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賡將軍籌辦哈軍工的時候費勁了心思,全國上下到處跑,逐個解決校址、設備、招生、教師團隊等問題。當時國內軍工方面的專家學者很少,各個都是寶貝,陳將軍為了籠絡人才,甚至去監獄裡“撈”死刑犯。
故事的主人公叫沈毅,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早年曾在歐洲留過學,主修軍工類專業,學識十分豐富。回國之後,他受邀在國府創辦的軍校裡教書,期間通過地下黨人牽線與周總理有了聯繫。周總理很欣賞他的才華,他也很佩服總理的氣度與信仰。一來二去,沈毅被紅色理論深深吸引,進而轉變為一名左翼人士,隨後跨越千里趕往延安,加入紅色陣營。
黨中央很重視他這樣的知識分子,當即安排他到炮兵學校擔任教官,並儘量給予他較高的生活待遇。解放戰爭時,他跟著諸多幹部一起趕往東北支援東聯,平時他主要在炮兵學校上課,一旦戰事緊急,他便會被調到前線,親自指揮炮兵打擊敵人。
建國後,他被安排到民航部門任職,主管財政。這可是一個要接觸大筆資金的崗位,他每天看著成捆的現金是心癢難耐,最終沒能把持住自己,犯下了大錯。不到3年的時間裡,他通過職務侵佔等方式累積侵吞公款數億元(舊幣),這些錢大部分被他用來買各種奢侈品,還有一小部分藏在家裡。1952年,民航部門察覺到了不對勁,立即找審計單位核算賬目,結果發現賬面虧空了一大筆錢。民航立即進行內部自查,很快就將沈毅給揪了出來。
貪贓枉法,侵佔公眾財產可是頂天的大罪,必須要嚴厲處罰,經過多個部門的聯合審理,大家一致認定沈毅罪無可赦,不殺不足以平民憤,因此判處他死刑。與此同時,陳賡將軍正在四處奔走為哈軍工找老師,當陳將軍聽說有個專家被關在監獄裡時,馬上去中南海找毛主席求情,希望能讓沈戴罪立功,在哈軍工教書育人,推動我國軍工事業發展。但毛主席卻表示,司法的事自己說了不算,得去找周總理。陳賡又只好來到西花廳找總理說明相關情況,希望總理能從中斡旋,給沈毅一個戴罪立功的機會。
周總理在權衡了利弊之後,認為留下沈毅於國家有利,於是便籤了一個條子,讓陳將軍拿著去找最高法院長董必武董老。董老在看到總理的條子之後,馬上在最高法召開內部會議,提議對沈毅酌情減刑,改為死緩,並在監外執行。就這樣,在陳將軍的努力之下,沈毅獲得釋放,出獄的那天,他撲通一下跪在陳賡的面前,感謝他的救命之恩。陳將軍卻表示,他的命是國家給的,往後要好好報答國家,切莫再行不義之事。
沈毅入職哈軍工之後,一直兢兢業業教書育人,將自己所學傾囊相授,為國家培育了不少良才。有一次,陳賡去他的住處看望他,發現他正在喝酒,於是便提醒他要注意生活作風,不能當“酒鬼”。此時已經是嚴冬時分了,沈毅的房間裡沒有暖氣,僅有一個火爐可供取暖,但他卻沒有生火,整個屋子冷得如冰窖一般,陳賡待了一會兒腿關節就被凍得隱隱作痛。
於是陳便問沈為什麼不生火爐,沈回答說屋子裡有很多重要資料,擔心生火會引發火災,他喝酒也正是為了驅寒,而非是生活作風有問題。陳賡明白沈毅這是真的悔改了,他已經不再是之前那個“大蛀蟲”了,於是便決定恢復對他的特殊待遇,讓他搬到有暖氣的教室公寓去居住,同時還打報告給黨中央,提議免除他的死緩之罪。
時間來到1959年,經由毛主席、周總理批准,沈毅與杜聿明等人一道獲得了特赦,重新被國家和人民所接納。他很珍惜這次重新做人的機會,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堅決不貪不佔不拿,個人品行極其高尚,在師生中間有口皆碑。1969年,他因病離世,時年75歲。
俗話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沈毅此前確實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但在獲得改正機會之後,他一直兢兢業業的工作,努力報效國家,同時不斷提升個人修養,最終成功洗刷恥辱,重獲新生,成為中國軍工領域的領頭人,為鞏固國家國防做出了不朽的貢獻,這種浪子回頭的精神值得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