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協年會 | 回望文化使者,聆聽大師感言

譯協年會 | 回望文化使者,聆聽大師感言

“2023中國翻譯協會年會”將於2023年4月3日至4日在北京舉行。藉此機會,我們推出“回望文化使者,聆聽大師感言”系列文章,共同聆聽翻譯大師原聲,回顧翻譯泰斗的光輝成就。

季羨林 | 心有良知璞玉,筆下道德文章

“人都能做到愛國、孝親、尊師、重友,這人際關係啊就屬於非常和諧、非常好。所以我就跟別人講,希望每個人都能做到這八個字。”——季羨林

季羨林(1911年—2009年),是聞名中外的語言學家、翻譯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他從事教學、學術研究工作大約70載,在弘揚中國文化乃至東方文化、構築東方和西方文化橋樑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為促進中國的高等教育和文化學術事業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成為教育界及知識界愛國知識分子的楷模。

季羨林先生教書育人,桃李滿天下;一生學貫中西,著作譯著等身,呈一代大師風範;愛國情懷和人格力量,展知識分子情操。季羨林先生的主要著作有《中印文化關係史論集》《印度簡史》《羅摩衍那初探》《印度古代語言論集》《佛教與中印文化交流》《簡明東方文學史》《糖史》《吐火羅文(彌勒會見記)譯釋》(英文,在德國出版)等。主要譯著譯自德文的有馬克思著《論印度》《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等,譯自梵文的有著名印度古代大史詩《羅摩衍那》(七卷)、印度名劇《沙恭達羅》和《優哩婆溼》、印度古代民間故事集《五卷書》等,譯自英文的如梅特麗耶·黛維的《家庭中的泰戈爾》。此外,他還主編過《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傳世藏書》《神州文化集成》《東方文化集成》等書;他主持的《大唐西域記校注》、譯作《羅摩衍那》於1994年獲第一屆國家圖書獎;主編的《東方語言學史》於1997年獲第三屆國家圖書獎;《季羨林文集》24卷於1999年獲第四屆國家圖書獎;專著《文化交流的軌跡——中華蔗糖史》於2000年獲得“長江《讀書》獎”的“專家著作獎”。

2006年9月26日,95歲高齡的季羨林獲得中國譯協“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這是中國翻譯協會設立的表彰翻譯家個人的最高榮譽獎項。

楊憲益 | 從《紅樓夢》《離騷》到魯迅巴金,他翻譯了整個中國

“《紅樓夢》很晚,是後來外文出版社想把中國的重量的書都做一些翻譯。他們想的幾部小說:一部《水滸》、一部《三國演義》、一部《紅樓夢》,還有《西遊記》……《紅樓夢》就決定讓我來翻譯。”——楊憲益

楊憲益(1915年——2009年)是中國著名文學翻譯家、外國文研究專家、詩人,曾任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中央委員、中國翻譯協會名譽理事、中國作家協會理事。

楊憲益學貫中西,長期從事文學和文化翻譯,他先後在國立編譯館和中國外文局工作,為東西文化交流貢獻了累累碩果,尤其是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作出了卓越貢獻。楊憲益一生成就卓越,他的翻譯作品從先秦文學到現當代文學,跨度之大、數量之多、質量之高、影響之深,中國翻譯界幾乎無人企及。他一方面與夫人戴乃迭合作,把《紅樓夢》《楚辭》《史記選》《關漢卿雜劇》《老殘遊記》《魯迅選集》(4卷)、《青春之歌》等大量中國古今文學名著譯成英文出版,同時把阿里斯托芬的《鳥》和《和平》、荷馬的《奧德修紀》、維吉爾的《牧歌》、法國中古史詩《羅蘭之歌》、蕭伯納的《凱撒與克麗奧帕脫拉》和《賣花女》等歐洲古今文學名著譯成中文出版。特別是他與夫人戴乃迭聯袂翻譯的英譯本《紅樓夢》,已成為最受中外學者、讀者認可和推崇的經典譯作。此外,他還撰有《譯餘偶拾》《零墨新箋》《零墨續箋》等多部學術著作,1981年發起並主持“熊貓叢書”的編譯工作,受到國外廣大讀者的歡迎。


2009年,楊憲益獲得中國譯協“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

沙博理 | 花16年加入中國籍:我是中國人,我很自豪

“親愛的朋友同志,我對你保證,只要我還活著,我一定配得起,並大喊,高興地叫,我是一箇中國人!”——沙博理

沙博理(1915年—2014年),1915年12月23日出生於美國紐約,1937年畢業於聖約翰大學法律系。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加入美國陸軍服役,成為一名高射炮士兵。美國由於時局的需要,決定培養一批軍人學習世界語言,沙博理被派去學習中文和中國歷史文化。退伍後,他利用退伍津貼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學習中文和中國歷史文化,後轉到耶魯大學繼續學習。

1947年4月,他遠渡重洋來到中國,在上海接觸了進步的中外人士,由同情轉而投身於中國革命。他曾用做律師所得到的錢,支持中國同志創辦進步刊物《人世間》。1948年,他與著名演員、進步作家鳳子結為夫婦,並於1949年10月1日,和鳳子應邀參加了開國大典,沙博理從此定居中國,並以外國專家的身份滿腔熱忱投身於新中國的建設事業。

沙博理先在對外文化聯絡局做英文翻譯,1951年英文版《中國文學》創刊後,他來到該雜誌社從事審譯工作。作為新中國文學向西方傳播的前驅使者,他相繼翻譯了美國出版的第一部反映“紅色中國”的小說《新兒女英雄傳》、著名作家巴金的《家》、茅盾的《春蠶》以及 《林海雪原》《保衛延安》《創業史》《月芽》《孫犁小說選》等著名小說。

1963年,經周恩來總理批准,沙博理加入了中國國籍,成為中國公民。

文革期間,沙博理翻譯完成的中國古典文學名著《水滸傳》成為中國文學翻譯史上舉足輕重的作品,併為之贏得中國文聯最高翻譯獎。筆耕之餘,由於夫人鳳子的關係,他還走上銀幕,在《停戰以後》《長空雄鷹》《西安事變》三部影片中客串過角色。

1971年以後,沙博理十餘次訪美探親。在美國期間,他應邀到許多地方做報告,向美國人民介紹中國。他還為外刊撰文,介紹中國的情況。

1972年,沙博理到人民畫報社任英文改稿專家。多年來,沙博理除了傾全力翻譯中國文學作品外,還陸續撰寫了自傳體著作《一個美國人在中國》和《我的中國》,以及研究中國問題的著述《四川的經濟改革》《中國封建社會的刑法》《中國學者研究古代中國的猶太人》等書,先後在中國、美國、以色列、新加坡等國出版,引起很大反響。晚年,他還翻譯了鄧榕撰著的長篇人物傳記《我的父親鄧小平——文革歲月》,並與作者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沙博理1983年當選為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直至他去世前,他始終積極參政議政。他還曾為印度洋地區地震海嘯災害捐贈5000元,得到了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的讚揚。他因在中國對外宣傳事業中富有成果的工作和為增進中外瞭解、友誼所作出的貢獻,曾多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2010年10月2日,95歲高齡的沙博理被授予中國譯協“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榮譽稱號。
許淵衝 | 盡其所能,得其所好

“我這一輩子,最重要的一個人生(信條)是,盡其所能,得其所好。這八個字對我這一輩子,我是盡了我的所能,得到我所喜歡的。要問具體的,就是使中國文化變成世界文化,使世界文化變成中國文化,使世界文化越來越光輝燦爛。” ——許淵衝

許淵衝(1921年—2021年),著名翻譯家,北京大學教授,他擅長英語、法語,出版了中英法文譯著一百餘部。英譯作品有《詩經》《楚辭》《論語》《老子》《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元曲三百首》《李白詩選》《蘇東坡詩詞選》《毛澤東詩詞選》等名著,此外尚有《中國古詩詞三百首》(英國企鵝圖書公司出版,在英美加澳發行,其中三十首被選為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材,對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法譯作品有《中國古詩詞三百首》《詩經選》《唐詩選》《宋詞選》《毛澤東詩詞四十二首》。其中唐詩宋詞由巴黎出版社在法國發行;漢譯作品有英法十大名著《一切為了愛情》《昆廷·杜沃德》《雨果戲劇選》《紅與黑》《人生的開始》《包法利夫人》《水上》《約翰·克里斯托夫》《哥拉·布勒尼翁》《飛馬騰空》等。

許淵衝還總結了中國學派的文學翻譯理論,撰有《翻譯的藝術》《文學翻譯談》《文學與翻譯》《譯筆生花》等,並用英文著有《中詩英韻探勝——從詩經到西廂記》(列入北京大學名家名著文叢)、《逝水年華》(由楊振寧作英文序,在北京和紐約出版)。

諾貝爾文學獎評委評價他翻譯的中國文學名著“是偉大的中國傳統文學的樣本”;他對中國古代文化經典《道德經》作出了新的解釋,提出瞭解決現代文學翻譯矛盾的理論;在文學翻譯理論研究方面,他提出了“優化論”,總結了中國學派的文學翻譯理論,在翻譯界產生了重大影響。許淵衝用一生的熱忱,致力於中西方文化交流,將中國文化傳向全世界。2010年,他獲得了中國譯協“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
林戊蓀 | 翻譯是橋樑,既要跨語言,又要跨文化

  “翻譯它就像孫悟空,要把原文翻好的話,它要施展各種各樣的辦法。”—— 林戊蓀

林戊蓀(1928年—2021年),天津人,先後就學於天津、上海、印度加爾各答。1946年赴美國新澤西州勞倫斯威爾學校學習,1947年至1950年在新罕布什爾州達特矛斯大學主修哲學,其間參加中共地下黨領導的留學生進步活動。

1950年夏提前返國參加祖國建設,開始了為之奮鬥一生的對外傳播與翻譯事業。先後任英文《人民中國》政治組編輯、《人民中國》通聯組組長,並多次借調至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撰寫英文稿件。1958年參與創辦《北京週報》,撰寫國際問題專欄。1950年代初曾兩次赴朝鮮,擔任紅十字小組和解釋代表團翻譯。在此前後還為亞太地區和平會議(1952年)與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1956年)進行同聲傳譯。1980年代任《北京週報》副總編輯與臨時負責人。1988年,任中國外文局局長、中國翻譯家協會常務副會長。其間,多次為一些中央重要文件的英文譯稿定稿,並擔任全國翻譯系列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主任。1994年離休後,繼續為我國翻譯事業的發展壯大貢獻力量,先後擔任國際翻譯家聯盟理事、中國譯協中譯外委員會主任和理論與教學委員會主任、《中國翻譯》主編等。此外,還多次在國內外各類翻譯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在各地大學講課。主要譯著有《孫子兵法》《孫臏兵法》《論語》、趙啟正與路易·帕羅所著《江邊對話:一個無神論者和一位基督徒的友好交流》(與夫人張慶年合譯)、趙啟正與邵煜棟所著《浦東奇蹟》(與張慶年合譯)、《黃華回憶錄》(合譯)、《絲綢之路》(與張慶年合譯)《布達拉宮》《南京大屠殺》(合譯)等。此外,還為熊光楷所著《國際形勢與安全戰略》與《國際戰略與新軍事變革》兩書改稿與定稿,為《毛澤東外交文選》定稿。2011年,他獲得了中國譯協“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
潘漢典 | 通過教師身份培養國家需要的人才

 “我這輩子能夠繼續向我們的國家,通過教師身份培養一些國家需要的人才,我就很滿足了,所以我在這個時候沒有更大的要求,就希望我們人民能夠繼續努力,真正給我們國家作出很大的貢獻。”——潘漢典

潘漢典(1920年—2019年),我國傑出的比較法學家和外國法律法學翻譯的奠基者。1948年畢業於東吳大學比較法研究所,獲法學碩士學位。先後在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中國政法大學從事科研和教學工作,擔任過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法學譯叢》主編,中國政法大學比較法研究所首任所長,《比較法研究》主編。

他精通英語,同時通曉法、日、德、俄等多種語言,一生致力於翻譯國外的法律制度和法學理論文獻,立志把國外最好的法律制度和先進的法學思想介紹進中國,先後發表和出版了大量的法律法學譯著,包括馬基雅維利的名著《君主論》和《比較法總論》《英格蘭狀況》《有限公司法論》《權利鬥爭論》《英吉利憲法》等。他作為總審定參與編撰了《元照英美法詞典》,該詞典多次再版,已成為學習英美法者的常用工具書。2002年獲中國翻譯協會授予資深翻譯家榮譽稱號。2012年,他獲得了中國譯協“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

宋書聲 | 畢生堅守有“書聲”

“從1951年開始,55年的時間,我一直從事馬列著作的翻譯工作。能夠從事馬列主義的翻譯工作,我感到很光榮。我對我所擔負的工作,增強了更大的責任感。” ——宋書聲

宋書聲,1928年生於河北新河,曾任中央編譯局局長、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會長。2002年被中國翻譯協會授予“資深翻譯家”稱號。宋書聲先生長期從事馬列主義經典著作翻譯,譯有《馬克思主義論國家》等著作,曾參與翻譯《斯大林全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列寧全集》(第一版、第二版)、《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馬克思列寧主義原理》《馬克思主義美學原理》《勝利與悲劇——斯大林政治肖像》(第一卷、第二卷)、《我這代人的見證——關於斯大林的思考》等,為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翻譯研究作出傑出貢獻。


宋書聲認為,翻譯本是一個終身學習的過程,要出精品,就須不斷沉澱、跟上時代。精通中文和外語,只是成為一名翻譯的基礎,要具備馬克思主義的修養,還需要政治經濟學、歷史、宗教、哲學等多學科的積累。2018年,他獲得了中國譯協“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


下圖進入微店

《人民中國》
2023年第4期
當月5日發行
點擊圖片可購買→

掃一掃,關注人民中國

微信ID:peopleschina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