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
文/溫暖中醫
人生有大願力,而後有大建樹。
■
此方名為澤瀉湯,由東漢大醫張仲景所創,澤瀉、白朮組合到一起就是一張千古名方。別看藥味簡單,藥效一點也不差,由此成就了一段又一段佳話……
翻開《金匱要略》,關於澤瀉湯的記載是這樣的: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
支飲也就是溼氣,溼氣往上走,走到頭面,引起的頭暈,澤瀉湯是個不錯的選擇。其實不光是頭暈,還有頭痛、耳鳴、鼻塞,在此基礎上可能還伴有胸悶、嘔吐、咳嗽、食慾不振、四肢無力等症狀,都在澤瀉湯的治療範圍之內。
澤瀉湯:澤瀉15克、白朮6克。
澤瀉利水滲溼,澤瀉這味藥力大無比,可以把上泛的水溼拽下來,拽到膀胱。古人說,治溼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利小便的意思就是幫助排尿,這樣體內的溼氣就有了出路,就能名正言順地排出去。澤瀉利水滲溼的功力就像它的名字一樣勢不可擋。
白朮健脾祛溼,這是它最擅長的領域。其中,健脾是主要的。一來,脾在中醫五行中屬土,用土來治水,合情合理。二來,溼氣從脾胃而來,是脾虛了以後,運化功能減弱的結果。那麼,反過來,脾主運化的功能一旦恢復,是不是就能斷了溼氣的來路,自然也就不會有上泛一說。
這樣一個治上,一個治下,天衣無縫。
兩個簡單的醫案,出自國醫大師劉渡舟劉老先生。
醫案一:
1967年,一位姓朱的中年男子找到劉渡舟,說自己患病多年,前前後後看了不少大夫,吃了不少藥,錢沒少花,病卻不見好。
說起來,倒也不是什麼大病,只是頭暈,如同活在雲裡霧裡一般,且時常感到腦袋發沉,好像有水似的。
劉老一看,這人舌頭肥大,舌苔白滑,很明顯,脾虛有溼,水溼為患。一時想到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所言: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
當即決定投以澤瀉湯。
這人接過方子一看,只兩味藥,頓時心生疑惑,不過,出於對劉老的信任,還是照常服用了。
一劑藥喝完,但見身體沒有反應,不由得失望至極:我早知這區區兩味藥是不夠力的,你瞧,果不其然吧。人到中年卻像個孩子一樣,乾脆賭氣不喝了。在家人的一番勸說之下,這才勉強同意再服一劑。
誰知第二劑藥剛剛服下,前胸後背就有津津汗出,而且這汗液呀似乎格外黏膩,與此同時,頭暈的現象也開始好轉,這感覺很奇妙,就像是站在雲霧籠罩的山頭,突然,一陣風吹來,雲消霧散,從未有過的天清地明。
心情立刻從大悲轉為大喜,打那以後,也不需要家人叮囑,每日按時煎藥、服藥,一共五劑藥,喝到第四劑,這病啊就全好了。
醫案二:
1973年,一位黃姓女子頭痛難忍,也是老毛病了,一開始沒放在心上,痛了,就吃點止痛藥,不曾想這一痛就是一年多。她去見劉老,聲淚俱下地訴說著自己的不幸,說自己的頭上啊像戴了個鐵盔。
劉老見其舌大,舌苔白而膩,也是水溼上泛之症,在澤瀉湯的基礎上加了一味天麻,一個療程下來,頭痛也好了。
劉老用此方幫助無數人擺脫病痛,世人皆稱讚劉老醫術高超,劉老卻謙虛地以為:不是我厲害,是張仲景太厲害了。
想當年仲聖於亂世中創立澤瀉湯,歷經千年,非但沒有被時代拋棄,反而用諸多事實證明,在制水方面它是行之有效的,也真正印證了那句話:藥少而力專。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溫暖中醫,原創文章,版權歸溫暖中醫所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