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這幾天,2023年國考即將出分的消息,在熱搜上居高不下。
你有沒有發現,曾經被父母按頭考公,卻依然不為所動的年輕人,這幾年對體制的看法慢慢變了,他們:
陳麗是一所普通本科院校大四的學生,不同於身邊同學,有的剛剛經歷考研,有的陸續參加實習,她早早就給自己的未來規劃了兩條路——考公或考教資。
為此,她從大二就看書上網課,一遍遍地刷題,大四下開始關注全國各地的公務員招考信息。
從廣州、深圳再到杭州,甚至是軍隊文職,只要符合條件她都會報名。
“其實我很清楚,像我這樣的人,能力平平、家境普通、學歷一般,不管將來怎麼打拼也難以完成階層逆襲。而想要完成逆天改命,唯一的方式就是考公,爭取一畢業就上岸。”
對於剛畢業的年輕人來說,他們很早就意識到這已經不是一個依靠才華就能兌現財富的時代。
而考公,能讓他們在告別象牙塔後,迅速在群體找到新的歸屬感。
曾在北京某大廠負責銷售的他,對未來躊躇滿志,想幹出一番事業,闖出一番天地。
“與其說是工作壓力,不如說是現實倒逼著我必須考公。我們這個行業競爭異常激烈,永遠都有比你年輕,有幹勁的新人加入。
我已經30了,在北京沒車沒房,家人也提供不了什麼幫助,所以當我決定放棄月薪3萬的工作回家考編時,他們都十分支持。”
李青選擇考公的理由,也是眾多想要回到體制內的職場人心態的縮影。
想拼一把,靠努力奮鬥升職加薪,可是外面名校畢業的,大廠辭退的,35歲以下的,大有人在,人家公司憑什麼要你。
現實的圍困下,考公,也就成了他們人生當下的最優解。
60、70年代那會,人人都渴望擁有一份安穩的工作,不管錢多錢少滿足溫飽就好。
到了80、90年代,經濟蓬勃發展,大家又紛紛拋棄體制內的安逸,琢磨起下海經商。
而時至今日,彷彿經歷了一個輪迴,“體制熱”又繼承到了這屆年輕人身上。
他們從開始的渴望北漂大廠,到經歷社會的錘鍊毒打後,又想盡一切辦法追求老家編制上岸。
事實上,從2020年以來,“考公熱”就在持續升溫。
有數據顯示,2022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共有212.3萬人通過了用人單位的資格審查,而考試共計招錄3.12萬人,通過資格審查人數與錄用計劃數之比約為68:1。
而在上週剛結束的考研中,考錄比也不過大概是4:1。
在新聞媒體報道中,西藏自治區郵政管理局阿里地區郵政管理局一級主任科員及以下一職,競爭比為20813:1。
但這依然沒能擋住無數年輕人加入浩蕩考公大軍,卯著勁卷在體制編。
隨便打開社交媒體,和考公有關的經驗筆記下,點贊過萬評論過千,全在留言接“上岸”。
近些年,互聯網大廠、科技公司不時傳來的裁員潮、降薪潮,也在不斷助推“考公熱”。
互聯網行業高速增長時代已經過去,這幾乎已經是所有人的共識。
企業必須重新調整戰略去適應新的發展,但對於身處其中的員工來說,他們也正面對著人員飽和和難以晉升的現實。
年輕的人進去等著被內卷,年紀大了等著一腳被踢出去,誰也不想成為這樣的工具人,重複這個死循壞。
於是越來越多職場人轉身擁抱體制,尋找一條暫時的退路。
其實這幾年,“不確定性”是每個人都繞不開的關鍵詞。
他們迫切希望在前進道路中,能找到一條穩定的,能帶給自己安全感的道路。
而考編,無疑就是最形式化的穩定,也是安全感最好的依託。
“說句很現實的話,在這個時代,想找一份有雙休、不加班、月薪5000+且按時發、按規繳社保,能35歲後不被辭退、幹到65歲正常退休拿養老金的的工作,看起來簡單、要求不高,但實際上卻非常難。”
“每天朝九晚六,一日三餐吃食堂,葷素搭配還有水果酸奶,一頓才五塊錢。公積金很多,上班幾年就能實現買房買車的夢想,別說父母覺得好,我也覺得挺好的。”
“自從我妹考上公務員後,在親戚朋友眼中她是最有出息的,在應酬飯桌上她是縣裡的領導,在單位裡她是最有前途的年輕幹部。
想一想父母為什麼總要我們考公,因為他們已經嚐遍社會冷暖辛酸,比我們更早認清現實而已。”
這個時代,擺在年輕人面前的選擇看似有很多,但其實沒有什麼選擇空間。
考編考研,進國企,表面上是謀求一份穩定和體面,背後實則蘊含他們對工作有新的思考和認知。
不再企圖從外界環境獲得信心,而是緊緊抓抓周遭一切能確定的東西,積蓄對自我和生活的掌控感。
不用擔心自己某一天突然會失業,不用焦慮父母生病了怎麼辦,不用擔心無法為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資源……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編制對年輕人的誘惑,已經不僅僅象徵著一份工作,更是個體對於風險的對抗能力。
那麼,對於已經進入編制隊伍的年輕人來說,即使經過重重關卡成功上岸,但體制內真的能給他們想要的安穩與舒適嗎?
作為過來人,已經在基層工作2年的林磊,開始感受到理想和現實之間的落差與無奈。
原以為,體制無非就是拿著不上不下的工資,做著不多不少的事,但實際,每天光是大量文字勞作,抄筆記、寫材料就讓他焦慮不已。
再加上現在的問責越來越多了,他還要時刻應對上級的一些考核和檢查,一旦有緊急任務,通宵加工也是時有的事。
身邊有同事不滿2年就被調走了,但就他所知道的,大多都是家裡有條件。
“我時常會後悔,為了快速上岸選擇遠離家鄉的鄉鎮,現在的生活看似舒適,卻無處不在枷鎖中。
所以,如果不是抱著強烈的責任感和進取心來考編,那就先想想,自己能為了十幾年的穩定,選擇熬下去嗎?”
相比於林磊的空虛苦惱,副主任科員徐雲,考上公務員用了5年,辭職只花了3分鐘。
他也從不掩飾自己的野心,體制雖然很穩定,窮得也很穩定。自己創業,雖然也談不上財富自由,但至少收入是以前的5倍。
“其實不是所有的行業都跟互聯網一樣,很多行業更看重的經驗的積累和人脈,三十多歲才開始真正發力。
但在這個信息時代,部分媒體為了迎合公眾和輿論,喜歡渲染焦慮的情緒,很多人根本沒意識到自己所接觸的信息都是被篩選過的,只是一味的附和。
公務員確實是不錯的選擇之一,但穩定只能保證不失業,僅此而已。”
不管怎麼樣,我們都得承認,考公也許是通往安穩生活的最佳選擇。
但倘若只把它當成逃避現實的工具,到了體制內還是會發現,這種營造的穩定並不真實,現實世界的困境並不會因為逃避而消失。
畢竟,對穩定性的追求這件事,本身就伴隨著極大的不穩定。
這幾年考公的聲音實在太大了,豆瓣、微博、小紅書到處都能看得到討論上岸的話題。
再加上各大內容平臺的推薦算法,單一的同質化信息不斷加深信息繭房效應。
讓很多人有種“混不下去就考公,想考就能考得上”的錯覺。
如果說高考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第一志願不行還有第二志願;那考公就是千軍萬馬走鋼絲,不僅需要實力,更需要博運氣。
只是勝利者光環,讓大眾天然將目光聚焦在一小撮上岸的人身上,而失敗者,習慣了保持緘默。
所以,如果你也有考公的計劃,建議你先問問自己這個幾個問題:
有沒有脫產備考的底氣?能堅持N刷幾次?做好最後不得不或者重新進入職場的準備了嗎?
別總想著短時間內獲得一切,也別因為焦慮和從眾,一股腦躲進考編。
先想清楚自己的核心需求是什麼,擅長什麼適合做什麼,然後堅定地貫徹自己的選擇,踏實走好每一步。
這才是每一個想要進入體制內的年輕人,應該考慮的問題。
當你無論面對什麼樣的新處境,都有把日子過好的能力,未來才能有力氣過得更好。
也希望,每位奔著穩定工作而進入公務員隊伍的各位青年才俊,能真心為百姓做點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