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薑為可藥用食物,其味辛性溫,入肺、脾、腎三經。有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散寒止咳之功。《本草綱目》雲:生薑“生用發散,熟用和中”。《珍珠囊》曰:生薑“益脾胃,散風寒”。
大棗味甘性平,無毒,入脾、胃二經。有補脾和胃、益氣生津之功。《本草綱目》載:大棗“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本草匯言》雲:“此藥甘潤膏凝,善補陰陽、氣血、津液、脈絡、筋俞、骨髓,一切虛損,無不宜之。或中氣不和,飲食無味,肢體懶重,肌肉羸瘦,必用大棗治之。”
生薑、大棗相伍在表可調和營衛,在裡可以調和氣血。成無己曰:“邪在營衛者,辛甘以解之,故用姜棗以和營衛,生髮脾胃升騰之氣。”鄒澍曰:“大率棗與姜聯為營衛之主劑,姜以主衛,棗以主營。”
2010年3月11日,有一女患者,45歲,自訴:每遇風寒周身皮膚髮癢,搔抓後起大小不一條狀丘疹團塊,呈淡紅色,以頭面、手足等部位為甚,得熱後可緩解,無定時發作已有3個多月。診為蕁麻疹,服用很多種西藥如撲爾敏等,當時止癢,藥一停瘙癢又復來,吃此藥有副作用如嗜睡、頭昏、全身無力等。近半年來遇風寒、著涼就感冒,體質較差,面色少華,納差懶言,肢體倦怠乏力。檢查:舌質淡,苔薄白,脈弱。根據舌、脈,辨屬中氣虛弱,致肌表抗邪無力,風寒客於肌腠所發。治宜補中益氣、逐風散寒、調和營衛。
但患者反覆表明懼怕中藥氣味,一聞見就噁心嘔吐。餘思慮片刻,想起生薑的功效為“止嘔聖藥”,是否能以食藥二用的生薑大棗煎湯內服,觀治療效果如何?患者樂意接受。遂囑其用生薑二片,大棗10枚,每日1劑煎服。
二診:上藥連服10劑,各症狀皆見輕,飲食大增,面色轉紅,肢體較前有勁,遇風寒皮疹明顯減少,瘙癢大減。藥已中病,效不更方,續服10劑後,吿知諸症痊癒。
蕁麻疹是一種膚起風團,伴有瘙癢的皮膚病。根據其發病的特點,中醫學文獻中又有“鬼飯疙瘩”“風疹塊”等名。關於蕁麻疹的病因病機,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篇中說:“邪氣中經,則身癢而隱疹。”也就是說蕁麻疹是因外邪侵犯人體所致。《醫宗金鑑》中也說:“由汗出受風,或露臥乘涼,風邪多中表虛之人,初起皮膚作癢,次發扁疙瘩,形如豆瓣,堆累成片。”明確指出了蕁麻疹發病一則是受風邪侵犯,二則是表虛之人容易得之,說明體質的內在因素。本病不分年齡、季節、性別。發起突然,驟來速去,時隱時現,消退後不留痕跡,亦可反覆發作,數年不愈。治療一般原則為:風寒束表者,以疏風散寒為主;風熱鬱膚者,以疏風清熱為主;血鬱生風者,以活血祛風為主;脾虛受風者,以健脾祛邪為主。
治療本例患者其根源在於平日脾胃氣虛、中氣不足、抗邪能力差,而呈現上述一系列症狀表現。故使用生薑益脾胃,散風寒;大棗補脾和胃,益氣生津,二藥相伍,補脾益氣和胃,調和營衛,扶助正氣,增強機體抵抗力。從而服後各症見輕,飲食大增,面色轉紅,肢體強健。正如《紅爐點雪》中指出:“用補藥必兼瀉邪,邪去則補藥得力。”後世之人常用姜棗作“藥引”,但用此例患者,“藥證合拍”,故有顯效。又如古人所說,“用藥之妙,如將用兵,兵不在多,獨選其能,藥不貴繁,惟取其功”,正合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