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夫婦花6個月扔東西,斷舍離後100㎡的家裡可以打羽毛球

廈門夫婦花6個月扔東西,斷舍離後100㎡的家裡可以打羽毛球

建築師石磊夫妻倆,在廈門經營著一家小型建築事務所。石磊從小在廈門舊城區長大,2008年,兩人把家安在了廈門大學西校門附近的公寓樓裡,走出去不遠,就是最美大學和漂亮的海灘。
2018年5月,住了10年的家,光線渙散,四處堆滿了雜物,用石磊的話說,“就好像一片沼澤地,人都埋在其中。”石磊把整個房子進行一次大改造: 陽臺變榻榻米陽光房 ;採光不好,他就營造幽暗的陰翳之美;東西太多,他就連續扔了6個月,丟掉家裡起碼60%-70%的物件。現在,兒子能夠自如地在家裡奔跑、攀爬,客廳甚至寬敞到可以打羽毛球。
以下是石磊的自述。 

建築師石磊與兒子小石頭
我們一家人三口,住在這個房子裡面,將近10年了。2018年,兒子小石頭開始上小學,家裡當時已經是非常混亂。 

我從小就生活在廈門舊城區,這邊在廈大西校門附近。從周邊房價來說,換房在經濟上可能不太允許。我和太太想,乾脆這次就一鼓作氣,整個家重新改造裝修。 

改造前的家
我從小就是個有點“收藏癖”的人,見著、用著什麼東西,旅行紀念品,甚至連一個好看點的玻璃罐都會留著,導致家裡空間不堪重負。所以這次改造也走了一次斷舍離的過程。

房子使用面積100㎡出頭,簡單的兩室兩廳。我們吃喝拉撒都要發生在這個空間裡面,這個房子能帶給我們怎樣的光線、空氣,窗外的景觀、回到家的流線……這些就格外重要。

客廳改造是重中之重。
首先,我們在原來的瓷磚上面鋪了木地板,在家裡走動時給自己更好的一個腳感。
接下來就是劃分出比較清晰的生活區域。之前小石頭玩耍、一家人看電視、我們夫妻倆工作等一系列的事都混雜在這裡。

我們做了三步——把沙發轉向陽臺,丟掉電視機,讓小石頭的玩具保證收在自己房裡。

其實都是很簡單的操作,便自然分隔出書架區域的工作臺,和沙發區的家人活動區。

其他就是繼續丟東西,每天上班帶一包物品出門扔,陸陸陸續續丟了快6個月,起碼丟掉家裡60%-70%的物件。現在這兒甚至寬敞到可以打羽毛球。

陽臺這一次也做了大動作。 

原先的陽臺,常常一排衣服晾曬排開,既擋視野又遮陽光,而且廈門這幾年建設多、灰塵大。

改造前的陽臺

改造後的陽臺
於是,我們把陽臺的一部分做進客廳裡、加上榻榻米,像一個陽光房一樣,能在公寓樓裡有這麼個空間很難得。 

冬天尤其舒適,在這下象棋、看看書,哪怕什麼都不做就躺在那邊,也很舒服。原來覺得落葉很麻煩的芒果樹也成了窗外的景緻。

這麼一改,從陽臺到兒童房門口有9米長,小石頭開發了一條奔跑路線:從榻榻米陽臺跳上茶几、翻過沙發,一溜煙奔進他的房間。

之前房子的狀態像一片沼澤地,他要墊著腳尖躲避東西,今天就像一個山谷一樣,可以跳來跳去,只要孩子自己有想象力,我也不會阻攔他。

主臥室
大部分的生活都在客廳裡面發生,主臥是很簡單的榻榻米上放個床墊。

客廳和臥室之間的一整堵牆都是櫃子,朝著客廳的是鏡面牆,朝著臥室的是櫃門,儲物空間夠了。

兒童房
小石頭不是一個性格外向的孩子。我們請他把所有玩具都收到他自己的房間,這樣亂也只有他的房間亂。

但這兩年也發現,他自己有意識地開始慢慢精簡玩具。我們希望他能夠對自己的東西進行分類,進行整理。並不是說孩子你就完完全釋放天性,有一些社會規則需要建立,能自己管理好自己的物品。

雖說藉著裝修進行了斷舍離,但我們家並不是像一些人家斷成了“極簡”,改造完住進來一年,家裡東西也有增多的跡象。
我們不是追求空無一物、沒有生活氣息的狀態,但保持乾淨整潔、分類清晰很重要。

我發現快到40歲,心態確實會發生變化。我們夫妻倆開始放下了建築師那種很想要完成某種設計的慾望。這個房子有這樣那樣的缺陷,但戶型比較昏暗,我們就順著昏暗的方式去做;朝著西面有陽光,就順著光去做窗外的風景。
去讚美空間的優點,而不是一直盯著缺點去遮蔽。

實際上這套房子的採光非常不好,以前慣常的思路就是用淺色系牆面、裝飾去反射得到更多光。但實際上,這隻會讓整個房子很不精神、沒有靈性。

不是有一本書《陰翳禮讚》,講的是日本昏暗的空間,用一些金色的屏風、蠟燭,這些微弱的光線在黑暗環境中透露出來的一種精神性。

這一次,我們就試驗了深色系材料和色調:綠色瓷磚、黑色瓷磚、黑色的頂棚……嘗試在一個幽暗的環境中,營造精神性的狀態。我覺得這次還是嘗試出來了。

改造後的廚房

廚房水池前的採光窗
比如餐廳,用了近乎黑色的巖板做牆面,中間鋪一道金屬條。光線照射在金屬條上,再散射至周邊的黑牆,並不是徹底的幽暗、封閉。

不是直射進家的光線才是採光,周邊環境反射進來的光線也可以被利用。

餐廳靠近西面這邊,就把這面牆換成了玻璃磚。

我們樓西面有玻璃幕牆的建築,早上陽光打在玻璃幕牆上又能反射進我們的家中,透過這堵玻璃磚牆,可以再一次照進餐廳。

改造後的衛生間
家裡深色材料乍看差不多,其實細看很多樣。深色地板、黑色的頂棚,包括在衛生間裡用了大量的深綠色瓷磚。 

深色它會吸光,最後讓光線更加柔和。把更多光線吸納進自己包裹的空間裡,很有張力,不會讓人覺得精神渙散。

這次改造做的最大的一個調整,是把對著入戶門的兒童房入口,調整去了朝向客廳的那一面,不然那裡的穿堂風都兇猛到讓人不舒服了。

但兒童房入口變成一道牆之後,門廊就顯得又黑又矮。於是想到在那裡開一條豎直的縫兒。進門時候身處一個黑暗環境,眼睛自然就會去留意那條縫。

縫背後是兒童房朝西的窗戶,我們大概下班時間是下午的5:30~6:00,西面的陽光會照到那條細縫上,又恰巧在我們歸家的時候,你會感覺好像房子有一種在歡迎我們的狀態。

開門的那一瞬間,好像我們的房子,跟我們的自然環境,建立了一種時間關係。

接近40歲,生活其實慢慢進入一個簡單的狀態,工作、旅行,然後跟家人在一起——這些東西,是我們認為越來越重要的。

其實順從於某個狀態,有時候也並非不可。

CAST

編輯|成卿    責編|陳子文

部分圖片由所在閱造社提供 

平面攝影羅聯璧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