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當的心理護理及認知保健指導,可以幫助病人正確認識睡眠障礙,消除其緊張焦慮心理。同時學會放鬆及自我調整,調動其配合治療的積極性,有利於疾病康復。
01
矛盾意向性訓練
一部分失眠患者的病因是對睡眠的期望值過高,對已用的治療方法信心不足。一個比較常用的認知技術是矛盾意向性訓練,其目的是減少因很想入睡而產生的期待性焦慮。
具體方法是:讓患者由原來總想盡快入睡改為有意長時間保持覺醒狀態,拒絕入睡。如果患者放棄了入睡的努力,代之以保持覺醒,結果焦慮得以緩解,入睡便易於進行。另外,睡眠前要儘量排除一些干擾性思維,不要總強迫自己入睡,要告訴自己:“睡眠總會來的,只要想睡覺”;“哪怕躺在床上放鬆一下也是好的”等。
02
放鬆訓練
通過身心放鬆,首先是全身肌肉的放鬆,來促進自主神經活動朝著有利於睡眠的方向轉化,亦促使大腦警覺水平下降,從而誘使睡眠的發生。該方法適於那些因過度警醒而失眠的患者。通常單獨使用放鬆療法對於慢性的失眠患者療效不佳,常用的放鬆方法有肌肉放鬆訓練、自身控制訓練、生物反饋和太極拳等。下面,介紹一種行之有效的快速放鬆法。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人在肌肉放鬆的情緒狀態與緊張焦慮時的身心反應是相互對抗的,一種狀態的出現必然會抑制另一種狀態。為此,可以通過訓練,人為地繃緊機體的肌肉,然後誘發肌肉的放鬆,以剋制緊張焦慮的產生,使身心達到一種泰然的境界。這是一種以製造肌肉的緊張來自我放鬆的療法。
03
床上非睡眠約束
主要是通過限制睡眠的方法來提高睡眠的效率。要求失眠者減少花在床上的非睡眠時間,通過週期性調整臥床時間直至達到適當的睡眠時間。調整可以按以下標準進行:當睡眠效率超過90%時,允許增加15~20分鐘臥床時間;睡眠效率低於80%,應減少15~20分鐘臥床時間;睡眠效率80%~90%之間,則保持臥床時間不變。有人認為在對老年患者治療時應將標準降低5%。調整一般按周進行,但不要少於每晚5小時,避免誘發不良事件和白日嗜睡。睡眠約束治療時可以允許有少量的午睡,以緩解初期調整時的不適應。
04
建立規律性睡眠程序
原理是使臥室裡的各種刺激重新與迅速入睡建立條件聯繫。包括:只在有睡意時才上床;若上床10~20分鐘不能入睡,則應起床,直到有睡意方回床上;無論夜間睡多久,清晨準時起床,保持良好的睡眠習慣,睡眠時間適度並保持節律;減少不睡眠時在床上的時間(如在床上看電視、讀書),要把床和臥室作為睡眠才需要的地方;減少日間午睡的時間。研究發現,此法對老年人睡眠潛伏期延長和睡眠持續障礙兩種失眠類型,均有較好療效。
05
森田療法
核心內容是:“順其自然、為所當為”。即要求患者對症狀和隨之而來的各種情緒予以接受,不迴避、不抵抗,完全“順其自然”;同時採取建設性的生活方式,帶著症狀、煩惱去做自己該做的事情,如定時臥床,定時起床,不強迫自己入睡,反而可在不知不覺中較快入眠,達到“無為而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