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們三易生活在三星Galaxy S23 Ultra的評測內容中曾提及,彼時它的拍照軟件優化似乎還並不到位。所以根據以往的經驗,這很可能意味著三星方面會在短期內為其帶來大幅度升級的軟件更新。
就在這篇評測發佈不到一個月後,近日在Galaxy S23系列的最新系統更新中,就帶來了一大批相機相關的功能改進和算法增強。其中,就包括了諸如對焦性能的改進、夜景畫質的增強、視頻防抖效果的強化,以及降噪算法的進步等內容。
在此次Galaxy S23系列機型的影像功能改進中最讓我們感興趣的,反而不是那些與畫質相關的內容,而是一個看似無足輕重、甚至可能很多人永遠都不會用到的小變化。
這就是“允許用戶在圖庫裡立刻刪除剛拍攝的照片,即便其正在處理過程中”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要充分地理解它,就需要將時間倒回到智能手機相對早期的時代。在當時,智能手機的計算性能、AI性能還遠沒有現在這麼強大,所以大部分機型的影像設計思路,基本上就與當時的數碼相機都沒有什麼兩樣。
簡單來說,就是當用戶按下快門的時候,手機就只是從CMOS獲取單幀的畫面信息、將其保存為照片,然後就完事了,即沒有場景識別、也沒有多幀合成降噪,更沒有HDR算法和什麼“夜景模式”了。
在這種情況下,早期用手機拍出的畫質當然就並不理想、噪點也自然很多,但同時也確實具備一大優勢,那就是在按下快門後,幾乎馬上就能看到生成的照片、而無需等待。甚至在部分機型上只要按得足夠快,就能持續進行“手動連拍”。
但大家都知道,智能手機相比單反和單電相機有兩個最大的劣勢,就是鏡頭的進光量不夠大、CMOS尺寸也不夠大。所以如今的手機普遍都用上了多幀降噪、“計算攝影”,它們在拍照時候本質上早已不再只是拍攝“一張照片”,而是會在內部自動連拍很多張,然後在完成拍照後再將所有的畫面幀進行合成,並用算法對其進行後期的進一步細節、色彩增強,甚至是修正。
很顯然,這也就意味著對於現在的手機來說,“拍照”之後的計算量要遠遠大於此前的老機型。但是站在廠商的角度來說,如果他們直接將這個計算的過程表現在“相機APP”裡,就會變成用戶每拍攝一張照片都要等待幾秒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再拍下一張。
而這樣的體驗,毫無疑問絕對算不上好。所以如今的絕大多數手機都採用了一個“取巧”的設計,就是將每拍完一張照片後的計算、優化過程,隱藏在圖庫界面、而不是相機界面。
換句話說,就是哪怕上一張照片還沒有處理完,手機也會允許用戶立刻拍攝下一張。只不過連拍多了後,再點進圖庫裡查看剛剛拍攝的照片,就會看到一批處於模糊狀態、或是色彩不正常,顯示“正在處理中”的圖片。而三星此次所謂的“允許用戶立刻刪除剛剛拍攝的照片”,其實指的也就是這類還未完成後期降噪、優化處理的照片。
乍看之下,這件事雖然看似很簡單、也沒什麼毛病,但大家不妨仔細想想,它真的“沒有問題”嗎?
首先眾所周知的是,三星Galaxy S23系列是當前性能最強、綜合算力最高的機型,而且很可能沒有之一(畢竟SoC是專門定製的高頻版)。在這樣的前提下,如果連它都存在著拍完照後照片很可能無法立刻呈現,而是必須要在圖庫裡“轉圈圈”,那麼這隻能說明它的影像算法還存在過於複雜、計算量過大,甚至是超過了自身算力承受範圍的問題。
為什麼會這樣呢?往好的一面來說,這可能是廠商為了實現成像畫質的提升,確實採用了比過去更多步驟的“後處理”所致。但往壞的一面去看,這其實也可以認為是體現了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智能手機的影像硬件(鏡頭、CMOS)仍然不能滿足用戶對於“畫質”的需求,因此廠商不得不在算法上花更多力氣的這個事實。
再考慮到這類機型本身的算力不可能有Galaxy S23系列這麼高,那麼“正常來說”,也就意味著在非旗艦機型上,拍完照之後在圖庫裡查看照片時,理應會出現更明顯的處理延遲,需要等待更久才能看到最終清晰的照片才對。
但實際上大家都知道,情況並非如此。許多中低端機型拍照後的降噪、處理速度,往往反而顯得很快。這難道是因為它們的算法更先進,算力更強大嗎?
很顯然,這是不可能的。所以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雖然部分旗艦機型上可能會看到較為明顯的、拍完照之後的“處理延遲”問題,但這反而是廠商認真做了產品,至少還是以畫質為優先的結果。
相比之下,那些看似拍照很快、完全不需要等待的中低端機型,與其說是它們的影像設計得更合理,不如說其實反映出的是廠商對於這類產品在影像算法上的“擺爛”而已。
智能手機SoC的“大小核”,正面臨新一輪的劇變
如果傳言屬實,就意味著手機SoC的CPU多核設計將再迎劇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