化傳統歷來重視藝術教育,從周朝“六藝”對藝術教育的懵懂探索,到孔子“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對文藝、音樂、舞蹈等藝術教育與社會和諧穩定的關係追尋,再到文人對琴棋書畫全面修養的要求,形成了一套綜合的藝術培養標準和思想,源遠流長。在現代高度發達的文明體系中,一方面人的價值被凸顯,另一方面藝術研究成果豐厚,因此進行更優秀的藝術教育勢在必行。

正如《綱要》指出的:“公共藝術課程對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塑造健全人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和作用。”關於藝術教育的種種好處還可以羅列出很多,只是多少年來,藝術教育因為沒被列為考試科目而被忽視,我們的藝術教育還沒有成為人們的自覺行為和教育剛需。而《綱要》明確將公共藝術課程列為我國高等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併為建設這個課程體系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和量化標準,必將推動我國的藝術教育向前跨越。也有網友指出,《綱要》有蜻蜓點水之嫌,只不過是讓藝術教育流於形式。持這種聲音的人本質上不是反對藝術教育而是希望更加重視藝術教育。筆者堅信以文件的形式予以規定和要求必定是藝術教育良好的開端,畢竟只有積跬步才能致千里。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