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朱鎔基總理在退休前後“判若兩人”?

為何朱鎔基總理在退休前後“判若兩人”?

眾所周知,朱總理是一個雷厲風行的人,他主政國務院期間,辦事果決、不拖沓,對待下屬要求極為嚴格,凡事講求效率,一切只為人民群眾。但在退休之後,他卻像是變了一個人,待人親和有致,說話口氣也溫和了許多,這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何總理會有如此大的反差?

朱總理早在主政上海市的時候就已經聲名在外,他是一個不喜歡做辦公室的人,喜歡四處跑調研,直接去實地獲取一手的資料,這樣能更直觀的得知上海的發展情況,期間要是發現什麼問題,他也會立即解決,從不會拖沓。比如修建地鐵1號線淮海路段的時候,施工單位預計需2年多時間完成該工程,但朱總理不同意。

淮海路是上海的主幹道,做工程本來就影響通行,而且還要2年多時間,這會給上海帶來巨大的交通壓力,勢必會影響經濟發展。朱總理在經過多次實地考察之後,與工程負責人商議多分幾個工程隊出來,同時展開施工,這樣就能大大縮短工期。此舉果然成效顯著,工期一下子被縮短為10個月,此路段竣工之後,朱總理還出席了慶功會,對所有施工人員提出表彰。

1998年,朱總理發表就職演講的時候,就曾明確表示,自己要幹實事,絕對不會擺空架子。任期內,朱總理也確實做了棘手的民生問題,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為雲南昭通修通鐵路,打通了這個位於大山深處的小地市與外界的聯繫,直接推動了其經濟增長。除此之外,朱總理還力排眾議,在雲南投資籌建了許多水電項目,產出的電力全都輸送到廣東,這樣既能解決粵地的電力短缺問題,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雲南經濟發展,可謂一舉兩得。

除此之外,朱總理還經常收看一些民生節目,並親自打電話督促有關部門解決節目中所反映的民生問題。朱總理說,有些大的問題自己沒辦法解決,那小問題自己總能解決一兩樣,也算是為人民服務了。朱總理在政壇的時候,代表的是整個國家,必須要摒棄個人情感,以集體為先,以人民為先,需要保持絕對的理性,所以給人一種嚴肅、生人勿進的感覺。

但退休之後,朱總理就不用再揹著任何包袱了,可以做回一個普通人,他這才逐漸展露出個人情感,為人處世完全變了個樣子,見誰都是笑眯眯的,說話也是慢聲細語。朱總理退休之後有兩大愛好,其一是京劇。其實早在學生時代他就是一個小戲迷,還曾經在文藝晚會上登臺獻唱。平日裡閒暇時,他也會拉著幾個志同道合的同學唱幾個片段過過癮。

退休之後,他重拾這個愛好,經常去觀看京劇名家的演出,同時還參與了對京劇的改編,去掉了一些陳舊的唱腔和詞調,使其更加順應當下的流行文化,吸引更多的青年聽眾,進而延長生命力。不過隨著年齡增長,朱總理漸漸唱不動京劇了,後來在清華大學的校友會上,老同學勸他登臺唱一段京劇,但他卻委婉拒絕了,而是默默的看著其他同學表演節目。

朱總理的第二大愛好便是看書,他將自己此前沒看過的書一股腦全部買回來,一本接一本的仔細閱讀。總理很喜歡哲學書籍,其中所傳達的深刻理念令他獲益匪淺。有很多人都給朱總理寫過傳記,但朱總理從來不看,他認為這都是用來圈錢的東西,本質上和商品差不多,自己根本不感興趣。

總理曾經自己早年的講話稿整理出版,因為內容真切、翔實很受歡迎,累積銷售了數十萬冊,獲得版稅數千萬元。但這些錢總理一分都沒要,全部捐給了貧困山區,用於資助失學兒童,這是總理對孩子們最好的關切。2010年往後,總理就很少出現在公眾場合了,一直生活的很低調,而且他還告誡子女不許利用自己的影響力謀利,真正做到了潔身自好!

朱總理是一位優秀的共產黨人,自從加入革命隊伍那天起,他便將建設國家、振興中華作為唯一使命,數十年的時間裡,他先後在多個關鍵崗位上工作,一心一意為人民服務,從來沒做半分私心。他主政國務院的那段時期,中國順利步入改革的深水區,經濟發展勢頭十分迅猛,老百姓享受到了改革的紅利,生活越來越好。在此,讓我們向這位好乾部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