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批評孩子,真的會影響他一生的底氣和信心

這樣批評孩子,真的會影響他一生的底氣和信心




帶著情緒去批評孩子,既達不到幫助孩子改正的目的,又破壞了親子關係。


——派媽



作者|錢志亮
來源|錢志亮工作室(ID:qzlgzs)

當孩子犯了錯誤,批評就成了父母常用的教育方法之一。

然而,在生活中,我們的批評常常無法起到真正的教育效果。

有的孩子會因為一次批評而記恨父母,認為家長太苛刻;

有的孩子完全不把批評放在心上,他們只是計劃著下次犯錯如何不被父母發現;

還有的孩子,在大人的批評聲中,低下了頭,覺得自己就是個一無是處的壞小孩。

我們必須承認,大人的很多批評不僅沒有被孩子聽進去,沒有達到教育的效果,反而讓孩子建立了錯誤的自我認知。

尤其以下這幾種批評,真的會影響孩子生活的底氣和信心。

01
有的批評,只是為了發洩情緒
當孩子犯錯、闖禍後,我們最容易湧起來的情緒是憤怒。
憤怒源自對孩子的失望,對自己教育的失望,甚至是源自生活的煩躁。
父母的憤怒很快會導致大吼大叫,注意力幾乎全在發洩情緒上,將批評的矛頭指向孩子。
比如看到孩子亂糟糟的房間,家長怒氣衝衝地吼道:“我跟你說過多少遍!你總是不聽!我一邊上班,一邊還要伺候你!”
說完,板著臉替孩子整理和打掃。
這類父母在批評孩子時,往往都充滿怒氣和挫敗感。
面對這種批評,不同性格氣質的孩子有不同的反應,有的表現得害怕、膽怯;有的置若罔聞;有的也開始表達憤怒…….
但最後的結果幾乎是同一種:對減少他們類似的錯誤行為並沒有什麼效果。
更可怕的是,對一些敏感的孩子來說,這種情緒化的批評,簡直是一種災難。
有位年輕的朋友,他的父親對他一直很嚴厲,每次他做錯一點小事,父親的吼罵聲連鄰里鄰居都能聽見。
在父親陰晴不定的情緒之下,他學會了看人臉色,對身邊人情緒也特別敏感,自卑,也在童年埋下了種子。
《當怒火傷害你的孩子》一書中提到:“家庭中累積的憤怒對孩子青春期的幾乎每個重要時期都有影響。憤怒會投下長長的陰影,不僅有即時的殺傷力,而且會損傷孩子的情商和社會性。”
情緒化批評,講不了道理,也破壞了孩子對父母的親近之心。
它不會毀了孩子的一生,但它會漸漸毀掉一個孩子對父母的愛。
02
有的批評,夾雜著太多負面標籤
批評孩子,父母容易陷入的第二個誤區:無法將行為和孩子本人分開。
l 孩子學習不好,大人說:“你不是讀書的料!”而不是說:“你下的功夫不夠。”
l 孩子不打招呼,大人說:“這麼膽小,你真沒用!”而不是說:“你還沒準備好。”
l 孩子撒謊,大人說:“你這個撒謊精!”而不是說:“撒謊是不好的行為!”
“笨”和“花的時間不夠”,“撒謊精”和“撒謊的行為”,“沒用”和“準備不足”這兩者是有本質區別的。
如果你說孩子愚蠢、懶惰、肥胖、粗心大意等,就相當於給他們歸了類,孩子們會想:“就算我努力也沒用,我就是這樣的孩子。”
他們覺得今後怎麼做都於事無補,內心甚至會不斷加深對這些標籤的印象,阻止他們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
如果客觀評價孩子的行為,孩子還可以通過努力去彌補和修正,比如批評孩子學習時說:“你下的功夫不夠”,潛臺詞是:認真會有回報。
孩子都是好孩子,只是他做的事情不對。如果能意識到這一點,孩子也會生出改正錯誤、克服失敗的勇氣。
當我們批評孩子的時候,應該就事論事,對孩子的行為進行評價,而不是任性、放縱地指責孩子的人格和品質。
在批評的藝術裡,儘量避免以偏概全的過度概括化結論,即使是有很多行為問題的孩子,也要讓他們看到可以變好的希望。
這也是我們常說的“對事不對人”。
03
有的批評,選擇了錯誤的時間與場合
批評孩子之前,父母一定要注重時間和場合。
古人說,教育孩子有七不責:“對眾不責、愧悔不責、暮夜不責、飲食不責、歡慶不責、悲憂不責、 疾病不責。”
拿“對眾不責”來說,我見過很多家長,不分時間,不分地點,只要孩子讓自己不滿意了,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教訓一頓再說。
如果旁人好言相勸,他們就會說:
“小孩子嘛,不打不罵記不住!”
“小孩子要什麼面子!”
其實,自尊不是大人才會有的東西,正在成長中的孩子是很敏感的,即使是很小的孩子。
大庭廣眾下被批評的孩子,第一反應是逃避這個丟臉的情境,即使你說得再有道理,孩子也聽不見。
很久之前看過一個報道,一個孩子因為在學校犯了點錯,老師把孩子父親叫到學校,這位父親很氣憤,當著辦公室所有老師的面,一邊罵,一邊給了孩子一巴掌。
到了晚上,孩子遲遲沒回家,家人連夜出去找,才發現孩子已經自殺了。
這個被打的沉默孩子選擇了這種極端方式,並不只是簡簡單單的玻璃心、扛不住事,而是眾目睽睽之下的羞恥和難堪擊垮了他。
無論是在親戚面前、大街上、餐廳還是在學校……人前教子都要慎重。
04
有的批評,過多地關注錯誤,
而忽略了關鍵問題——糾正
曾看過一則視頻,視頻中的小女孩“勸誡”父母要這樣批評孩子:
“你看人家動畫裡的是怎麼教育孩子的,不罵孩子、不打孩子,只是批評他,讓他改正,他們不就好好改了,而你們就啊啊啊地喊,誰聽你們的啊?”
小女孩一本正經地講道理逗樂了很多人,也反映了很多孩子的心聲,他們希望父母在批評教育的時候,能放低聲音好好說話,重點放在糾正錯誤上,而不是反覆強調做錯的事情。
想起一位媽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女兒不小心打碎了她最愛的一瓶香水,她趕到時,孩子正緊張地不知道如何是好,看到媽媽走過來,她的眼睛裡噙滿了眼淚,小心翼翼地對媽媽說:“媽媽對不起,媽媽不要生氣。”接著哇哇大哭。
這樣提心吊膽的孩子,在犯錯的一瞬間,就已經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了。
這時候,不再需要父母將這個偶然發生的錯誤單獨拎出來,批評孩子。
我們只需告誡孩子以後如何避免此類問題發生,並表現出我們對他以後的信任,給予孩子們鼓勵,他們的錯誤反而會因此得到改善。
孩子可以批評,但比批評更有意義的,是教孩子認識錯誤和改正錯誤。
只要能做到這一點,我們甚至可以不需要刺耳的批評聲。
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對夫妻收養了幾個孤兒,有一天,妻子讓家中的小女兒帶著失明的姐姐出去散步。
不知為何,小女兒獨自回來了,將失明的姐姐一個人丟在了外面。
爸爸媽媽知道後並沒有多說什麼,只是帶著小女兒做了一個實驗:用毛巾矇住小女兒的眼睛,讓她自己在外面走一段路。
小女兒感受到了失明者的不便,從此以後,對姐姐的體諒多了幾分。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選擇了一種十分溫和的方式喚醒了孩子。
小孩子犯錯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很多時候,只要大人足夠平靜,足夠客觀,孩子的就會將注意力放在反思上。
怕就怕父母揪著孩子的錯誤不放。有的大人有時候會用一個錯誤去定義孩子的一生,比如“三歲看老”,比如“你這麼小就這麼壞,長大還得了”,類似的表達都是父母在逃避教育的責任,最後刺激孩子繼續甚至強化他們的不當行為。
這種簡單粗暴、不耐煩的態度永遠不會讓孩子進入傾聽與學習的模式。
05
有的批評,充滿了“冷暴力”
有的父母為了讓孩子意識到錯誤,選擇了一種近乎冷漠的方式。
我在地鐵上曾看到一個小朋友,惹了媽媽生氣,哭著喊“媽媽抱!”媽媽不停地推開孩子,用充滿著拒絕和冷漠的語氣地說:“你一個人在這裡吧,我不管你了!”
生活中這樣的場景也很常見,孩子調皮,媽媽帶著隔離和拒絕的情緒去批評孩子:“你別抱著我!知道你自己錯了嗎!”
父母希望用“不理孩子”的方式,逼孩子“就範”。
對孩子而言,最令自己感到難過和害怕的批評,不是打罵,而是父母的不接納。
雖然,這種方式似乎可以讓孩子乖乖臣服,但並不能讓孩子認識到錯誤,反而讓孩子覺得,犯了錯,父母不再喜歡自己。
相比吼叫,這種行為帶來的傷害更隱秘,也更難消除,甚至會影響著孩子成年後與他人的關係。
批評孩子,要讓孩子知道,我無條件接受你,我不接受的只是你的行為。
每個孩子犯錯後,都希望父母一如既往地愛自己。
批評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知道哪裡做錯了,以及如何彌補犯下的錯誤,並不是單純地讓父母發洩情緒。
批評的原則,是在維護孩子的自尊心、尊重孩子的前提下進行的,少了這個原則,批評就沒有意義。
對孩子的批評有的放矢,孩子正視自己所犯的錯誤,改正自己的錯誤,這才是批評帶來的最好的結果。
*來源:錢志亮工作室(ID: qzlgzs),致力於為家長提供專業、實用的育兒知識和理念。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聯繫刪除。

推薦閱讀:

給派媽點個“在看”吧~感恩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