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流“土狗”,教我們做人

頂流“土狗”,教我們做人

大家都知道我養貓,在這個大數據監測的時代,我某抖基本固定能刷到的一部分內容,就是各種貓貓狗狗。


前段時間吧,就刷到一條小土狗被從狗肉館解救之後,搖身一變變成劇組主演的視頻,非常狗界翻身大男主的故事。



後來又刷到幾次,才知道這位力壓馮小剛、陳沖一眾明星的頂流一番大黃,原來是電影《忠犬八公》的男主角。


雖然知道是小狗刀,但誰又能拒絕小狗呢?看完電影的我,果不其然哭成了大傻子。

是土狗又怎樣啊


它叫“八筒”,是隻中華田園犬,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土狗”。


土狗有土狗的煩惱,它會被嫌棄,被丟棄,甚至被抓起來變成一頓盤中餐。要是踏上流浪之旅,常常為了一口吃的,就要歷經生死。



但“八筒”不一樣,它靠著“天生麗質”,外加萌死人不償命的歪頭殺,成功碰瓷了一個長期飯票。


這個飯票,是一個大學教授,嚴謹點說,是大學副教授,“八筒”這個名字,也是他給起的。


不過,“八筒”已經有十年沒有看到主人的樣子了。


十年前的一天,八筒如往常一樣把教授送到過江索道旁邊,叼著主人的報紙,它看到他向它揮手,目送他離開,尋常得不能再尋常了,可是,等它傍晚回到索道邊等教授下班的時候,卻沒見到他的影子。


甚至自此之後,教授再也沒有出現過。



回到家裡,它看到他的妻子拿著教授的包在哭。再跑到索道旁,它看到他的熟人向它投來憐憫的目光。到底發生了什麼?


教授去北京工作的兒子回來了,嫁出去的女兒也回來了,每個人都神情慼慼,身穿黑衣,時不時地望著教授留下來的東西發呆,看來,他是真的不會回來了。



可八筒不相信。


教授可喜歡它了,它身上髒了,他會拿衣服給它擦,明明不會做飯但也會為它做食物,明明喜歡看球可在亞洲盃的緊張關頭還出門找它,這樣的主人,怎麼能說沒就沒?


他一定,只是“還沒”回來。



於是每天,它依然風雨無阻地跑到索道邊,坐在花壇上靜靜地等。一天、兩天、三天……


可是女主人要離開了,八筒也被送到了教授女兒家,不習慣新環境的它拆了家,又要被轉手送到農村。離開這裡,就再也見不到教授了啊。於是八筒逃跑了,掙脫繩索,一躍而下,拔腿便往索道飛奔而去。



從此,無論颳風下雨,無論春夏秋冬,它日復一日地守候在索道邊,等候著主人下班。像往常那樣,天黑了就叼著報紙回家睡覺,天亮了又繼續等待。


直到,八筒自己,也老得走不動了。


想起日漫《四月是你的謊言》裡說的:


“春天,馬上就要來了。讓我與你相遇的春天,就要來了。再也沒有你的春天…就要來了。”


八筒就在失去主人的日子裡,孤獨度過了許多個春天。


老實說,電影進行到後段,漆黑的影院裡,身旁全是此起彼伏的抽泣聲,小狗刀刀刀致命,不知道多少人在看到報紙小山時,感動落淚。



小狗就是這樣神奇的生物,不會說愛,只會拿黑漆漆的眼睛望你,但愛意全在行動裡。


生活裡同樣有不少“八筒”,瀋陽有一隻叫大黃的狗,在主人去世後依然每天蹲在小區門口,目視著他下班的方向,這一等就是五年。


在鄭州,有一隻叫點點的狗兩年來每天都會守候在一個門口,被帶走兩次,但每次都會掙脫逃了回來。



在人情淡漠的今天,這樣的故事就像一次次饕餮盛宴,不斷地提醒著我們,那樣單純的感情到底有多麼可貴。


提醒著我們,愛,到底有多重要。

是小狗,也是“我們”


是的,《忠犬八公》的故事之所以感人,不僅僅是因為小狗刀能戳中大家,也因為,在這個故事裡,我們能看到“我們”,還有日漸被遺忘的,無法安放的情感寄託。


舉個例子來說,教授為什麼要養狗?


表面上看,是覺得小狗可憐,出於憐憫之心,不得已收養了它,但只是這麼簡單嗎?



如果我們多注意電影裡那些閒筆,就會發現教授的尷尬處境。


在學校裡,他是個“格格不入”的人,不那麼世故不喜歡交際,以至於十幾年了,還只是個副教授。老婆為他準備的送院長的肉脯,被他拿去餵了救起的小狗。


在家裡,老婆,從早到晚一門心思放在麻將裡,兒子,從早到晚一個勁兒地扎進電腦裡,女兒,從早到晚滿腦子想的都是戀愛……



知識分子的身份束縛住他,要他言行得體,父親的身份又困住了他,要他舉止嚴肅,他秉承著一種傳統的價值觀。


以至於身體裡的那個自己,那個拋離北京獨自來到重慶時有自我意識的自己,早已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了。


最終,連個談心的人都沒有,所以八筒對於教授來說,不止是一個寵物那麼簡單。



八筒是可傾訴的對象,是可寄託的對象,是教授的情感出口。


一個很明顯的片段就是火車站的那場戲。兒子要去北京,父親嘴上只會潑涼水,得知兒子已經買完票後又一言不發。


但他真的沒有依戀嗎?火車站裡,兒子的火車開動,這時候,八筒突然奔了出來,追逐著兒子,大聲叫著,它代替體力不濟的主人,代替說不出口的父親,完成了一次情感表達。



兒子那時候就知道,父親,是來送他了。


可以這麼說,現代社會里,很多人是拙於自己的情感表達的,我們要麼不敢,要麼不願,總是很難以最直白的情感示人。


就像《東邪西毒》裡的那句臺詞:“從小我就懂得保護自己,我知道要想不被人拒絕,最好的辦法就是先拒絕別人。


但小狗的愛永遠熱烈


“保護自己”,已經成了我們的行事準則。但越拙於情感表達的人,其實對情感的需求,便越強烈。


2014年有一部叫《疾速追殺》的電影,純動作爽片,講一個殺手的狗被人打死了,結果他大殺四方,把對方的一整個幫派都給滅了。


這個故事乍聽起來挺扯淡,但看過的人都相當認同男主的做法,為什麼?



因為對於沉默寡言、沒什麼人際關係的男主來說,那隻狗,便是他唯一的情感寄託,有人摧毀了它,他也只能摧毀一切。


情感,成了這部動作片的底層邏輯。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忠犬八公》的故事每拍一部,都會大受歡迎的原因。


它給人們提供了相當單純的感情出口。不僅是因為忠誠,更是因為自己。於是,成為一代又一代觀眾逃不過去的小狗刀。

但問題是,中國版的《忠犬八公》僅僅是翻拍這個故事那麼簡單嗎?


關於城市的故事

電影裡有一個我印象深刻的小細節。授去世一年後,八筒掙脫繩索去尋找主人,它跑到一處河邊,停了下來。


對著遠遠的,被水淹沒,只露出樹冠的一棵樹狂吠,這棵樹,曾經標記著八筒和教授一起埋骨頭的地方,是倆人的“秘密基地”,如今已經被淹沒在了水中。


連等待的地方也不見了。



在我看來,這處細節就彷彿是對電影本身的一種隱喻,也是它本土化最出色的一點——


它把時間設置在時代變遷的節點上,拍出了國產片裡難得一見的時代傷疤。


日版《忠犬八公》的表達是什麼?它把時間設置在戰後,所表達的是老一代傳統的被消失,是一種憑弔與緬懷。美版則把時間設置在當代,講述的是一種人與動物之間的感情,是一種不離不棄。



但中國版卻把目光投向了一座城市。15年前的重慶是什麼樣子的?


過江索道,路邊小吃,報刊亭,筒子樓,出門要經過複雜的階梯,一望而去便是漫天的江景,那時候還有很多棒棒,袒露著胳膊,在人潮中等著賺上幾塊辛苦錢。


但這個城市不會停留在這一刻。


社會急速發展,教授的兒子投身互聯網大潮,奔赴遙遠的北方,報紙不再是人們認識世界的渠道,知識分子也不再是受尊敬的對象。


城市也在急速變遷,高樓拔地而起,索道從交通工具變成遊玩項目,棒棒們不得不重尋生路,那些蜿蜒的舊街巷,早已被遺忘在荒草叢生裡。


人們有錢了,住得好了,觀念也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


總有一些跟不上”時代的人,他們該如何自處?《三峽好人》裡曾講述過這樣的變化。


當三明騎著摩托車來到記憶中的街道時,發現一切的變化超出了他的想象。那些記憶與建築,早已淹沒在一片水裡,人們也只能被時代推著往前走。


“一座兩千多年的城市,兩年時間把它給拆了,哪能不出問題?”賈樟柯通過拆遷辦主任的一句臺詞,發出了這樣的質疑。


而《忠犬八公》呢?則把這樣的故事變成了一則寓言,把情感落點放在了一隻狗的身上,用它的目光,來講述人們面對這種變化時的迷惘與無助。

從這個基礎上來說,《忠犬八公》所講述的又何止是重慶?


它更是在講述當下這個日新月異的世界裡,那些“留在原地”的人與價值觀。他們不會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他們只會在城市的角落裡,站在斷壁殘垣下徘徊。


電影,唯一能給予他們的,只有自己的一份關懷。


E姐結語


老實說,翻拍不易,翻拍一部成功的電影更難。


它勢必會引發大量的,甚至是細節性的對比,拍好了,是“臨摹”,拍不好,是“照貓畫虎”,就像前些年翻拍的幾部韓國高分片,被罵成了一片篩子。


但《忠犬八公》好的地方在於,它不僅是本土化,還承擔了本土的關懷,這讓電影產生了一種必要性,產生了值得被拍出來的理由。


這一點,有點出乎我的意料。


當然也有許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過於關注小狗,而沒能充分展示它對於人的關懷,比如部分角色的設置稍顯扁平化等等,但終究,8.2的高分,還是證明了它的成功。


就像電影裡的一個鏡頭。在車站和八筒“朝夕相處”的棒棒和它告別。他對八筒說:我回老家後,是開家雜貨店呢,還是做小吃店?


這個被現實打敗的人,言語間一片憧憬。這個鏡頭從敘事上來說,其實是沒什麼必要的。但我始終記憶深刻,因為在這個時候,我知道,電影想說的,其實是人。


一個個如你我一般在現實中掙扎,在時代裡浮沉,被拋棄,又固守著的人。


今天的深夜話題是:

你和寵物之間有過什麼難忘的故事嗎?

來評論區說說吧~

上一篇:

王寶釧都想送她兩筐野菜,她怎麼不算“戀愛腦”?

-今天頭條の主筆-

你的小仙女E姐,愛看電影的豆包&甜辣醬

   值日生:菜籽&小椒   美術:樹懶


Scroll to Top