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玉龍雪山的守護,有瀘沽湖的潤澤,雲南省麗江市及其下轄的寧蒗彝族自治縣,多年來以其世外桃源般的自然人文景觀、深厚的多民族歷史文化底蘊和高質量的文化旅遊服務深深吸引國內外遊客。同時,讓當地群眾尤其是少年兒童,與時俱進享受新時代文化藝術發展的成果,以文樂民、以文育民,一直是當地政府孜孜以求的奮鬥目標。以此為契機,3月27日至30日,2023年“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暨“五十六朵花”——中國兒藝優秀兒童劇走進少數民族聚居地公益演出的第三站在麗江精彩綻放。
3月末,正是麗江陰晴不定又繁花競放的時節。整整一卡車的舞臺道具、包括10餘位資深藝術家在內的30名中國兒童藝術劇院(簡稱“中國兒藝”)演職人員飛赴雲南。為了將優秀兒童戲劇最大程度惠及當地的孩子,中國兒藝兵分兩路,《成語魔方》劇組在麗江文旅學院劇場、寧蒗劇院等為小學生演出,以現代舞臺語言重新闡述傳統文化內涵;《小卡車·變變變》童趣幽默、淺顯益智,更適合低齡兒童,其劇組深入麗江市幼兒園、寧蒗第一幼兒園等,將歡樂送到小朋友身邊。兩個劇組在麗江市區和寧蒗縣共巡演12場,其間有1萬餘名納西族、彝族、藏族等不同民族的小觀眾觀看了演出。
▲ 在寧蒗縣第一幼兒園演出現場
中國兒藝院長馮俐在談及帶來《成語魔方》的初衷時表示,將蘊含中國傳統文化的兒童戲劇奉獻給當地少年兒童,在為少數民族地區帶來高質量藝術享受的同時,更讓他們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將文化認同和藝術種子根植少數民族兒童內心。
此次公益演出的《成語魔方》包括“揠苗助長”“班門弄斧”“濫竽充數”3幕,每當環境燈漸暗、舞臺上的燈光亮起,劇場裡就爆發出熱烈的掌聲和小朋友的尖叫。他們盯著臺上——懶漢老爹夢到自己像被拔起的禾苗一樣痛苦不堪,終於幡然悔悟,開始辛勤勞作;好為人師的王生要跟孔子比試學問,卻在聽聞小木匠在魯班面前賣弄的故事後,轉拜孔子為師;吹糖人的南郭先生,濫竽充數不成,重新做回自己擅長的手藝……這些傳統故事忠於主題,卻又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敘事方式和新奇的舞臺呈現演繹出來,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更為深刻。“‘班門弄斧’有意思,我還想再看一遍。”納西族學生和雪看完演出後,意猶未盡地說。
文榮學校教師和璐表示:“中國兒藝讓這裡的孩子開闊了眼界,尤其是《成語魔方》所展現的傳統文化,從服飾到內容,讓孩子瞭解了歷史人物、中國智慧,他們一定記憶深刻。可以看出演員的年紀都不是很年輕,但讓我感動的是他們的親和力和感染力,比上課要生動得多,對少數民族孩子學習傳統文化有很大助益。”
國家一級演員、“濫竽充數”中小皇帝的飾演者薛白,在公益演出期間度過了59歲生日。薛白說:“有很多和孩子們的回憶,一幕幕在眼前。這也是我這麼多年來數不清的基層演出中,第一次在基層過生日,在我最喜歡的麗江,在為孩子們獻藝的舞臺上,這種經歷最寶貴,所以特別值得珍惜。我見過很多大山裡的孩子,他們在看演出時,和城裡孩子的眼神是不一樣的,那是一種渴望,感染著每個人,有時甚至在謝幕後臺上演員和臺下孩子都熱淚盈眶。我們彼此珍惜,這是一種雙向奔赴。”
與劇場裡歡聲笑語共鳴的,是幼兒園裡稚嫩的加油聲。幼兒園小朋友既要“三餐一點”保證營養和充足的休息,又難以像小學生一樣有組織地前往劇場,這就要求中國兒藝的演職人員必須來到他們的身邊。《小卡車·變變變》劇組演員僅3人,卻要撐起一個多小時不間斷的演出,為了帶動小朋友的情緒,“小卡車”和他的朋友們又唱又跳,讓這裡成為一片歡樂的海洋。高原上的光照強烈,小朋友一個個戴著遮陽帽,伴隨著劇情手舞足蹈,在“小卡車”遇到困難時一個勁地喊加油,臺下映滿紅撲撲的小臉。臺上的演員們也在灼灼烈日下,一會兒臉上就泛起了高原紅。大紅臉對小紅臉,笑臉連成一片……
▲ 兒藝演員和少數民族小觀眾依依不捨
“這裡的孩子看兒童劇演出的機會不多,但他們同樣成長在祖國的藍天下。當地的孩子用淳樸、渴望的眼睛看著舞臺上發生的一切,參與舞臺上發生的故事,我們就更需要真誠、真實地去表演。”國家一級演員、“小卡車”的扮演者尹亮在演出後喘著粗氣說。
兒童劇需要活力四射的大幅度表演動作,在海拔2300米的麗江和海拔2700米的寧蒗演出,對演員無疑是一種體力和意志的挑戰。在《成語魔方》劇組,有時一個蹲起就岔了氣,熟稔於心的臺詞還需要憋著氣、活靈活現地說出來;在《小卡車·變變變》演出中,演員更是跑前跑後不斷變換道具、推進情節,有時還要到臺下的小朋友中來回跑動,讓好奇的小觀眾都親手摸摸“小卡車”。這樣的演出,兩劇組每天要連演4場,演出期間天天不斷,不少演員出現高原反應,依靠吸氧堅持演出。“規模越小的兒童劇,越需要有專業性。中國兒藝的藝術家沒有因為來到邊遠地區、面對幼兒園的小朋友就降低質量,而是很用心地在表演每一場。他們都很疲憊,但上場又是精神飽滿。他們的敬業讓人感動。”麗江市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楊玲芳說。
“演員已經下了很多次基層了,但依然激情滿滿。因為他們心裡有對藝術的熱愛、對孩子的熱愛,還有對中國兒藝的熱愛,貫徹了一切為了孩子的宗旨。”中國兒藝副院長趙寒冰說,“但我們做得還遠遠不夠,當聽說有的孩子還需要抽籤才能看演出時,我們決心還要給大山裡的孩子帶去更多更多……”
每一場座無虛席的演出,都傾注了中國兒藝和當地工作人員大量心血,家長和老師沒有座位,所有欣賞位置留給了孩子。在演出期間,中國兒藝演出部門還與當地演藝集團交流座談,並邀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納西童謠傳承人和冬梅講述童謠的傳承與特色,為助力當地藝術發展、創作民族兒童戲劇、弘揚麗江少數民族文化打下伏筆、積累素材。
山重水複,傾心盡力,3月的最後一天,中國兒藝揮手告別雲南,留下了一張張笑臉,讓麗江更加靈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