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縫紉機(散文)
——第三屆“心中的父母”全國有獎徵文
(176)
(河北承德寬城滿族自治縣育才家園小區 李秀娟)
(作者)
老屋裡那臺縫紉機,是很有年代感的老物件。它陪伴母親走過了四十多年的滄桑歲月。
那年,桃花開滿山坡,陽光暖暖的,把院兒裡的兩頭豬曬得昏昏欲睡。母親站在臺階上,望著眼前的兩頭豬崽兒,抿嘴兒笑。總說黑眼圈,黑屁股,像孿生兄弟。它們睡得很香,那樣子大有“管他春夏與秋冬”的意味。忽聽大娘隔牆大叫母親,我們匆忙跑進大門,就聽屋裡有手忙腳亂的雜音。大伯正躺在炕上,口吐白沫,眼睛瞪得滾圓,牙齒嗑著舌頭,四肢彈動著。大娘靠在那臺縫紉機旁,嚇得六神無主。母親快速把她最細的一根指頭伸進大伯的豁牙縫兒裡,又隨手從縫紉機旁扯下一塊棉布,墊進大伯的牙齒中間,才將他的舌頭解救出來。
大伯是蹬著縫紉機的輪子發病的,若不是母親果斷利索,大伯的舌頭定會慘遭不幸,想想就打冷戰。
自那之後,大伯的身體和精神每況愈下,如打蔫的蒿草,兩鬢如霜,已經沒了壯年漢子應有的生活能力。大伯年輕時去口外闖蕩,他的裁縫技術是從口外學來的,縫紉機和裁衣剪,各種顏色的軸子線,也是他從口外帶回來的。聽說,那臺縫紉機運回來費老勁了,一路託運,倒了好幾次車,最後又僱了一臺拖拉機拉回來的。七十年代那會兒,這個家當,實屬稀罕物!有了稀罕物招眼,大伯很快就娶了媳婦。起初,大伯接些活兒,做做衣服,掙些零花錢。每天,縫紉機“噠噠噠噠”的聲音隨著大伯嫻熟的操作技術響起,像快樂的歌唱,令人羨慕。誰知,農村日子緊巴,扯布料也難,他的縫紉機和大剪子不久就擱置起來,只是偶爾的給自家或熟絡的鄰里用那麼幾次,給了很多人方便,念就了他們的好。那時候要說日子,街坊鄰里,大抵都能夠著碗邊兒,沒有哪家特殊的好過。大娘一直沒生育,時常招來閒嘴人議論,有人說大娘:“是一隻生不出蛋的母雞”。遙望夕陽,大娘的嘆息聲,從此就生了根,我家的紙窗糊了幾層,似乎還是不攏風,嘆息聲不時傳過來。
母親是勤快人,心眼兒活,鄰里關係處得也好,她每天都不清閒,除了自家的一日三餐,還得給兩頭豬崽去打食,縫縫補補的事就得擱置到夜晚。那時,各家各戶的兄弟姊妹都很多,哪家都有五七六個,若每個季節做一雙鞋,一件衣服,那就苦了諸多母親的手和眼睛。因此,縫紉機在那個年代是最實用的物件,但對農村人來說也是望塵莫及的,一村有那麼一兩臺,定是寬裕之家,還得託供銷社的熟人去買。所以,買縫紉機的念頭對於多數做針線活的女人來說,只有空想,包括母親。
母親給豬崽調食,通常,豬的吃食除豬草外,就是一些糙糧的糠皮子兌刷傢伙兒水,攪和勻溜,往豬槽子裡一倒,豬就歡騰地吞吃起來,那節奏,聽著就痛快!母親一見有人來院裡,就誇那兩頭豬崽,說什麼像“毛腳小子”,壯實,扯條,一準香人!這不,大娘剛朝院裡走,又誇起來了。母親招呼大娘去屋裡坐,說外面曬臉,大娘用手遮在額前,逗趣說老皮老臉的不怕曬。母親打趣說,老皮老臉也得保養著點,不然就和黃土地一個色兒了”。說完,她們“嘎嘎”笑了起來。母親一手拿個板凳,一手捏個紅薯,她把板凳放在大娘腳下,把紅薯遞到大娘手裡,大娘接過紅薯,輕咬了一口,沒有落座,她嘴裡沒有發出任何聲響,腮幫子有微微的動顫,她的眼神一直追著母親的身子,看看啥時能閒下來。剛出鍋的紅薯又燙又軟,我也咬著一個與棒子秸一般大的紅薯,烏拉烏拉地咀嚼著。大娘什麼時候走的,與母親交談了什麼?我是半點沒撲捉到,母親疑惑的表情,讓我摸不著頭腦,我正尋思著……院外又傳來了熟悉的腳步聲,還飄著淡淡的紅薯味,我瞪著門口,還沒等猜測聯繫起來,大娘的半個身子就已進了院,同她一道進來的有縫紉機和大伯,他們像連接在一起的一條線。母親急忙迎了出去,嘴裡反覆唸叨著一句話:“他大娘,你咋就那麼固執,你們該自己留著用。”這時,我恍然開悟!大娘來我家的第一趟,是提前和母親打來招呼。母親很是糾結,望著大娘和大伯堅定如鐵的表情,她不接受,又怕傷了和氣。他們再次說了一大堆理由:大伯身體不好,縫紉機放在家裡沒用,當擺設,那就沒有了價值。對母親來說,接不接受,心裡都像壓著一塊石頭般沉重。母親從不貪人家便宜,大伯和大娘的話也說到家了,大娘說她有針線活母親可以幫襯。有臺縫紉機固然好,那樣,母親就不那麼費神熬夜了,也不用針線穿來穿去,只要用腳一踩,輪子一轉,“噠噠噠噠”的歌聲響起,手和眼睛移動,直線、拐彎,一軋一抬,一件衣服或一隻鞋幫就做好了,針腳也勻稱。我不止一次看大伯這樣操作過。以母親的心靈手巧,用縫紉機做活的話,會更勝於大伯或其他婦女。不過,以母親的脾氣,縫紉機雖擺在眼前,她也不會動。自古就有:“吃人嘴軟,拿人手短的說法”,送走了大伯和大娘,母親便回了屋,她打量著那臺縫紉機,眼睛卻看向了窗外,表情裡似有揹債的歉疚。我想,她定是打了兩頭豬的主意,那兩頭豬肚囊子墜地,屁股滾圓,到“出嫁”的時候了。
臨近秋末,豬越發懶惰,吃食也減半,父親說有底膘了,哪天得找豬販子上門相當相當來,估摸個價,心裡有個底兒。母親沒有反駁,婦道人家,料理生活內行,可賣豬是大事,還得男人做主。某天裡,豬販子來了,給父親遞過一根紙菸,豬販子邊點燃邊用餘光瞄著圈裡的兩頭豬,等到把一根菸吧嗒完了,豬也相當好了。兩個豬販子扯開了討價還價的話題,看似有謀略的豬販子,在父親面前,還得禮讓三分,不敢冒然報價,因父親曾與人合夥倒騰過幾年豬,有點兒經驗。討價、讓價各懷心眼,一陣舌嘴之戰過後,買賣成交。圈門打開,兩頭豬像獲得自由的老鼠,隨便得一塌糊塗,屎尿排出,扭起屁股就出了院。那肥厚的肚囊子,拉著地皮,實在是香人。把個豬販子樂得眼睛都眯成一條縫兒了!母親的眼圈卻紅了,直至兩頭豬拐進了衚衕裡……
(作者的父母)
進了院兒,父母互遞了眼神,母親把賣豬的一沓錢放好,抻抻衣襟,捋了捋額前的頭髮,就邁出了門檻。母親是要辦啥大事去嗎?我想去跟腳,但父母早就教育我們:無特殊情況,誰都不允許跟著父母出行,這是規矩,必得遵從。不過,我已料到母親的去處,她是給大娘送縫紉機錢去了。
自有了那臺縫紉機,過冬的棉衣和棉鞋就不愁了,即便是破裡兒破面兒,只要有對上色兒的布頭拼接在一起,她就會別出心裁,做出新穎的樣式。做針線是母親的絕活,不管是是做衣服、做鞋幫兒,用縫紉機轉出花樣兒,立刻滿眼生動。她也做炕圍子,裙子,揹帶褲……不光是我們家的,遠親近鄰求上門來,母親總是有求必應。
從此,母親的身影重疊於縫紉機前。每當她蹬起腳踏板,轉動輪子,穿上針,引上線,那臺站在平面上的小機器,就像一匹奔騰的小馬,“噠噠噠噠”地唱著歌飛奔起來,在它勤勞的歌聲裡,我們的衣服和床單被罩等用品就像變魔術一樣出現了,打扮著生活,也快樂著那個清貧的年代。入睡前,母親在縫紉機身上摸了又摸,像在撫摸她即將安睡的孩子,她手中的花布往縫紉機上輕輕一抖,為它謝幕,那個可愛的歌唱家就隱進了幕後。母親的舉動,不由讓我心生小小的嫉妒,當她溫暖的氣息,發硬的手指,輕輕地將我露在外面的胳膊塞進被窩時,我的嫉妒瞬間消失,化作一汪清泉,滋潤著我進入夢鄉。
小學畢業時,母親給我做了一條揹帶褲,引起了一陣校園風,讓諸多的女生在幾天裡也穿上了同款,在畢業合影上留下了不滅的記憶。
那時,縫紉機是我家最值錢的物件,它轉動生活的節奏,也傳遞著母親的愛。大娘的針線活粗拉,母親時常隔著牆頭拿過鞋幫、襪底兒幫著做活。有一次,大娘把胳膊戳傷了,過冬的棉衣還擱在炕上,裡兒面兒都不成型,母親見狀,卷巴卷巴就抱回了家,抓著空給做好了又抱回去。大娘過意不去,非要把母親給的縫紉機錢還回來,母親堅決不肯,二人你推我搡了一陣子,大娘拗不過母親,只好作罷。母親臨走時叮囑大娘把錢收好,有事了開口,街坊鄰里的,得相互照應。母親心善,那臺縫紉機在她心裡,不是錢多錢少能衡量的。
時代進步,日子慢慢好過了,縫紉機成了各家各戶常用的物件,幾乎家家購買,從稀罕物轉化為尋常物。不過,正是這樣的尋常物,讓勞苦中的女人在那個時代享有了自主、輕快的生活。有了縫紉機,可以隨時扯塊布料,找人剪裁好,縫紉機“噠噠噠噠”一路歌唱,漂亮的衣服就做好了,再把褲線熨燙規整,不管是夫妻或情侶,穿上那麼一身,覺得很有時代感!一年365天,只要有人需要,縫紉機就會登上小小的舞臺,帶著生活的希望,在鄉村的各個角落裡傾情歌唱,它是這個時代的歌者。
如今的縫紉機,就算變成無用的擺設,也有收藏的價值,它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也見證了那個時代的酸甜苦辣。母親都七十幾歲的人了,老花鏡一戴,操作自如,縫紉機的歌聲依然悅耳,不管是拼花樣、走直線或拐彎,依舊有當年的範兒!
如今,大爺大娘都邁進了暮年,政府給予了妥善安置,那臺縫紉機成了家裡的老物件,成為我們精神上的伴隨者。母親時常讓縫紉機登臺演唱,彷彿一首不息的經典老歌,融入現代生活的旋律,也和母親的靈魂融為一體,散發著人性的光芒。她們曾一起為愛歌唱。只要它動聽的歌聲響起,老人的精神就會為之一振,那歌聲永遠讓他們那一代人神采飛揚。
【作者簡介:李秀娟,筆名,木子瀟,承德寬城人,市作協會員,幾年來致力於散文和詩歌寫作。主要作品:《一斗高粱的婚姻》《女人照亮的村莊》《那汪泉水,那頂草帽》發《承德晚報》和《熱河》雜誌;《百味麵糰》發“琴臺文藝”紙刊;在第十一屆“我的讀書故事”徵文中《從讀書感悟到另一個生命》榮獲優秀獎;小說《溫暖的世界》獲市徵文三等獎;《為他種上一池蓮》在“琢酒七夕”徵文中獲得二等獎。另有其他作品在《天女木蘭》雜誌或網絡平臺發表。
—————————————
附:第三屆“心中的父母”全國有獎徵文大賽徵稿啟事
為了讓兒女們有機會表達對父母的真愛與祝福,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傳統美德,由鹽山縣總工會、鹽山縣文聯主辦,鹽山縣作家協會承辦,“用相機說話”公眾號協辦的第三屆“心中的父母”全國有獎徵文大賽即日啟動。本屆活動在前兩屆成功舉辦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徵文要求、評分標準、獎勵政策等,繼續面向全國徵稿。
一、徵文要求:
以父母親(也可單寫父親或母親)的故事為創作素材,以親情為切入點,回憶或追念父母的親身經歷,講述自己成長過程中與父母之間的感人故事或良好的家教家風對作者的影響。文章要求故事真實,有真情實感,語言洗練。來稿須原創首發(已在報刊、網站、微信公眾號等發表的作品請勿投稿),嚴禁抄襲剽竊他人作品,文章字數控制在800——1500字範圍內。優秀作品將在“用相機說話”公眾號上陸續刊登,並輯印成冊。
二、評分標準:
作品滿分120分,根據參賽作品的主題內容、體裁結構、語言表達、創新亮點、文章閱讀量、留言條數六個方面進行評分。
1、主題內容:(40分)
主題鮮明深刻,格調積極向上。
2、體裁結構:(20分)
主線貫穿,結構嚴謹,佈局完整。
3、語言表達:(20分)
語言通順流暢,內容詳略得當。
4、創新亮點:(20分)
構思新穎,見解獨特。
5、閱讀數量:(10分)
根據公眾號中徵文閱讀量的多少,按比例加分。
6、留言條數:(10分)
鼓勵讀者對文章進行評論,根據讀者的評論次數,按比例進行得分。
三、獎項設置:
本次活動設一等獎1名獎金1000元,二等獎4名獎金600 元,三等獎6名獎金300元,優秀獎若干名。每名獲獎者除頒發榮譽證書和作品集外,一、二、三等獎獲得者,還將獲得一尊精緻獎盃。
四、投稿方式:
本次徵文活動只接受電子郵件,謝絕紙質投稿,來稿請註明作者姓名、詳細地址、聯繫方式及“心中的父母”徵文字樣,並附作者簡介和作者、父母的照片。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五、徵文時間:
即日起到2023年10月底,具體頒獎時間另行通知。
2022年10月12日
(關注公眾號“用相機說話”,留下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