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攻略|歷史主觀題萬能答題技巧:影響、作用、意義類設問

歷史主觀題答題技巧:影響、作用、意義類設問

 

【題型特點】

該類型題目很常規,一般問法有影響、作用、意義、價值、貢獻、功績,其中貢獻、功績一般涉及歷史人物。

作用就是對事物產生的影響、效果或效用;影響是指對人或事物所起的作用;意義指的是價值和作用。作用和影響基本相同。但在歷史答題中,一說作用和影響都應該從正、反兩個方面去考慮:作用包括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影響從性質看,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從範圍看,有對內(如國內)影響,有對外(如國際)影響;從時間看,有直接影響和長遠影響,等等。與作用、影響相比較,意義的範圍就要大得多。一般地講,性質、特點、作用、影響、後果、評價、經驗、教訓等都屬於意義的範疇。故作答意義類題目時,上面提到的這幾點都應該加以考慮。 更多高考資料點這裡……

【解題思路】

1影響/作用類設問特點

影響/作用類設問特點

限定性設問

如有何積極影響/作用,產生了怎樣的消極影響/作用,其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影響/作用如何,對世界或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方面的影響/作用如何等

寬泛性設問

如有何影響/作用,其歷史影響/作用如何等。(需要一分為二地分析)

注:影響(作用)看題目有沒有限定詞要求回答積極還是消極影響,如果沒有一般情況就需要正反兩方面來說,沒有明確要求回答積極影響(作用)或者消極影響(作用),一般情況在組織答案的時候都要從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去組織答案。但下述情況需要注意:題目只要求回答影響,但材料描述的歷史事件本身就是消極的,如人口膨脹、生態破壞、環境汙染等,那麼在組織答案過程中一般從消極影響方面去組織答案。如果材料描述事件是正面的(如成功的改革)、新中國成立後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與中國共產黨相關的,在組織答案過程中一般從積極影響方面去組織答案。

2、答題方向和角度

1.分項分析:可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國際關係等方面進行分析。

 

政治方面

政治影響=階級+政權更替+政治格局+制度調整+政策制定等

①是否有利於政治穩定。②是否影響了政治勢力的消長。③是否有利於民族團結或國家統一。④是否使社會性質發生了變化。

如十月革命的影響:改變世界政治格局;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實現無產階級專政;鼓舞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標誌著世界現代史的開端等。更多高考資料點這裡……

經濟方面

經濟影響=生產力+生產關係+經濟結構+經濟格局等

①是否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②是否促進了經濟的發展。③是否影響了人民的生活水平。④是否改變了經濟格局或經濟體制。⑤是否開創了新的經濟模式。是否促進了經濟理論變革是否促進了國內外經濟的交流是否增強了綜合國力是否減輕了人民的負擔

如第三次工業革命影響:極大提高社會生產力;促進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第三產業比重上升;世界經濟格局多極化等等。

思想文化方面

文化影響=思想發展+文化素養+文化水平+對後世影響等

①是否與社會客觀需要相適應。②是否符合時代發展的潮流。是否有利於社會進步是否會推動國家的統一或民族團結是否促進了思想解放是否衝擊了佔統治地位的思想

如兩次鴉片戰爭的文化影響:“西學東漸”、產生“中體西用”思想、引進西方近代科學技術、發展近代教育、愛國主義文學興起等

國際關係方面

國際關係影響=國家關係+國際格局等

①是否有利於世界的和平與發展。②是否促進友好合作或加深矛盾。③是否影響國際關係的格局。是否影響其他國家的發展等

2.整體分析

主要從積極影響、消極影響(侷限性)兩方面進行分析。在答題時要權衡兩方面影響中哪一方面佔據主要地位,如近代列強對中國的侵略以消極影響為主。

注:當試題沒作特別規定時要一分為二地分析事件產生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其主要依據是是否促進社會發展、歷史進步。

要分清主次影響,即以積極影響為主,還是以消極影響為主。

3.國際化分析

主要從中國對世界的影響、中外之間的相互影響等方面分析。

 更多高考資料點這裡……

4.時空變換分析

主要從現實影響、深遠影響兩方面進行分析。

現實影響是指對當時產生的直接作用,表現為目的或動機實現的影響,等同於直接影響;

深遠影響是指對後世產生的影響,具體表現為影響的時代性、歷史趨勢(如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發展趨勢等)。

5.轉化分析

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將特殊性影響轉化為普遍性影響,如將工業革命對印度的影響轉變為工業革命對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和地區的影響等;二是將普遍性影響轉化為特殊性影響,如將二戰對被侵略國的影響轉化為抗日戰爭對中國的影響等。

6.主客觀分析

主觀影響,可從主觀目的(動機)、決策或政策、方針、經驗等方面思考。

客觀影響,可從自然或社會環境(形勢)、經濟現狀、政治現狀、(生產力)科技等方面思考。

3、意義(價值)

設問特點

(1)寬泛性設問從全國卷的參考答案來看,只要題幹中要求回答“意義(價值)”,基本上都是談正面或者積極的影響(作用)。

(2)限定性設問,如分析歷史事件產生的現實意義,有何國內/世界意義,說明歷史事件、現象的政治(或經濟、思想文化)意義是什麼;

作答模式

(1)常見的答題句式有:“有利…..”"促進了….推動了….“增強了….“改變了….等

(2)作答意義類題目要注意兩點:

首先,從縱向結構看,其答案要點一般是由“小”到“大”、由“部分”到“整體”、由“國內”到“國際”先直接,後間接;先當前,後長遠;先微觀後宏觀更多高考資料點這裡……

其次,從橫向結構看,答案要點一般包括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所學知識,即主要從性質、作用、積極的影響、歷史功績等方面思考。注意考慮主體,即對本國、對他國的意義。從國內(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國際(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格局)等方面思考。

3、貢獻(功績)

在全國卷人物評價中較為常見。在組織答案的時候,一般方法是要結合材料分析人物的屬性,如改革家、思想家、軍事家、模範人物等,明確人物屬性後再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組織答案,並在組織答案中應當結合人物屬性有所側重。

此類題在答案組織中,一般句式為“……”(如促進\推動\提高\強化\阻礙\形成\創立\加速\維護\壯大\打破了)、有助於…”“有利於…”不利於…”產生消極\積極影響做出貢獻”“提供經驗\教訓\借鑑等。

【答題術語】

1)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的影響

積極

(次要)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殖民勢力對中國的侵略,在一定時期內維護了國家的安全

消極

(主要)使中國日益封閉,脫離了世界發展趨勢,失去了利用國際貿易的優勢地位開闢海外市場和推進工業化的契機,導致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使中國日益落後於世界潮流

 

2)重農抑商政策的影響

積極

在一定時期內(封建社會前期社會生產力水平較低下的情況下)促進了農業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有利於保障社會穩定,鞏固了新興地主階級政權

消極

在封建社會後期尤其是清明時期,在商品經濟迅速發展的情況下,統治階級依然堅持重農抑商的政策,把商農發展對立起來,從長遠角度看這既不利於農業發展,又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違反了經濟發展規律,失去了其進步性,導致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工業文明的潮流

 更多高考資料點這裡……

3)理學對中國歷史的影響

積極

重視主觀意志的力量,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了積極作用,對後世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會教化等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其學術思想還傳及日本、朝鮮乃至歐洲

消極

用三綱五常維繫封建專制統治,壓抑、扼殺人的自然欲求,不利於社會進步

 

4)鴉片戰爭對中國的影響

消極(居於主要地位,具有主觀色彩)

積極(居於次要地位,具有客觀色彩)

政治

社會性質發生根本性變化,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中華民族日益覺醒,民族、民主革命開始

經濟

被捲入資本主義世界主場,成為列強的經濟附庸

自然經濟逐步瓦解,開始了近代化進程

思想

出現了向本文學習的新思潮

社會

呈現半殖民地色彩

社會生活開始發生顯著變化

對外

國門大開,被迫開放

有利於加強中外交流

 

5)近代列強侵華的雙重影響

積極(居於次要地位,具有客觀色彩)

殖民者把西方先進的文明帶到中國,給中國的舊制度、舊觀念以前所未有的衝擊,客觀上推進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

消極(居於主要地位,具有主觀色彩)

破壞了中國的領土完整和主權獨立,是中國近代日益貧窮落後的根源

 更多高考資料點這裡……

6)康梁維新變法思想的影響

進步性

變法圖存和發展資本主義的主張深刻地觸及了反帝反封、追求民族獨立富強的社會主題,反映了正在發展中的民族資產階級的利益和政治要求,也代表了當時一些愛國者的心聲,極大地衝擊了傳統的封建主義思想,也動搖了封建頑固勢力反對維新變法的理論基礎;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有力地推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的開展,為戊戌變法奠定了思想基礎

侷限性

既反對封建制度又從維護封建制度的傳統思想中找根據,沒有完全拋棄傳統的儒家思想理論,體現了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而這必然導致維新變法運動走向失敗

 

7)中美關係改善對中國的影響

外交環境

促使追隨美國的西方國家紛紛與中國改善外交關係,掀起與中國建交的熱潮,打破了20世紀50年代以來美國遏制新中國所形成的外交僵局,打開了中國外交的新書面

經濟建設

中美關係的改善為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為中國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祖國統一

為外部勢力臺灣撤退和祖國實現和平統一創造了條件,也為“一國兩制”方針的提出提供了條件

教育與生活

隨著中美關係的改善,中國留學的目的地逐漸從蘇聯轉向美國,促進了中美的交流,同時直接導致了中國人民生活方式的變化

 

8)新航路開闢的影響

對西歐

引發了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歐洲的主要商路和國際貿易中心從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促進了西歐資本原始積累的進程,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了西歐資本主義的興起

對亞非拉

西歐進行了早期殖民擴張,美洲傳統社會遭到滅頂之災;罪惡的黑奴貿易給非洲人民帶來深重災難;是導致亞非拉落後的歷史根源

對全球

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開始形成;打破了人類相對隔絕的狀態,人類也由此從各民族分散、孤立地發展開始走向整體世界

 

9)歐洲啟蒙運動的影響

對法國

對法國封建制度進行了深刻的批判,為即將到來的法國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準備

對歐美

形成了強大的社會思潮,動搖了封建統治的思想基礎,推動了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

對亞洲

啟蒙思想家的許多著作被介紹到中國和日本等許多亞洲國家,激勵著那裡的仁人志士為改造舊社會而鬥爭

對資產階級時代

為資產階級取得統治地位作了思想上和理論上的準備

對世界

形成了強大的思想潮流,影響深遠

 

10)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的影響

從近代

史觀看

結束了許多國家和地區長期存在的孤立、閉塞的陳舊經濟體系,促進了世界貿易和生產力的發展,進一步促進了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

從文明

史觀看

是對落後國家和地區進行宰割和奴役的產物,使亞非拉國家變成了發達國家的附庸;但在客觀上向世界傳播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結束了人類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狹隘性,人類文明開始向世界現代文明轉化

從整體

史觀看

其形成使世界各地區間的聯繫日益緊密,加速了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列強間展開激烈的爭奪,加劇了國際關係的緊張;為今天世界經濟規範化和制度化的貿易體系的發展奠定了客觀基礎

 

11)三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生產力

蒸汽時代

電氣時代

信息時代

世界市場

初步形成

最終形成

經濟全球化浪潮

社會關係

近代兩大對立階級形成,自由資本主義時代到來

私人壟斷資本主義形成,進入帝國主義階段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福利國家興起

國際關係

確立了以英國為中心的國際關係體系

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

國際關係多極化趨勢明顯

【答題語言彙編】

1、中國古代政治類

加強中央集權,打擊地方勢力;加強皇權;維護封建統治;維護國家統一,富國強兵;緩和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提高行政效率;擴大統治基礎;高素質人才的選拔;打破貴族對權力的差斷;促進社會公平、公正;加強監督、減少腐敗等,

2、中國古代經濟

增加國家財政收入:減輕農民負擔;抑制土地驟井;緩和社會矛盾;促進(經濟)農業、手工業、商業(商品經濟)發展;促進海外貿易發展;促進南方地區的開發;有利於商人地位的提高和市民文化的興起:加強地區間的聯繫;人身依附關係減輕:·規範租細關係等,

3、中國古代思想、教育、科技類

思想文化統一:思想文化繁榮;確立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儒家思想確立為統治思想;促進了儒家思想的新發展;有利於解放思想;促進思想文化的交流與傳播,維護國家統一、封建統治;束傅人的思恕,扼殺人的主觀欲求(人性);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強調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有利於中華民族性的格照造;教化社會,提高素質,規範行為:培養高素質人才;促進教育轉型:打破受教育的身份限制,衝擊了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服務農業,促進農業發展;有利於科技文化的交流;東學西漸,促進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等。

4、中國近代政治

民族危機加深,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社會各階層救亡圖存,挽救民族危機:推翻了(衝擊了)君主專制(清王朝的)統治;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學習西方的資產階級民主制度,推動了政治民主化、法治化的發展:中華民國建立,頒佈《臨時約法》,確立民主共和政體: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等;北伐戰爭推翻了北洋政府的統治,促進國家統一局面的出現等。更多高考資料點這裡……

5、中國近代經濟

小農經濟解體,中國淪為列強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經濟結構發生變化;創辦近代工業,促進了近代化進程和近代城市的發展;促進近代社會轉型,從農業文明向近代工業文明過渡;促進民族工業的發展,資產階級力量壯大,促進了政治民主化的進程;和外國企業競爭,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外國的經濟侵略;近代工業的建立和發展,自然環境遭到破壞;西方工業文明衝擊下,促進了移風易俗和社會風貌的變遷;鐵路、輪船的使用,促進交通運輸業的發展等,

6、中國近代思想文化、教育

維新思潮、新文化運動促進了中國思想的理性化和科學化;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思想解放運動;衝擊了傳統的綱常禮教,動搖了借家思想的統治地位;維新思潮和三民主義思想,推動了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的發生;全盤西化和全盤否定傳統文化,一方面促進了思想解放和西方思想的傳播,促進馬克思主義傳播和五四運動的發生,另一方面導致主流文化缺失,傳統文化斷層,出現思想界的混亂,不利於國家統一和凝聚力增強;託古改制有利於減輕改革阻力,宣傳維新思想,也反映了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毛澤東思想(工農割據理論)為中國革命指明瞭方向,領導中國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促進傳統教育向近代教育轉型;培養了新型人才,引進了西方先進科技和思想;教育民眾擔負社會責任,探索救亡圖存。

7、中國現代政治、經濟、思想

鞏固新生的國家政權,完善國家的民主法治建設,一國兩制維護了國家統一,建國初的一邊倒政策,打破美國對中國的封鎖與孤立,維護國家的獨立和主權。土地改革確立了農民土地所有制,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業的發展;(工業化)一五計劃初步建立了獨立的工業體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業佈局;三大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和計劃經濟體制;

改革開放中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業的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鄉鎮企業活躍了農村經濟,增加了農民收入,促進了城市化的進程;國企改革擴大了企業自主權,增強了企業活力,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促進國家經濟發展;市場經濟體制解放了思想,加速了改革開放的進程;對外開放加強了和因外的聯繫,引進了先進的科技,促進經濟的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高;深圳特區起了試驗田的示範作用,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教訓,為其他地區提供借鑑。鄧小平理論解放了思想,解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問題,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指明瞭道路。更多高考資料點這裡……

8、西方古代政治、經濟、思想

古希臘(雅典)開創了民主制的先河,創立了議會制、任期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運作方式:直接民主制是少數人的(男性公民)民主,容易導致權力的濫用,多數人對少數人的暴政。羅馬法維護了羅馬帝國的統治,穩定了社會秩序,緩和了社會矛盾,為後世資產階級立法提供借鑑,從根本上維護的是奴隸主貴族的利益。促進了工商業、航海業的發展和思想文化的繁榮。

9、西方近代政治

光榮革金和《權利法案》的頒佈,英國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限制了王權,確立了議會主權,英國從人治走向法治,1832 年議會改革使英國資產階級民主制逐漸走向完善,享有民主權力的人數增加,民主範圍擴大。美國獨立戰爭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1787 憲法美國確立了聯邦制民主共和制,維護了美國的統一,世界第一部資產階級成文憲法,為其他國家提供借鑑,但保留了黑人奴隸制和州權主義盛行,引發了南北戰爭,法國大革命推翻了法國的專制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的民主政治,1875 憲法確立了議會制民主共和制,促進了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是共和派和君主派的妥協,有較大的侷限性。德國通過王朝戰爭完成國家統一,頒佈了 1871年憲法,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維護了國家統一,促進了資本主義發展,但是保留了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色彩,體現了保守型,一戰二戰德國都成為戰爭的策源地。

10、西方近代經濟

西方國家從農業文明向近代工業文明轉型;世界市場開始、初步、最終形成:

西歐崛起,貿易中心轉移;新航路開闢、殖民擴張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資本的原始積累和廣闊的市場:人類世界從分散孤立走向整體世界;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人類進入到蒸汽時代”“電氣時代;促進了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和城市化的進程;侵略方式從商品輸出到資本輸出;出現了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對立;環境汙染和生態危機:第二次工業革命有些發明危害了世界和平。更多高考資料點這裡……

12、西方現代(社會主義國家)

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革命首創精神);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開創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模式,為其他國家提供借鑑;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鞏固了新生的蘇維埃政權;蘇聯解體,兩級對峙格局結束,多極化趨勢加強。新經濟政策用國家資本主義的形式發展社會主義經濟,使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俄國找到一條走向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斯大林體制片面發展重工業,快速實現了工業化,為反法西斯戰爭莫定基礎,導致農業、輕工業、重工業經濟結構失調,人民生活提高緩慢,壓抑地方和企業積極性,後來限礙了蘇聯的發展,赫魯曉夫(農業改革)促進農業的發展,勃列日涅夫工業改革促進工業發展,軍競賽導致蘇聯經濟師去活力,兩次改革都沒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最終失敗。馬克思主義推動了社會義運動的發展。

13、西方現代(資本主義國家)政治

冷戰(兩級對峙),美蘇爭奪世界霸權,干涉別國內政,危了世界和平,兩強制約,相對和平:歐洲走向聯合、日本經濟幅起、不結盟運動興起,多極化趨勢展,衝擊了美蘇的霸權:蘇聯解體,兩級對峙格局結束,多極化趨勢加強。

14、西方現代(資本主義國家)經濟

30年代大危機使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遭到嚴重破壞,資本主民主制度遭受重大威脅,德意日法西斯勢力上臺;羅斯福新政使美國暫時擺脫了經濟危機,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緩和了社會矛盾,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福利制度保障了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緩和了社會矛盾,刺激了消費,降低了人民的工作積極性,政府財政赤字增加,負擔加重;擴大了資金來源,提高了經營管理水平,促進了中產階級力量的壯大。二戰後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體系的建立,使戰後經濟向著體系化、制度化的方向發展,順應了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發展。經濟全球化有利於世界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生產率,密切世界各地的聯繫,方便人們的生活;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貧富差距擴大,增加了世界經濟的風險性,環境汙染和生態危機,文明和價值觀的衝突。

15、西方現代(資本主義國家)思想、科技

自由放任的思想受到衝擊,凱恩斯主義受到重視;國家干預減少了經濟發展的活力;相對論、量子論推動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發生,人類進入到知識經濟時代。

注意:

答題時一般要強調階級屬性或事件的性質。(如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思想解放運動;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或改革;農民階級的反帝愛國運動)

【真題訓練】

12020全國145【歷史——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2清末新政時期部分商務法規、章程內容

商會簡明章程(1904年)

 

商務繁富之區設立商務總會,商務發達稍次之地則設商務

分會。

商人通例(1904年)

肯定商人的地位,規定享有的權利和應遵循的通行規則等。

公司律(1904年)

 

規定公司的創辦程序、組織形式與經營方式,商辦公司與

官辦公司、官商合辦公司“享一體保護之利益”。

獎給商勳章程(1906年)

 

凡製造新式機器者,獎以三等至一等商勳,賞加四品至二

品頂戴。

華商辦理農工商實業爵賞章程(1907年)

凡集股創辦企業的華商,根據資本額多少,可分別獲一、

二、三等子爵和三品卿、四品卿爵賞。

 

——摘編自朱英《晚清經濟政策與改革措施》等

2)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材料中的法規、章程對傳統商業的突破性意義。

【答案】(2)否定了抑商政策,提高了商人的社會地位;動搖了傳統義利觀;突破了舊式商業組織的束縛。

【詳解】(2)根據表格內容可知,清政府鼓勵創辦公司,促進商業發展,對商人實行保護政策,實際上是否定了抑商政策,提高了商人的社會地位,動搖了傳統的義利觀,突破了舊式商業組織的束縛。更多高考資料點這裡……

22020全國147【歷史——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

材料  蘇綽(498~546),武功(今陝西扶風)人。他“博覽群書,尤善算術”,深受西魏執政者宇文泰信任,委以政事。西魏立國之初,疆域狹小,民族關係複雜,經濟文化落後。為強國富民,蘇綽建議減官員、置屯田,並創“朱出墨入,及計帳、戶籍之法”,為後世財政、會計領域長期沿用。他又制定“六條詔書”,包括先治心、敦教化、盡地利、擢賢良、恤獄訟、均賦役等內容,宇文泰“甚重之,常置諸座右。又令百司習誦之。其牧守令長,非通六條及計帳者,不得居官”。通過“六條詔書”等改革,西魏成功凝聚起民心,由弱變強,為後來北周統一北方乃至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蘇綽“性儉素,不治產業……常以天下為己任,博求賢俊,共弘治道,凡所薦達,皆至大官”。在“積思勞倦”十餘年後,蘇綽因病去世,宇文泰“痛惜之,哀動左右”。

——據《周書》

2)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六條詔書”歷史意義。

【答案】(2)為官員建立了行為規範;促進了經濟發展,推動了統一;凝聚起民心,促進和推動了民族融合。

【詳解】((2)根據包括先治心、敦教化、盡地利、擢賢良、恤獄訟、均賦役等內容通過六條詔書等改革,西魏成功凝聚起民心,由弱變強,為後來北周統一北方乃至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可知蘇綽六條詔書規範了官員行為,促進了經濟發展,推動了西魏統一;凝聚了民心,促進和推動了民族融合等。

32020全國246【歷史——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材料  反戰和平運動興起於19世紀,在美國、英國、法國相繼成立了反戰組織。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反戰和平運動進一步發展,20世紀二三十年代掀起高潮。參加反戰和平運動的有共產黨人在內的政界人士、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等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們,如“國際婦女爭取和平與自由聯盟”的成員遍佈數十個國家和地區。1927年,反帝大同盟成立,致力於領導反對帝國主義統治的鬥爭,支持民族自決和人民獨立,愛因斯坦、宋慶齡等被選為名譽主席團成員。1933年,該組織與國際反法西斯同盟聯合組成國際反戰反法西斯聯盟。1936年召開的世界和平大會呼籲反對日、意、德法西斯的侵略,支援中國、埃塞俄比亞、西班牙人民的抗戰。

——摘編自熊偉民《和平之聲——20世紀反戰反核運動》

2)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簡析20世紀二三十年代反戰和平運動掀起高潮的原因及作用。

【答案】(2)原因:一戰的慘痛教訓,法西斯對外侵略的威脅,反戰和平組織的推動。作用:廣泛傳播和平反戰呼聲;動員人們與法西斯勢力進行鬥爭。

【詳解】(2)原因:根據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反戰和平運動進一步發展可知與一戰的慘痛教訓有關;根據與國際反法西斯組成國際反戰反法西斯聯盟可知面臨法西斯侵略的威脅;根據“1936年召開的世界和平大會呼籲反對日、意、德法西斯的侵略可知由反戰和平組織的推動等。作用:綜合材料內容並結合所學可知,反戰和平運動掀起高潮起到了傳播和平反戰呼聲,動員人們與法西斯勢力進行鬥爭的作用。

42020全國34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紀下半葉,周公東征勝利後,在廣闊的征服地域內分封其親屬子弟,拓殖建“城”,“國人”居於城內,“野人”居於城外,他們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權利,國人政治身份高於野人,西周時期的“國”指天子諸侯之都城,其建設有一套理想化的標準模式。都城必置宗廟,立社稷,建高牆,是國家的象徵,秦以後兩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繼承了這種規劃傳統。

——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等

材料二  公元前8世紀,希臘城邦興起,為數眾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牆等防禦設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規模的神廟,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廣場即市政廣場是城邦社會與政治活動中心。在許多城邦,人民憑著對土地的擁有權而獲得公民權,可以參與城邦公共事務的討論和執行。城邦一般以一個城市為中心,周圍有大片的農村地區,這是城邦的主要經濟基礎。

——摘編自黃洋等主編《世界古代中世紀史》等

3)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西周政治制度對中華文明發展的影響。

【答案】3)開發了邊遠地區,擴大了統治區域;奠定了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基礎,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禮樂制度促進了儒家學說和中國古代主流思想的形成;為中國長時期政治結構的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詳解】(3)根據秦以後兩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繼承了這種規劃傳統。並結合所學可從對邊遠地區的開發、 促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促進禮樂制度與文明的傳播、民族凝聚力的增強、社會的長久穩定等方面概括。

52020江蘇21行政區劃是國家為分級管理而對地方的劃分。自先秦至隋代,中國行政區劃制度曾進行過多次改革。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時代,郡縣制開始蔭芽。楚、秦、晉等國出現了縣,最初設在邊地,帶有邊防性質。郡的出現比縣稍晚,也多在邊地。到戰國時代,在邊地的郡下分設若干縣,產生了郡縣兩級制。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廢封國,將郡縣制推向全國。郡縣制為漢代沿用。漢武帝分境內為十三刺史部,簡稱“十三部”或“十三州”。這時的州還只是一種監察區,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縣吏治。到東漢時,刺史已有固定治所,並掌握了地方行政權,對所部郡縣官吏實行管理,州正式成為地方行政區。州郡縣三級制歷兩晉南北朝不變。

——摘編自薛明揚主編《中國傳統文化概論》等

材料二  隋初沿用州郡縣三級制。但南北朝以來,行政區劃變化紛繁,反映出地方分權的特點。開皇三年(583),兵部尚書楊尚希上表說:“竊見當今郡縣,倍多於古,或地無百里,數縣並置;或戶不滿千,二郡分領……所謂民少官多,十羊九……今存要去閒,並小為大,國家則不虧粟帛,選舉則易得賢才。”隋文帝採用此建議,罷去郡一級,改為州縣兩級制,並且合併了一些州縣,清除了過去層次、機構過多的弊端,進一步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摘編自朱紹侯等主編《中國古代史》

完成下列要求:

3)據材料一、二並結合所學知識,簡析秦、隋行政區劃制度改革共同的積極作用。

【答案】3)積極作用:有利於中央集權(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鞏固國家統一;提高了行政效率(減少了管理層次);確立了中國古代行政區劃的基本模式。

【詳解】(3)積極作用:根據進一步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並結合所學可從有利於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提高行政效率、確立行政區劃模式等角度概括。

62020江蘇22新中國建立後在受封鎖的情況下仍進行了一些對外開放的嘗試,至70年代末,中國積極擴大對外開放。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二1979年7月,寶安(深圳)開始建設中國第一個對外開放工業區——蛇口工業區。蛇口當時是一個落後的漁村,沒有現代通訊設施,需要建造微波通訊站,可是微波通訊站的建設卻遭到諸多阻攔。中央領導得知後就此指示郵電部特事特辦,給蛇口安裝進口的專用交換機,電話可直撥香港。次年,有個港商想在蛇口投資建購物中心。然而外匯商店歷來由國家經營,對這種無章可循的事,誰也不敢批准。在蛇口工業區負責人袁庚的反映下,中央又一次幫蛇口解困,專門發文給廣東經濟特區委員會,提出解決問題的具體意見。1982年6月購物中心開業,很快這家店獲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

——以上材料摘編自李嵐清《突圍——國門初開的歲月》

完成下列要求:

2)據材料二指出蛇口工業區建設初期遇到的問題,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問題得到解決的主要原因,並簡析中國積極擴大對外開放的意義。

【答案】2)問題:修建通訊站遇到困難(通訊設施落後);港商投資購物中心受阻;對外開放無先例可循。主要原因: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思想解放(實事求是);中央高度重視,相關部門積極落實。意義: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改善);推動中國走向世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

【詳解】(2)問題:根據沒有現代通訊設施,需要建造微波通訊站,可是微波通訊站的建設卻遭到諸多阻攔可得出修建通訊站遇到困難(通訊設施落後);根據有個港商想在蛇口投資建購物中心。然而外匯商店歷來由國家經營,對這種無章可循的事,誰也不敢批准得出港商投資購物中心受阻、對外開放無先例可循。主要原因:根據中央又一次幫蛇口解困,專門發文給廣東經濟特區委員會,提出解決問題的具體意見並結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影響,可從思想解放、中央高度重視、相關部門積極落實等角度概括。意義:根據所學可從經濟發展、人民生活、中國走向世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等角度概括。

72020江蘇24京濱鐵路是日本修建的第一條鐵路,被稱為“日本鐵路之祖”。閱讀下列材料:更多高考資料點這裡……

材料  19世紀60年代末,修建鐵路已經成為日本朝野的共識。1869年,明治政府經過反覆權衡,採納英國工程師布蘭頓的意見,決定優先修建從東京到橫濱的鐵路。這主要是考慮到京濱兩地之間地勢平坦,距離長短適宜,商賈甚多,交通繁忙,鋪設鐵路可以取得很好的經濟效益。京濱鐵路於1872年全線竣工。明治天皇和政府主要官員參加了鐵路開通儀式。鐵路建成後,在京濱地區從事商業活動和公務活動的人,絕大部分乘坐火車。報刊雜誌競相報道火車的神奇,不再視火車為“奇技淫巧”。“洋貨”“洋風”“洋俗”也以鐵路為媒介迅速流行開來。東京也吹拂洋化之風,鐵路和時髦的銀座街區同被視為“文明開化”的象徵。日本鐵路事業的發展由此呈不可逆轉之勢。

——摘編自祝曙光《鐵路與日本近代化》

完成下列要求:

2)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修建京濱鐵路對日本的影響。

【答案】2)影響:推動鐵路(交通)事業發展;帶動經濟發展;促進人員流動;推動文明開化(改變思想觀念);成為日本近代化的示範。

【詳解】(2)影響:根據鐵路建成後,在京濱地區從事商業活動和公務活動的人,絕大部分乘坐火車並結合所學可從推動交通事業發展、帶動經濟發展、促進人員流動、推動文明開化(改變思想觀念)、對日本近代化示範作用等角度概括。

82020江蘇271989年希臘的奧林匹亞遺址群入選《世界遺產名錄》,在古代奧林匹亞曾召開奧林匹克競技會。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  宙斯神崇拜是希臘地區的重要信仰,古希臘人為紀念宙斯在奧林匹亞建造了規模巨大的神廟。該神廟很早就被列入“古代世界七大奇蹟”。神廟內原有宙斯神像,是希臘古典時期著名雕刻家菲迪亞斯的作品,骨架為木質,外覆黃金和象牙。該雕像於公元475年毀於大火。在現存宙斯神廟遺址的東、西山牆有精美的浮雕。在東山牆所有浮雕都是靜止的,力量呈現平衡;在西山牆衝突的力量已經爆發,好似正經歷一場肉搏戰。古希臘人在這裡舉行祭祀宙斯的慶典,同時舉行盛大的體育競技會(古奧運會)。這一競技活動是古希臘各城邦之間廣泛交流的盛會,雖未能將各邦國統一成一個大希臘,但具有凝聚全體希臘人的作用。目前在奧林匹亞我們可以看到古代留下的一些運動設施,有運動場、訓練場和摔跤學校等,

——摘編自傅朝卿《西洋建築發展史話》

完成下列要求:

2)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古奧運會對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影響。

【答案】2)影響:現代奧運會是在恢復古奧運會的基礎上興起;現代奧運會在奧林匹亞遺址採集火種;展示綜合性運動會的競技樣式;體現各國參與的合作精神;倡導奧林匹克運動的和平理念。

【詳解】(2)影響:根據目前在奧林匹亞我們可以看到古代留下的一些運動設施,有運動場、訓練場和摔跤學校等可得出展示綜合性運動會的競技樣式;根據但具有凝聚全體希臘人的作用可得出體現各國參與的合作精神;根據材料並結合的學還可從現代奧運會是在恢復古奧運會的基礎上興起、現代奧運會在奧林匹亞遺址採集火種、倡導奧林匹克運動和平理念等角度概括。

92020浙江262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二  新世紀開始以來,國際形勢迅速發展和激烈變化,世界人民繼續強烈呼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要求執行《聯合國憲章》的基本宗旨和原則精神,並賦予它們以旺盛的生命力浙和新的歷史任務。

面對冷戰結束以來種種有悖於人民願望的形勢,和平共種處五項原則已經並且正在啟發人們對新型國際關係的深刻思考,引導人們進行新的多方面的實踐。在這方面,已經有種種有益的嘗試。

——摘自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論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簡要概括改革開放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對我國外交的指導意義。指出在這一原則指導下,我國外交在21世紀初取得的重要成就。

【答案】2)意義:成為中國同世界上一切國家建立和發展外交關係的出發點。成就:建立上海合作組織(“上合組織”);首倡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首腦首次會晤(安理會“五常”首腦會晤);舉辦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加入世貿組織(WTO)。

【詳解】(2)意義:結合所學可從各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中國同世界上一切國家建立和發展外交關係的出發點這一角度概括。成就:結合所學可從建立上海合作組織、首倡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首腦首次會晤、舉辦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加入世貿組織( WTO)等角度概括。

102020浙江2929.戰爭猶如一場瘟疫。兩次世界大戰的浩劫警示世人:邪惡終將被戰勝,和平之花終將綻放。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戰超越了人類以往所有的噩夢。戰爭的死亡人數兩三倍地增加,平民也變為攻擊對象,承受了巨大的災難。(法西斯)主義致使上百萬的猶太人、中國人、斯拉夫人、吉普賽人和一些其他民族受到侵略,也消滅了所有政見相左的人士。集中營的規模及其慘絕人寰前所未見。……於是,民主社會決定作出進一步的努力,落實兩點事宜:對戰犯進行紐倫堡(和東京)審判,以及成立聯合國。

——摘自〔西〕馬爾瓦萊斯《從投石索到無人機:戰爭推動歷史》

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以猶太人和中國人為例,列舉世界局部及全面反法西斯戰爭期間“平民也變為攻擊對象”的典型事實,指出紐倫堡和東京審判的意義。

【答案】2)典型事實:日軍制造南京大屠殺慘案;日軍研製細菌和化學武器,“731”等部隊以試驗方式殘殺平民;德軍將奧斯威辛集中營變成人類屠宰場。意義:國際性正義審判;警示人類,警戒未來。

【詳解】(2)典型事實:根據平民也變為攻擊對象"並結合所學可從日、德法西斯分子所犯下的罪行展開論述,即製造南京大屠殺慘案;日軍研製細菌和化學武器,“731"等部隊以試驗方式殘殺平民;德軍將奧斯威辛集中營變成人類屠宰場。意義:結合所學可從國際性正義審判、警示人類、警戒未來等角度概括。11.(2019全國卷I·46節選)

材料  蘇德戰爭爆發後,開闢第二戰場成為蘇、美、英三國外交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英國極力拖延第二戰場的開闢,它的戰略是首先保衛大不列顛的安全,維護其海上運輸線。而只有控制住北非、地中海和中東地區,英國才可能實現其上述戰略目的。這其中,北部非洲的戰略地位極為重要。誰控制了北非、蘇伊士運河和直布羅陀海峽,誰就掌握了地中海這條重要的海上航運線。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利比亞是意大利的殖民地,毗鄰的埃及受英國控制。墨索里尼為實現其建立“新羅馬帝國”的夢想,極力要把英國勢力趕出北非和地中海。1942年6月,德意軍隊越過埃及邊界,向亞歷山大港和開羅逼近。由此,爆發了阿拉曼戰役。

                                                 ——摘編自王繩祖《國際關係史》

2)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簡析阿拉曼戰役的意義。(6分)

【答案】2)意義:北非戰場的轉折點;二戰的轉折點之一;基本實現了英國在北非的戰略意圖。

【解析】2據所學阿拉曼戰役與同時期的斯大林格勒會戰瓜島戰役成為同盟國進入戰略反攻階段的開始可知北非戰場的轉折點和二戰的轉折點之一;由材料“而只有控制住北非、地中海和中東地區,英國才可能實現其上述戰略目的”分析基本實現了英國在北非的戰略意圖。

12.(2019全國卷II·41節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三  1950年,政務院確立改造海關的基本方針,海關稅則“必需保護國家生產,必需保護國內生產品與外國商品競爭”。在海關稅率方面,根據國家經濟情況和國內需要予以調整,“使其較能適合於發展國內生產保護國內工業的要求”。同年,中國對外貿易出現了70餘年來未有的出超。

                                  ——摘編自武力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等

2)根據材料三並結合所學知識,簡析1950年中國海關稅率調整的意義。

【答案】2)意義:維護國家關稅主權;有利於結束外貿入超的局面;保護了本國民族經濟,有利於國民經濟的恢復與發展。

【解析】2意義,由材料三必需保護國家生產,必保護國內生產品與外國商品競爭”得出維護國家關稅主權;由材料三“中國對外貿易出現了70餘年來未有的出超”得出有利於結束外貿入超的局面;由材料三“使其較能適合於發展國內生產保護國內工業的要求”得出保護了本國民族經濟,有利於國民經濟的恢復與發展。

13.(2019全國卷II·45節選)更多高考資料點這裡……

材料  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後,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級武士被列為士族,並在士族中佔絕大多數。給士族支出的俸祿佔政府財政收入的25%以上,政府負擔沉重,多次採取措施進行改革,最終以30年期公債的形式,一次性解決。許多士族將所得公債債券投入到經濟領域,但多因不善經營而失敗,急劇沒落,生活艱難,對政府極度不滿。1877年,明治維新的功臣西鄉隆盛在多數士族的擁戴下,發動了大規模武裝叛亂,對政府構成嚴重威脅。政府派兵鎮壓,史稱“西南戰爭”。戰爭歷時8個月,以政府的勝利而結束。武士階級逐漸消亡。

                                      ——摘編自(日)坂本太郎《日本史》

2)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明治政府在“西南戰爭”中取勝的意義。(6分)

【答案】2)保證了明治政府的穩定;有利於改革的推進;有利於發展資本主義。

【解析】(2)由材料“明治維新的功臣西鄉隆盛在多數士族的擁戴下,發動了大規模武裝叛亂,對政府構成嚴重威脅”得出保證了明治政府的穩定;由材料“對政府極度不滿”得出有利於改革的推進;由材料“以政府的勝利而結束。武士階級逐漸消亡”得出有利於發展資本主義。

14.(2019全國卷II·46節選)

材料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蔣介石信心大增,表示抗戰到底,並建議各友邦成立軍事同盟。美、英、中等國相繼對日、德、意宣戰。同月,美、英兩國首腦在華盛頓舉行會議,商討在遠東設立中國戰區,包括中國、泰國、越南等地區,由蔣介石擔任最高統帥。1942年1月1日,由中、英、美、蘇四國領銜的26個反法西斯國家,簽署了對德、意、日共同採取行動的《聯合國家宣言》,規定:簽字國保證運用軍事和經濟的全部資源,打擊共同敵人;相互合作,不得與任何敵人單獨媾和。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正式形成。同月,中國戰區統帥部成立。中國以多年獨立抗日所顯示的偉大力量,贏得了世界大國的地位。

                                          ——摘編自張海鵬主編《中國近代通史》等

2)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戰區設立的意義。(9分)

【答案】2)加強中國與反法西斯國家的聯繫;增強抗戰信心,增強中國對日作戰能力;沉重打擊日本法西斯,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卓越貢獻。

【解析】(2)由材料“19421月1日,由中、英、美四國領銜的26個反法西斯國家,簽署了對德共同採取行動的《聯合國家宣言》”得出加強中國與反法西斯國家的聯繫;由材料“簽字國保證運用軍事和經濟的全部資源,打擊共同敵人;相互合作,不得與任何敵人單獨媾和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正式形成”得出增強抗戰信心,增強中國對日作戰能力;由材料“中國以多年獨立抗日所顯示的偉大力量,贏得了世界大國的地位”得出沉重打擊日本法西斯,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卓越貢獻。

15.(2019全國III卷40節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從公元前1世紀建立,到公元4世紀末分裂,羅馬帝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設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島之外的地區。羅馬民族在政治上處於主導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臘人除外)被稱為“蠻族”。什麼是羅馬民族呢,那就是羅馬人和意大利人,他們在語言、經濟和文化上關係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國天下的核心力量。據一種比較適中的估計,整個帝國人口約5400萬,意大利約有人口600萬。行省擁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權。不斷成熟的羅馬法通行於帝國全境,但整個帝國的羅馬化程度很淺,羅馬人使用的拉丁語,在帝國東部只在政府機關和城市中通行,廣大農村則仍是各自語言的世界。

                              ——摘編自劉家和、王敦書《世界史》(古代史編上卷)

材料二  漢武帝強化中央集權,至東漢末,全國百餘郡,實施統一制度、法令。通過察舉制度的實施,構建起研習儒經、崇尚教化、執行統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隊伍。漢朝盛時“編戶齊民”有5900多萬人,儒家倡導的忠義孝悌等倫理,成為民眾日常行為的規範。漢朝境內的百姓,不復以“燕人”“齊人”“秦人”相區別,而是“某郡某縣”人,他們雖方言有異,卻使用著統一的不因語言差異而改變的文字。經歷兩漢四個多世紀的統治,統一的觀念深入人心,“書同文、車同軌、人同倫”,在先秦以來華夏融合的基礎上,漢朝境內的人們逐漸被稱為“漢人”。

                                                     ——據《漢書》《後漢書》等

2)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漢朝國家治理對中國歷史的意義。(9分)

【答案】(2)意義:確立了中國的基本疆域;強化了民族認同;形成了追求統一的價值觀;創立了中國古代治國理政的基本模式。

【解析】(2)據材料二“漢武帝強化中央集權,至東漢末,全國百餘郡,實施統一制度”和所學知識可得出確立了中國的基本疆域和創立了中國古代治國理政的基本模式;據材料二“在先秦以來華夏融合的基礎上,漢朝境內的人們逐漸被稱為‘漢人’可得出強化了民族認同;據材料二“漢朝盛時……儒家倡導的忠義孝悌等倫理,成為民眾日常行為的規範”可得出形成了追求統一的價值觀。

16.(2019全國III卷45節選)更多高考資料點這裡……

材料  蘇德戰爭爆發後,盟國開始就開闢第二戰場問題進行協商。丘吉爾表示,在目前情況下,大舉登陸必遭“血腥還擊”,而小規模襲擊“只能導致慘敗”,拒絕了蘇聯的提議。1942年上半年,在國內外的壓力下,英國被迫同意美國提出的西歐作戰計劃,但在開始時間上作出了重大保留。同年8月,在與斯大林的會談中,丘吉爾把法西斯在歐洲的統治比喻為鱷魚,主張應該首先打擊它“柔軟的下腹部”,強調在英國傳統勢力範圍的北非、包括巴爾幹在內的地中海地區展開軍事行動的重要性,而第二戰場的開闢只能推遲。在1943年底召開的德黑蘭會議上,經過激烈的鬥爭,英國不得不同意開闢第二戰場的具體計劃。19446月,盟軍終於實施了在諾曼底登陸的“霸王計劃”。

                                               ——摘編自王繩祖主編《國際關係史》

2)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第二戰場成功開闢的意義。(7分)

【答案】(2)顯示了盟國與法西斯作戰團結一致;對德國形成兩面夾攻;加速了德國的潰敗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

【解析】(2“第二戰場”的打擊對象為德國法西斯,其直接意義可得出對德國形成兩面夾攻和加速了德國的潰敗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根據材料“戰爭爆發後,盟國開始就開闢第二戰場問題進行協商”“1942年上半年,在國內外的壓力下,英國被迫同意美國提出的西歐作戰計劃”“19446月,盟軍終於實施了在諾曼底登陸的“霸王計劃””也體現了反法西斯國家最終團結統一,一致維護人類和平的精神。

17.(2019海南卷·21節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漢代實行以察舉、徵辟為主體的人才選拔制度。東漢中後期強調文治,高級官員往往是儒學名家,擁有成百上千的門生。某人一旦成為某位官員的下屬,則終生為其“故吏”。一些家族有人長期擔任朝廷重要官職,如弘農楊氏、汝南袁氏“門生故吏”遍佈天下,成為影響人才選拔的重要因素。官員們互相囑託,推薦親屬故舊,所推薦的人才“不復依其質幹,準其才行,但虛造聲譽”。外戚、宦官輪流把持朝政,任人唯親,以便控制朝廷與地方政治,世家大族干預人才選拔,一些地方的人才選拔甚至是被數個家族長期把持。

                                                ——摘編自白壽彝《中國通史》

2)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東漢中後期人才選拔弊端的影響。(7分)

【答案】(2)影響:人才選拔多名實不符,官員行政能力下降;腐敗之風盛行;助長了世家大族的發展。(7分)

【解析】(2)依據材料“所推薦的人才‘不復依其質幹,準其才行,但虛造聲譽’”得出人才選拔多名實不符,官員行政能力下降;從材料“外戚、宦官輪流把持朝政,任人唯親”分析得出腐敗之風盛行;由材料“世家大族干預人才選拔,一些地方的人才選拔甚至是被數個家族長期把持”可知助長了世家大族的發展。

18.(2019海南卷·24節選)

    材料  舉行貴族議事會是北方一些民族的傳統議事決策方式,匈奴、蒙古、女真皆有之。1615年,努爾哈赤選出了“正直賢良”的大臣八員,與一些貴族一起,審議本部族內的民事、刑事糾紛。此後逐漸發展,形成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議政王大臣會議處理過清朝的一些重大軍政事務,如平定三藩、攻取臺灣、反擊沙俄等。雍正年間,因用兵西北,設軍機處,後為定製,議政王大臣會議逐漸有名無實。1791年,乾隆皇帝下諭旨廢除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

                                             ——摘編自戴逸主編《簡明清史》

1)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清前期議政王大臣會議的作用。(9分)

【答案】(1)作用:延續北方民族政治傳統,成為政治中樞;團結平衡各種力量,維持清朝統治穩定;維護了清朝大一統局面。(9分)

【解析】(1)由材料“舉行貴族議事會是北方一些民族的傳統議事決策方式,匈奴、蒙古、女真皆有之”可知延續北方民族政治傳統,成為政治中樞;從材料“與一些貴族一起,審議本部族內的民事、刑事糾紛”分析團結平衡各種力量,維持清朝統治穩定;依據材料“議政王大臣會議處理過清朝的一些重大軍政事務,如平定三藩、攻取臺灣、反擊沙俄等”可知維護了清朝大一統局面。

19.(2019海南卷·25節選)

材料  解放戰爭初期,國民黨對解放區大舉進攻,國內形勢急劇變化,中共中央迅速確立新的工作方向。“具體條件變了,戰爭打到頭上來了,參軍參戰這時應比群運還重要,一時應成為中心工作。”中共中央發出“後方比著搞生產”的號召,帶領各界群眾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生產運動,各軍區也組織了不同規模的生產支援活動。1946年12月,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中央城市工作部,“管理中共在國民黨統治區的一切工作”。藉助各種媒介,廣泛發動宣傳攻勢,連續報道“蔣介石出賣民族利益、破壞和平、發動內戰、堅持實行法西斯獨裁的罪行”。

2)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共產黨採取的主要措施對解放戰爭的意義。(5分)

【答案】(2)意義:壯大了中國共產黨的力量;推動了戰略轉折;為最終勝利奠定基礎。(5分)更多高考資料點這裡……

【解析】(2)據材料“帶領各界群眾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生產運動,各軍區也組織了不同規模的生產支援活動”分析壯大了中國共產黨的力量;依據材料“946年12月,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中央城市工作部,‘管理中共在國民黨統治區的一切工作’”結合所在1947年戰略反攻可知推動了戰略轉折;由材料“藉助各種媒介,廣泛發動宣傳攻勢”結合所學解放戰爭的勝利可知為最終勝利奠定基礎。

20.(2019江蘇卷21節選)

材料二  紙張的輕薄柔韌、價廉易得使其成為漢字書寫和傳播最理想的載體……藉助於紙張的普及,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漢字的各種書體:篆隸草行楷已發展完備……(唐宋時期)紙張的運用也推動了印刷術蓬勃興起、為達到便於閱讀的視覺效果,印刷的字體刻意追求方正規範、整齊劃一。   

——陳虹《器物裁體與漢字書寫的美學風貌》

   2)據材料二並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科技進步對漢字發展的作用。(3分)

【答案】2)作用:造紙術和印刷術促進漢字的傳播;造紙術的發展促進紙的普及,催生多種書體;印刷術的發展使字體變得規範。

【解析】(2)據材料二“紙張……成為漢字書寫和傳播最理想的載體”、“印刷術蓬勃興起……字體刻意追求方正規範、整齊劃一”得出造紙術和印刷術的出現促進了漢字的傳播,不斷催生了多種字體,還使字體變得規範。

21.(2019江蘇卷23節選)新航路開闢之後,出現了物種在全球範圍內的交流,被稱為“哥倫布大交換”,其影響深遠。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美洲被征服的過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於屠殺和折磨。更悲慘的是,新大陸沒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對這些疫病毫無免疫力,歐洲人帶來的這些疾病造成他們死亡的數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因此整個滅絕。據估計原來有1000萬到2500萬人口的新西班牙(阿茲特克帝國),到17世紀初只剩下不到200萬人,同時期印加人從約700萬減少到只有約50萬……隨著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勞動力來源日趨緊張,於是殖民者又從非洲運來黑人,迫使他們在種植園裡勞動。

——王加豐《世界文化史導論》

材料二  (歐洲人)不但自己大發其財,同時一手塑造了整個新世界的風貌與歷史……看不見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倫布航行引發的生物大交換,是由肉眼可見的生命形式組成,從南瓜到野水牛均是。這個大交換的結果——從人類觀點視之——也是正負參半……時至今日,兩半球之間:的動植物交換並來停止,依然在進行。

                                ——[美]艾爾弗雷德·克羅斯比《哥倫布大交換》

3)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哥倫布大交換”的積極影響。(3分)

【答案】3)積極影響:促進了全球動植物(物種)的多樣化,豐富了人類經濟生活;密切了世界經濟的聯繫;有助於文明的交流與融合。

【解析】3綜合上述兩則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從物種交流及人類生活豐富多樣化、世界經濟聯繫及文明的交流融合等方面進行分析。

22.(2018全國I卷·41節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三  20世紀80年代後,村民自治迅速發展1997年底,全國共有91萬個村民委員會的村幹部由村民直接選舉產生,大部分農村有90%以上的選民參加了選舉1998年頒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村民委員會是我國農村基層社會的群眾自治組織。

——據郭德宏等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專題史稿》

3)根據材料三並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村民自治的意義。(4分)

【答案】意義:鄉村治理的創新,國家治理體系的健全;推動基層民主,促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改革基層社會治理制度,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的要求。(每項2分,答出其中兩項即可得滿分,本小題總分不得超過4分)

【解析】根據“到1997年底,全國共有91萬個村民委員會的村幹部由村民直接選舉產生”並結合所學村民自治相關知識得出鄉村治理的創新,健全了國家治理體系;根據“大部分農村有90%以上的選民參加了選舉”並結合改革開放後民主制度的重建與完善相關知識得出推動基層民主,促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結合所學可知改革基層社會治理制度,實行村民自治,適應了社會主義建設的要求。

23.(2018全國I卷·45節選)

材料  漢武帝的諸多統一政策中,包含年號的制定。此前的紀年方法是,將新君即位後的第二年作為元年,以在位年序紀年。皇帝在位時沒有特定的名號,如漢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稱為“二年”,與其他皇帝的“二年”難以區分。此外,諸王國各以諸侯王之年紀事,更易產生混亂。漢武帝首次“封禪”泰山時,創制了“元封”年號,將當年稱為“元封元年”。朝廷所定的年號通用於全國所有地方,後世根據年號也能明白是哪一年。此後,直到清朝末年,年號制都被沿用,且影響到朝鮮、日本、越南等國。

——據(日)宮崎市定《中國史》等

2)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漢武帝年號制改革的歷史意義。(9分)

【答案】意義:方便紀年;(2分)有利於君主集權和維護國家統一;(3分)長期使用,影響深遠;(2分)傳播到其他國家,為世界文明做出貢獻。(2分)

【解析】根據“後世根據年號也能明白是哪一年”得出方便紀年;根據“此後,直到清朝末年,年號制都被沿用”得出長期使用,影響深遠;根據“影響到朝鮮、日本、越南等國”得出傳播到其他國家,為世界文明做出貢獻;根據“諸王國各以諸侯王之年紀事”“朝廷所定的年號通用於全國所有地方”結合所學可知以年號紀年有利於君主集權和維護國家統一。

24.(2018全國II卷·41節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  中國是大豆的故鄉,甲骨文中就有關於大豆的記載。先秦時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黃河中游地區,“豆飯”是人們的重要食物。《齊民要術》通過總結勞動人民長期的實踐經驗,認識到大豆對於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張大豆與其他作物輪種。唐宋時期的文獻中都有朝廷調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災、備種的記錄,大豆的種植推廣到江南及嶺南……從古至今,各式各樣的豆製品是中國人喜愛的食物,提供了人體所需的優質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為飼料或綠肥。19世紀60年代,豆腐在美國開始被視為健康食品。19世紀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發現,在美國乾旱地區推廣種植1910年,美國已經擁有280多個大豆品種。1931年,福特公司從大豆中開發出人造蛋白纖維,大豆成為食品工業、輕工業及醫藥工業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產國,種植面積超過一億畝。大豆在南北美州都得到廣泛種植,美洲的農田和中國人的餐桌發生了緊密聯繫。

——摘編自劉啟振等《“一帶一路”視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傳播》等

3)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簡析物種交流的積極意義。(5分)

【答案】意義:物種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有助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解析】由材料“中國是大豆的故鄉”、“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大豆在南北美州都得到廣泛種植,美洲的農田和中國人的餐桌發生了緊密聯繫”得出物種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由材料“各式各樣的豆製品是中國人喜愛的食物,提供了人體所需的優質植物蛋白”、“福特公司從大豆中開發出人造蛋白纖維,大豆成為食品工業、輕工業及醫藥工業的重要原料”得出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由材料“大豆的種植推廣到江南及嶺南”、“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產國,種植面積超過一億畝。大豆在南北美州都得到廣泛種植”得出有助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25.(2018全國II·45節選)

材料  1949~1966年,國家制定了科技政策,積累了發展科技的經驗。此後很長時間,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壞,造成了輕視科學與文化知識的社會風氣。1977年9月,中共中央發佈《關於成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的決定》,國家科委成為統管全國科技工作的機構。在《關於召開全國科學大會的通知》中,中央“號召全國青少年奮發努力,學政治、學文化,樹立愛科學、講科學、用科學的風氣”。同年,恢復高考和研究生考試招生制度,制定了新的留學政策1978年11月,中央正式發出《關於落實知識分子政策的幾點意見》,要求把黨的知識分子政策落到實處。1981年12月,國務院科技領導小組成立,從宏觀、戰略方面統領全國科技工作,統籌安排全國科技規劃,組織管理全國科技隊伍,協調各部門工作。此後,各地、各部門的科研機構和科技管理機構也紛紛恢復和創設。

——摘編自郭德宏等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專題史稿》

2)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9771981年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的影響。(4分)

【答案】2)影響:實現科技領域撥亂反正,扭轉輕視科技文化的不良風氣;推動科研領域取得重大成就,推動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

【解析】2)影響,由材料“造成了輕視科學與文化知識的社會風氣”、“號召全國青少年奮發努力,學政治、學文化,樹立愛科學、講科學、用科學的風氣”得出實現科技領域撥亂反正,扭轉輕視科技文化的不良風氣;由材料“國務院科技領導小組成立,從宏觀、戰略方面統領全國科技工作,統籌安排全國科技規劃,組織管理全國科技隊伍,協調各部門工作”得出推動科研領域取得重大成就,推動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

26.(2018全國III卷·46節選)

材料  德國侵佔捷克斯洛伐克後,歐洲緊張局勢不斷加劇,英法兩國醞釀對德實行經濟封鎖。英國成立經濟作戰部,開始從陸地到海洋,從武器、軍備到石油、機械甚至牲畜,對德全面經濟封鎖。1939年11月,英法成立經濟協調委員會,其主要任務是共同派代表團到海外進行採購軍火和戰略原料的談判,試圖以優惠購買政策阻止戰略物資流入德國。英法兩國海軍對中立國港口向德國轉運的貨物進行檢查,扣留數百艘德國在海外的商船。為了切斷對方和保護自己的經濟供應線,敵對雙方在北海和北大西洋多次展開海戰。截止1940年4月,英法擊沉德國潛艇及其他艦只多艘。經濟封鎖使德國的進口額下降到戰前的43%。

——摘編自(英)利德爾·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等

2)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英法對德採取經濟封鎖的作用。(6分)

【答案】(2)作用:減少了德國的戰略資源供應;消滅了德國部分海軍力量。

【解析】2)英法對德採取經濟封鎖的作用,據材料“英法擊沉德國潛艇及其他艦隻多艘”,可得出消滅了德國部分海軍力量;據材料“經濟封鎖使德國的進口額下降到戰前的43%”,可得出減少了德國的戰略資源供應。

27.(2018江蘇卷22)20世紀30年代後期,中國在經濟上經歷了從為全國的抗日戰爭作準備向建立戰時經濟體制的轉變。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5年前後,國民政府加強了對四川、雲貴等地區的主要工業資源的調查和開發,陸續將東部沿海地區的軍工企業西遷,並停辦、調整了一些軍工企業,改善設備,統一制式,增加生產。政府還進一步整修舊公路,修築新公路,開闢航空線。1936年通過的1937年度軍費預算,在普通軍費預算4.12億元的基礎上,增加了國防建設專款2.22億元,使整個國防預算達到6.34億元。總之,國民政府的抗戰準備,在一定程度上為以後的全國抗戰創造了有利條件更多高考資料點這裡……

材料二  全國抗戰開始後,國民政府開始實行平時經濟向戰時經濟轉軌。從1938年起,國民政府對龐雜的經濟行政機構進行大規模調整,把所有經濟機構都定位於為戰爭服務,逐步使經濟行政機構集中歸行政院管轄。各主要經濟管理部門出臺了一系列經濟統制措施。與此同時,政府組織和支持東部沿海地區的一批軍工企業和民營企業內遷。截止1938年底,遷到大後方的工廠達304家。這一大規模的內遷被譽為中國實業界的壯舉。

    ——以上材料摘編自支紹曾主編《中國抗日戰爭史》

3)據材料一、二並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抗戰時期國民政府採取的經濟舉措所帶來的影響。(5分)

【答案】3)影響:提供了長期抗戰的經濟支持;促進了西南地區的開發;改變了全國工業的佈局;造成了官僚資本的膨脹;阻礙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解析】(3影響,據材料一中在一定程度上為以後的全國抗戰創造了有利條件”得出提供了長期抗戰的經濟支持,據材料一中“加強了對四川、雲貴等地區的主要工業資源的調查和開發”得出促進了西南地區的開發,據材料二“遷到大後方的工廠達304家。這一大規模的內遷”得出改變了全國工業的佈局,結合所學得出造成了官僚資本的膨脹,阻礙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注意從該時期的政治、軍事、經濟等角度辯證回答。

28.(2018江蘇卷23)美國最高法院建立於1790年,它在政治體制的運行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經濟危機為羅斯福擴充總統權力掃清了障礙。為了制止危機,此時的國會對總統要求的立法都一一應允。根據司法審查權的原則,一個法律是否合乎憲法是由最高法院來作最終的裁決,而新政的政治理想沒有得到最高法院的支持。從1935年開始,最高法院相繼將《全國工業復興法》《農業調整法》等宣佈為違憲。羅斯福決定改組最高法院,用增加法官人數的辦法將支持他的人安排進最高法院,但他的改組計劃在國會遭到挫折。

    ——摘編自王希《原則與妥協——美國憲法的精神與實踐》

    材料二  在公共教育領域美國一直存在種族隔離。南方各州中小學實行黑人、白人學生分校。1896年最高法院判決的普萊西案確立了“隔離但平等”的原則,確認種族隔離制合法。二戰期間,大批黑人從軍參戰,投身於國防工業和其他產業部門,平等意識提高。戰後他們紛紛投入爭取平等權利的鬥爭。黑人牧師布朗向最高法院上訴,要求結束黑白分校狀況。1951年最高法院受理了布朗案。1954年最高法院判決,隔離使黑人學童“痛感社會地位低賤,進而摧折其身心至於無法彌補”,因此公共教育事業決不容許“隔離但平等”原則存在。布朗案吹響了結束種族隔離制度的號角。

    ——摘編自任東來等《美國憲政歷程:影響美國的25個司法大案》

完成下列要求:

3)據材料一、二並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最高法院在美國政治運行中的作用。(3分)

【答案】3)作用:完善分權與制衡的機制;有利於社會穩定;有時也有礙民主公正。

【解析】(3作用,據材料一中“一個法律是否合乎憲法是由最高法院來作最終的裁決” 結合所學得出完善分權與制衡的機制,據材料二“布朗案吹響了結束種族隔離制度的號角”得出有利於社會穩定,據材料二 “普萊西案確立了隔離但平等的原則,確認種族隔離制合法”得出有時也有礙民主公正。

29.(2018海南卷2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  20世紀自由貿易的發展演變

時間

事件

1918年

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建立戰後世界和平的綱領,其中包括取消一切貿易壁壘、國際貿易計劃均等。

1941年

美、英發表《大西洋憲章》,宣佈所有國家都應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貿易。後該原則被26個國家簽署的《聯合國家宣言》確認。

1946~1948年

美國向聯合國提議,成立一個以自由貿易為原則的國際貿易組織。23個國家參加的關貿總協定生效,重要目標是削減關稅和消除貿易壁壘,實現貿易自由化等。

1995年

世界貿易組織成立,其宗旨和原則與關貿總協定基本一致。

                                 ——據金衛星《從“門戶開放”到世界貿易組織》

2)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自由貿易在20世紀的

作用。

【答案】2)作用:①消除貿易壁壘,促進世界貿易發展,推動全球化(任答兩點3分);②促進各國經濟增長(2分).

【解析】(2)作用,據材料“重要目標是削減關稅和消除貿易壁壘,實現貿易自由化等”,可得出消除貿易壁壘,促進世界貿易發展,推動全球化,同時也促進各國經濟增長。

30.(2018海南卷24)

材料  710年,唐睿宗李旦登基,改年號為“景雲”。其時,吐蕃、突厥、契丹等與唐關係緊張,以前採取的臨時任命將領率兵出征的辦法,已難以應對邊境危機。景雲二年,唐朝派出河西節度使,募集軍隊,駐守河西走廊,“自此始有節度之號”。同年,改變以前朝廷臨時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辦法,設置十三道按察使,駐地相對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長官兼任,代表朝廷糾舉、處理所在道的州、縣官員違法亂紀行為,“風俗一變”。712年,唐玄宗正式即位,隨後十餘年間,節度使制度在邊境地區廣泛推行,十三道增為十五道。這些制度成為“開元盛世”的重要保證,也給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動盪埋下了隱患。

                         ——摘編自白鋼主編《中國政治制度通史》等

2)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唐代景雲年間改革的影響。(9分)

【答案】2)影響:形成新的邊防體制(3分);監察體制完善(3分);促成“開元盛世”,節度使掌握兵權成為“安史之亂”爆發的一個原因(3分)。

【解析】(2)唐代景雲年間改革的影響,據材料“派出河西節度使,募集軍隊,駐守河西走廊”,改變 “以前採取的臨時任命將領率兵出征的辦法”,可得出形成新的邊防體制;據材料“改變以前朝廷臨時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辦法,設置十三道按察使,駐地相對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長官兼任”,可得出促進監察體制完善;據材料“這些制度成為‘開元盛世’的重要保證”,可得出促成“開元盛世”;據材料“也給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動盪埋下了隱患”,可得出節度使掌握兵權成為“安史之亂”爆發的一個原因。

31.(2018浙江選考31節選)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瓜分危機加速了這場已經積蓄了十年動力的運動的到來,自1885年中國在中法戰爭失敗後,有限現代化的弱點已很明顯,1894年的那場大敗更“成中國之巨禍”,無可否認地證明了洋務運動的失敗。學者、官員基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認為需要一場更徹底的變革,儘管他們對變革的性質、範圍和領導權的問題存有分歧。中國思想界認識到,只有一場激進的改革,甚或革命,才可拯救中國。進步人士倡導體制重組;激進人士則主張革命,以中華民國代替清王朝。在戰後中國,政治運動主要由這兩股潮流構成。

——據徐中《中國近代史》等整

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試論維新變法思想的歷史作用。(5分)

【答案】2)愛國進步啟蒙。直接動員和指導了維新變法運動客觀上有利於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

【解析】2)維新變法思想直接動員和指導了維新變法運動;材料“新學家們帶來的解放作用遠不是西太后發動的政變所能剿洗乾淨的”,客觀上有利於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

32.(2018浙江選考32節選)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二  19世紀下半葉,歐洲的鐵路修建達到高潮。人們通過鐵路把大量的炭、原材料運往城市,還能把城市的手工製品輸送到其他地方。鐵路運輸首次實現大規模、低成本、高速度的陸上貨物配送,深入大陸與國家的偏遠內地。19世紀晚期,鐵路銜接上以蒸汽為動力的海運路線,跨洲的大宗貨運走陸路和海路從此一樣容易,貿易的流動不再受大自然左右。

——據(美)裡奇《現代歐洲史》等整理

2)結合材料二和所學,概括歐洲的鐵路建設對市場形成的重要意義。(4分)

【答案】2)意義大幅度提升商貿數量和流通速度有助於生產、流通和消費的密切聯繫拓寬市場;助推世界一體化進程。

【解析】2)材料二“鐵路運輸首次實現大規模、低成本、高速度的陸上貨物配送”,大幅度提升商貿數量和流通速度;結合所學知識,從推動各地經濟聯繫加強和世界市場形成等方面分析。更多高考資料點這裡……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